对新课标下文言文选材、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实验初中 鲁姣华

文言文源远流长,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多年来,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在中考赋分上同样占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学习文言文,事实上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了解和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思辩和表达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辩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的选材和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

    笔者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历经了三套语文教材的更替,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新标实验教材,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重视了学生的积累。但文言文的选材存在较多的瑕疵,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而且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一、对现行语文教材选材的困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文言文共47篇,古代诗歌共89首。新教材的编写对文言文虽然在数量、编排、题材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篇目,但仍然存在不少瑕疵,其具体表现如下:

1、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课文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编排,注意了单元知识的教学,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 功利性太强,课文难度加大。原初二、初三、高一的课文分别提到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来学习,如《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来均为高一的课文,现已下放到九年级;又如《论语十则》中原来的几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为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等现在改为“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难度加大,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无疑对刚进初中的学生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极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谈“文”色变。

3、 唯美主义、追星思想严重。编者认为非大家名篇不选,就不能体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新教材砍掉了像《荔枝图序》、《始得西山宴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墨池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上枢密韩太尉书》等初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章,但补录课文《〈庄子故事〉两则》、《大道之行也》等大家名篇,同样生涩难懂,初中学生很难理解。

4、 内容单调乏味,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难进教材。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叙事诗、古代杂文等历来被人们所青睐。如《狼》、《黔之驴》、《画蛇添足》、《滥竽充数》、《塞翁失马》、《卖炭翁》、《陌上桑》、《捕蛇者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章没有选入,所选内容很多远离生活,枯燥难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5、 忽视思想意义较强的作品的选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而载体恰恰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彭端淑的《为学》、欧阳修的《卖油翁》、《烈女传》中的《乐羊子妻》、《世说新语》中的《周处》、《韩非子》中的《扁鹊见蔡桓公》、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刘基的《卖柑者言》、《工之侨献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故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新教材恰恰忽略了这些优美的文字,真是匪夷所思。

 

二、对《大纲》难度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低调处理的困惑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这一精神,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降低了,课文所选篇目也所减少。近几年大部分地方中考内容仅限于课内,且赋分不多,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低调”处理,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言文的教学,具体表现为:

1、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僵化,教学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对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反复操练,却忽视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忽视了灵动曼妙的精华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将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格式化的东西。

2、 片面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意思,没有把握好“理解”的度,不知道再浅显的理解也离不开字词句的教学。因为再浅显的文言文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扎实的字词句教学,学生就不可能有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可能培养语感。在“粗通”的旗号下把句子的理解、词性的把握等课堂教学中的传统做法统统抛弃,把在初始教学中逐字逐句理解的不足强调到极端,视之为大逆不道。教师对字面的讲解只是青蜓点水,鼓励学生去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以减轻自己的备课压力和讲课的繁琐。与此同时市面上各种文言文学习的辅导资料泛滥成灾,且不说这些东西中许多是粗制滥造的,给学生理解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更严重的是使用不当,会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影响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读”没“读”到位,“背”的功利性太强,教师架空分析过多,学生思考交流太少。当学生对原文读起来疙疙瘩瘩的时候,教师已经在做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了。“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要求,更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而急功近利。近几年中考题型显得单调呆板,其形式无非就是“选择与原文不符或相符的一项”、“填出揭示中心的议论抒情句”、“填出对称的句子”等,缺乏理解型填空,联想型填空,课处迁移型填空等,更缺乏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的创新思维题型。

4、 片面理解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有的教师总认为初中阶段是义务教学,学生只要了解一点即可,忽视文言文教学的课外迁移,文言文阅读的课外要求和辅导在许多教师那里几乎没有。殊不知在中考不断改革的过程中,“立足课本,不考课本”将会成为将来中考向高考并轨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应有更高的起点和目标,这一时期学生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语言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也很强,是学习文言文的黄金时期,理应让他们拓展阅读,见多识广,为将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介入和使用,传统的朗读和记笔记等教学手段逐渐退出,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容量大、动感强、画面美等特点,将课上得有声有色,其结果又是课上精彩活泼,课下学生脑子一片空白,该读的没读到,该记的没记下,该背的没背出,须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用眼不动手不动脑是学不好文言文的!这种光注形式不求效果的教学可休矣!当然,多媒体对介绍背景、对比阅读、课外迁移、中考演练有诸多的帮助,如果运用得恰当,对文言文的教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善假于物”,不能随波逐流,流于形式。

