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的蜕变给我们的启示(人教版高二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周朴园是曹禺的名作《雷雨》的主人公。在剧中,它是一个“成功”的资本家,又是一个很有权威的家长。作为情人,它的始乱终弃把鲁侍萍逼上了绝路,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作为丈夫,他的冷酷无情使繁漪濒临崩溃的边缘;作为父亲,他的专制蛮横让两个儿子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并最终毁灭了他们!总之,《雷雨》中所有悲剧的根源似乎都指向了一个人——周朴园,所有人的灾难都和周朴园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周朴园就是悲剧幕后的元凶! 然而,纵观全剧,我却总在想,看《雷雨》,除了看到周朴园的罪恶以外,我们是否还应关注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周朴园是怎样成为“周朴园”的?周朴园年轻时曾到德国留学,他不可能不受西方文明思想的影响,他对侍萍说“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说明当年他与侍萍的恋爱不无真情。可是为什么三十年后会从内到外都与昔日判若两人?除了环境的影响甚至压迫外,他自己对自己蜕变应负怎样的责任呢?从他的蜕变中我们应该汲取怎样的教训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责任的意识。我们无法知道周朴园当初与侍萍的恋爱是怎样的情形,但从三十年后仍摆着侍萍的照片、保持着侍萍的习惯中看,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他们的爱情是有感情基础的。但当时,他恐怕没有考虑(或很少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对这份感情负责任,对侍萍负责任。事实上,他当时的确没有这个能力。最终,他按照父母的意图娶了一位千金小姐,他牺牲了自己的感情同时也牺牲了侍萍一生的幸福。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告诫那些爱情至上的年轻人:当你还没有能力为爱情负责的时候,最好给彼此留一条退路。因为,爱情是两个人的游戏,谁也不可能“一人做事一人当”。一旦出现问题,受到伤害最大的将是自己最爱的那个人,那样的话于心何忍呢? 同时我还想到了人性,想到了“善”。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我想人生来可能本无所谓善恶的。但人在成年以前所受到的教育却多半属于善的教育。所以,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多半都很理想化,走上社会以后多半容易产生挫败感。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挫败感是指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功业。然后他们会不同程度的修正自己的思想和处事原则,这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人能经受住环境的考验坚守自己善的本性,努力保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最终他们成为人们敬仰的德高望重的人。大多数的人会对环境作出一些让步,他们会牺牲一些品德来换取或躲避祸患,但这种让步是有条件的,一旦越过底线他们便会拒绝接受,这是社会能向前并平稳发展的关键。但也有一少部分人刚开始的让步还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但在功利的引诱下,底线一点点被突破,原则一点点被放弃,最终他们成了环境的俘虏,虽然也成了位高权重的“成功”人士,但在追逐“成功”的同时丢失了自己,失去了人性,为人们所不齿。周朴园应该属于后者。从侍萍到繁漪,从求学到经商,从包修江桥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到让矿警开枪打死矿工,他的蜕变应该是渐进的,走到后来,他已无法回头,悲剧也无可避免。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渴望成功的迫切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我真想对他们的说:在追逐成功的路上,千万不要放弃对善的坚守和追求,人类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幸福更高贵更像一个“人”吗?让功名与人格和谐并举也算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吧?而达到这一境界更主要的要靠自己而非环境。 《雷雨》对人性的揭示是深刻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长久回味。在这方面思考多一点、深一点,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任一点,人生就会少一点缺陷和遗憾,多几分和谐与美满。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