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败吴国(8段)

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通过以上的对课文大意的分析,引导学生熟读并理解大意,这一过程不必局限于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细微解释。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和文言词语分类归纳总结。

(一)重要实词。(知、复、劝、当见课后练习二)



①物资,钱财           (《聊斋志异·促织》:“成妻具资诣问。”)

②费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

③供给,资助           (《隆中对》:“此殆天所以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④凭借                 (《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积蓄以备贩卖         (“贾人夏则资皮……”)



①完成,实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成功                 (《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③成为,形成           (《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关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④已成的,老的,旧的。 (方苞《狱中杂记》:“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⑤讲和                 (“遂使之行成于吴。”)



①在水中浮行           (《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游哉?”)

②流动,流浪。         (本文:“国之孺子之游者……”)

③虚浮不实             (游嘴滑舌)

④游玩,游览           (《醉翁亭记》:“滁人游也。”)

⑤游历,游学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⑥交游                 (《史记·项羽本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①茂盛。 

②多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繁殖                 (本文:“将帅二三子以蕃。”)

④通“藩”。屏障。 

⑤通“番”。古时对外族的通称。

(二)文言虚词(既、遂见课后)

1、乃

①代词。你,你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判断副词,是,就是。(《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于是,就,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④却,竟然。(《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仅仅,只。(《史记·项羽本记》:“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三)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做动词)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6、又郊败之  (郊,在郊外,名词作状语。)

(四)古今异义:

爪牙  丈夫  夫人  脂  劝  于是

(五)通假字

帅→率  取→娶  免→娩  政→征    摩厉→磨砺  有→又

(六)文言句式

①何后之有?       (宾语前置)

②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介词结构后置)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     (定语后置)

五、在了解大意、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待人处事艺术,深层次把握人物丰富个性。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情况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勾践灭吴》一文中,勾践在谋臣的配合下,审时度势,成功地运用三十六计,最后灭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计策。然后教师补充分析。

(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美人计

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人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嚭,以此保全性命和实力,引诱吴王沉湎于酒色,玩物丧志。

不仅如此,勾践在吴国受辱三年后,不惜进贡大批金银财宝,珍玩狗马,使吴王骄纵任性,钝化斗志,又不惜在国内四境选择美女数千人,将最漂亮的西施、郑旦送给吴王。吴王为两美女修建馆娃宫、响屐廊、采香径,不事朝政。

(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苦肉计

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吴王夫差放松警惕。勾践夫妇和范蠡到吴国,栖身在山洞石屋中,蓬首垢后,做吴王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随听使唤。一次吴王染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亲尝吴王粪便,终于打动了吴王,得以回国。

(3)第3-5自然段:——暗渡陈仓之计。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云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假象,渡陈仓是目的。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暗则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以图东山再起。

通过对以上计谋的分析,本文主要人物勾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他忍辱负重,克勤克俭,仁义治国,广纳贤士,精于心计,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上下同心,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

六、总结全文:从越王战败后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知识与训练]

【课上理解与分析】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掌管)

②支子死  (支撑家业的长子)

③虽悔之,必无及已  (虽:即使。已:同“矣”)

④与之成而去之  (使……离开)

⑤寡人请更  (换人)

⑥吊有尤  (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

⑦广运百里  (广:指东西;运:指南北)

⑧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

A、①②⑧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⑥⑦⑧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③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②唯君左右之

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⑥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A、①③   B、②⑤   C、④⑥   D、②④

4、下列句中加线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

①臣闻之       ②何后之有

③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④我攻而胜之

⑤服之而已      ⑥若水之归下也

⑦公与之母      ⑧国之孺子之游者

⑨昔者之战也     ⑩今寡人将助天威之

A、①②⑥  B、②③⑧  C、②⑤⑨  D、①⑥⑩

5、下列句中加线的“以”字介词和连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足以辱君矣    ②将以致死

③是以带甲万人也   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⑤将免者以告     ⑥昔天以越予吴

⑦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A、①②⑤⑥/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②⑤⑥⑦/①③④   D、②③⑤⑥/①④⑦

6、下列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         B、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D、越君其次也

7~10题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分别是

7、①无乃后乎?  ②何后之有?()

A、①不就太迟了吗? ②怎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

B、①恐怕太迟了吧? ②哪能说太迟了呢?