6、 知识的整合、比较、总结没有到位。由于初中阶段科目较多,语文课课时相对较少,有些教师在分课教学中殚精竭虑、讲练结合,的确颇费心机,但在单元整合、整册整合和综合整合上没有下功夫,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零乱不堪,而中考则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查,因而平时应注意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总结与整合。如古代文化常识、常用虚词的用法、通假字的特征、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多义、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同文体的不同篇目、同题材的不同篇目等等,要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找同,掌握规律,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因此,没有整合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知识。

 

三、几点思考

1、初中文言文课文的选录,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合,汇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因此,遴选文章时要多选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的材料,如:爱国、尊师、智慧、诚信、勤奋、节俭、立志等等,这些都浓缩了我国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记载史事的艺术精华。编者每选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一定要反复权衡,再三比较,既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灵魂的感悟。

2、教师首先要阐明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初中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初一的学生可能还未认真思考过,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一定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文言文一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二是学习祖国丰富语言。例如文言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但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典雅与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母语 ;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三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足以自豪、值得称道的精华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智慧、诚信,不畏艰险、热爱和平、尊师重教等等。而这些传统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会于诸多文言文典籍之中。让学生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熏陶感染中,进而认同、接受这一系列传统美德并加以发扬光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艺术素养,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

3、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前那种“教读一一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要求学生摘录名句。教学生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文言文中的精彩语句、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学习文言文,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去思考、交流和解决,老师只做提示和点拨,应侧重于学生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

第一,读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材为大多数文言课文和古代诗歌作了浅易而详尽的注释。注释中包含诗文的出处和作者介绍,多是应识记的;大量的注释是关于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是帮助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凭借。中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解词语,初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打下基础。同时,养成读注释的习惯,还可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第二,查阅。课程标准要求“能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读现代文如此,读文言文时遇到的问题更多些,尤其应养成查阅的好习惯。?

第三,积累。“重积累”,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累”一词出现了14次,它在要求“积累生活素材”之外,还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语段。”因此,学习文言文更应重视培养积累的习惯,除上述背诵,摘录、作卡片等方法外,还可以积累一些文言文特殊词法、句法,归纳整理文学常识及重要作家作品,分类列表,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只有有意识地不断积累,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

第四,欣赏。教材中文言文单元的“单元提示”是学习一个单元文言文的入口处,它指出了一个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要求和学习的方法;每篇文言文课前均有“阅读提示”,它们虽只有百字左右,却写得中肯精辟,揭示了课文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可以看作微型赏析文章,是学生欣赏古代诗文的入门向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之后,再来看看“阅读提示”,可能会受到新的启发,得到新的体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起欣赏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课外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4、编入语文课本的大量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是作者真挚的情感的凝聚。蕴含的是我们前人异彩纷呈的情感汪洋大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重视“情境”在教学中作用。这里所指的“情境”并不是一般化的教学环境,而是植根于教材与生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教育内涵与美感、情趣的活动空间。创造课文情境的方法颇多,有语言描述法、书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情境等。但以往教学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往往是被动引入的,虽有时也会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但更多的时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文言文教学课堂所要求的情境,它无论从创设到体验都应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希望从学生心理角度达到“惊涛拍岸,堆起千堆雪”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和部分先悟的学生一同创设情境,带领全体学生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选背景音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中景、物、人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学会鉴赏美,练习表达美,从而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5、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于漪老师也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粘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相似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

6、对古诗文的背诵要求也不能放松和降低,因为学生在背诵中得到的训练不仅是记忆能力的训练,还可从中得到美文和美的情操的熏陶,使思想得到升华。为了完成新大纲背诵古诗文100篇的要求,可以采取穿插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学辛弃疾的词,那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词。这样一学年下来,学生便能背诵近四十篇的诗词。这就既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又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开掘。

 

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我们可理解为“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教则殆”;“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只有教、学、研三者并进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新浪空间——与朋友开心分享网络新生活!

-------------------------------------------------------------------

新浪空间——与朋友开心分享网络新生活!(http://space.sina.com.cn/ )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