C、①不是太落后了吗? ②怎么会有落后一说呢?

D、①恐怕太落后了吧? ②哪能说太落后了呢?

8、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A、夫差和越国达成协议后撤兵离去。       B、夫差和文种达成协议后走了。

C、夫差和文种达成协议后离开了越国。     D、夫差和越国达成协议后走了。

9、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A、我不想凭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要让我的军队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B、我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C、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军队打进去再退回来。

D、我不希望你们只凭匹夫之勇,成旅的人进去了,又成旅的退回来。

10、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

A、谁是我的君主啊,怎么可能不死呢?

B、谁的恩惠有像我们的君主那样的,哪能不为他拼命呢?

C、这是我们的君主啊,哪能不为他拼命呢?

D、有谁能像我的君主这样呢,怎么能不去死呢?

11、对勾践灭吴所以成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种这个人才的发现和重用。

B、利用夫差好美色、贪财货的弱点。

C、勾践采取了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政策。

D、以顺服夫差作掩护休养生息,国人上下齐心,同仇敌忾。

1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差之所以败给勾践是因为他没有主见,听信奸臣嚭的劝谏

B、夫差如果能听信伍子胥的劝谏,就不会被勾践打败了。

C、战前勾践分析夫差的弱点时认为,夫差只注重军队的数量,不注重士兵的思想教育。

D、夫差战败后也想学勾践当初的做法,但勾践很委婉地断绝了他的念头。

【课下阅读练习】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国君的同性      B、遂使之行成于吴:求和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妻子              D、其身亲为夫差前马:马前卒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勾践之地,南至句无。  B、今壮者无取老妇。

C、将免者以告。      D、勾践说于国人曰。

3、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执其手而与之谋   ②越君其次也

③请姑无庸战     ④父兄又请曰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请”字也相同。 

B、两个“其”字不同,两个“请”字相同。

C、两个“其”字相同,两个“请”字不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请”字也不同。

4、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                B、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状语后置句)

C、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D、又败之于没。(被动句)

5、下列词类活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活用作使动

B、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美”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C、公医守之:“医”名词活用作动词

D、今越国亦节矣:“节”名词活用作动词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2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

6、对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对曰:“可矣……?”  对:回答。

B、比降北之罪。         降北:降,投降;北,向北。

C、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被濡衣:被,同“披”;濡衣:湿衣。

D、被濡衣而赴火者  赴火:跳到火海里。

7、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于:对、从。  B、何不试焚宫室  何:为什么。怎么。

C、人莫救之  莫:不。                D、乃下令曰  乃:却。

8、下列句子,与“人之救火死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此知必胜之势也。                    B、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C、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        D、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选出以下9~12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项填入括号内。

9、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A、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必须严格。

B、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必须严格。

C、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D、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10、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

A、你想了解这个道理,为什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试试来证实它。)

B、你想了解这个道理,怎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试试看人们抢救不抢救。)

C、你想了解民心,为什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试试来证实它。)

D、你想了解民心,怎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试试看人们抢救不抢救。)

11、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A、人不死而去救火的,给比战胜敌人更高的奖赏。

B、人不死而参加救火的,照发战胜了敌人的奖赏。

C、参加救火却没有死的人,给比战胜了敌人更高的奖赏。

D、参加救火却没有死的人,照发战胜了敌人的奖赏。

12、下列分析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文意可知,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大夫文种和越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B、本文侧重写越王焚宫室,让民救火之事,来显示越王的威严,以使人民慑服,具备战胜吴王的条件。

C、本文写了大夫文种向越王建议试焚宫室,实行赏罚以测试民心之事。

D、本文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