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考点突破】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题型常用简答,也可用填空。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典例调研】 【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 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 ,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两首诗同为咏柳,但是各自柳的意象是不同的。曾诗较为浅显,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如在目前。后两句是冷静地告诫,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的批判讽刺意味很浓。李诗则较为含蓄,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诗中的“柳”像是一位身影窈窕、婀娜多情的女郎。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答案〗 1.曾诗中的“柳”意象的特点是还未成熟,借得东风之力便轻狂乱舞,不曾想到也有凋零的时候。寓意是讽刺和警告得志便猖狂者。李诗的“柳”意象的特点是窈窕美妙,婀娜多情。其寓意是美好多情的人,美好难忘的事或者理想总是令人有无尽的怀想。 2.曾诗表现了作者对得志便猖狂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这从“乱”, “倚得”,“猖狂”,“不知”等词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这种讽刺、厌恶意味,尤其是整个意境全部笼罩着这种感情。李诗表现的是作者对“柳”的喜爱、依恋和思念之情。诗歌把“柳”放到几个地方(都是能引起志愿之思的地方)来写,写她无处不在的掩映、参差,既是写实,这些东方确实有柳,而又是一种思念之际的幻觉,诗人赋予“柳”以温柔多情的美好内质,且不说“风流”“婀娜”,仅第三联就把她多情难舍、情意绵绵之状写得动人心魄。如此之“柳”,如何使人不爱? 【方法探究】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诗讲含蓄,作者在诗歌里往往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有借助意象分析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可以由描绘意象的词语入手,进行意象指认和迭加,进而推断思想感情。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用“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些意象,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优美、灿烂、热烈,充满生气又不失平静,由此可见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鸣奏,更加显示出诗人愉快欢欣的感情。 【误点警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误解诗意。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顺利解读意象,把握诗意。如李商隐的《赠柳》,读到首联就会遇到“章台”、“郢路”两个“拦路虎”。如果不理解“章台”本是汉代长安的街名,后来就代指长安,“郢路”指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路途,是重返国门之路,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说“柳”在北在南,在各处都有,并且是国都之地,士人向往之地,这里隐含了诗人的一种难言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思念对象,表面是多情的“柳”,是意中人,结合附着主意象的环境意象,作一定的推测,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或者是沉沉的忠心志。 【典例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元曲意象的分解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从词句入手,寻找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西风”为秋风;“信”为离别才有的物事;“雁”候鸟也,与“我”之“归未”相应,别出意味;“红叶天”,秋天之谓;红叶,就是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黄花地”,指菊花满地;“芭蕉”“雨声”,雨打芭蕉,谓孤独愁苦,时光难捱的境界,刘光祖《昭君怨》有“疏雨听芭蕉,梦魂遥。”由此可见,此曲看为写景,实为写情,抒发游子怀乡之情。他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内心悲愁,亟盼如候鸟般也能回归家乡。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自己愁苦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游子代言,表达了他对游子的深切同情。 〖答案〗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予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心的勃然形象。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同时,在理解这将军形象的同时,联想、以实显虚,发现这形象背后的诗人自己。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有时还要结合诗人遭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 【技巧点拨】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如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归入这些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影其个性特征。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典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古诗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傥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塑造形象的手法?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简要赏析。 2.钱钟书说:“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因而旨则异。”屈原以橘寄托对自己坚贞品质的宣言,杜甫借橘劝戒肃宗停止贡橘之举,张九龄借橘抒发被人排挤不得信任的怨叹。你怎样评价这首诗里的“橘”形象? 〖分析〗这两道题,一道把诗的形象与表现手法、诗歌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考查,一道提供背景知识,要考生对诗歌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属于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题目,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新课改精神,可以特别关注一下。这首诗用拟人化的的手法,以橘自比,表示自己胸有大志,拥有大才,可惜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引荐。整首诗都以橘的口吻来写,写其硕果累累,满腹希望,担心时光荏苒,空掷岁月,私下听说某官员爱好其味美,便更加着意修饰,表示希望之意。暗示的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想仕进的艰难,常常要干谒达官显要。这种一字不提人如何,全篇都写橘形象的诗歌,理解起来就要懂得诗歌创作的特有象征手法。至于比较,如果有较宽阔的知识面,作起来更容易,即使不太了解题干所说的几位诗人的诗,根据本诗形象的理解,也能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硕果累累,香郁芬芳,却被弃置山旁,满腹忧虑,满腹希望的橘柚形象。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来写橘柚,实际象征的却是身怀高才,却施展无门,被弃不甘,意欲进取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常见状况和心理。 2.本诗旨在借橘以达自我推荐,希望得到引荐之意,虽然不免谄媚低俗之气,但进取向上希望发挥作用之心也不能不说是积极可取的;虽然显得境界不高,但反映当时一般士人心理也是惟妙惟肖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也难有其他出路。(言之成理即可) 【误点警示】 误点之一,不会联想,过于着实。诗歌形象理解的虚实、象征、彼此等手法很重要,过于着实,往往堵塞了进入诗歌实际要写的形象理解之路,只看到所写之橘,不见橘象征之人;只见所写之景,不见写景之人;只见所写之象,不见反映之内心。这样答题,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误点之二,大而化之,不能落实。诗歌鉴赏题一般要求根据所给定诗歌作答,而往往有人答题时忘记了这一点,写几句所有诗歌都能用上的话,没有体现“个体特色”,这样的答题看似正确,实际没有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结积累的一些意象象征意义、诗人形象类型、常见鉴赏用语等等,不能化知识为能力,不能活学活用,往往效果不佳。 【方法探究】 弄通字义,读懂诗句,是鉴赏诗歌形象的第一步。弄懂字义,不仅需要理解一般字面意义,更需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言外之意、象征意义。如2007年全国卷III第9题,答题时,就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再紧抓写意象“琴”、“棋”和情感“怜”、“爱”、“系”等词语,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诗人以“琴”、“棋”的“直”、“方”品质自比,描绘自己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亡的情怀,抒发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把握虚实,联想推测,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关键。诗歌往往写风物而寄情怀,借景以抒情,托物而言志,我们需要弄清这里字面与所寄,实写与含蓄的关系,根据诗歌鉴赏规律,想象推测,洞幽烛微。如2007年辽宁卷15题,所选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实写景,景含情,理解时,就必须由所写之实景,加以联想,合理推测,进入“虚”(即不在字面)情,才能准确作题。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景,但只有从王诗的“落”、“鸣”之实中,看出蕴涵在内的“动”。内心的躁动;从周诗的“静”、“不闻”、“不知”中看出内在的宁静与安适。 【强化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 张翰 东邻有一树,三纪裁可拱。 无花复无实,亭亭云中竦。 隙禽不为巢,短翮莫肯任。 (1)这首诗从内容角度看,属于 诗。诗主要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对诗歌主体意象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用的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自然风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一下。 (2)这首诗所写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有什么联系?与作者自己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咏河市歌者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1)诗中的“歌者”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人对“歌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1)这首词上片写出了怎样一种自然景色? (2)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闲居 方孝儒 雨歇阶草净,鸟鸣丛竹中。 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 晞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 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 (1)指出首联中的意象,说说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2)请简析颈联的形象特点,并简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试题。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张可久 山容瘦,木叶凋。对西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残雪柳条,红日花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1)小令前六句写出了怎样的景物?这景物是怎样发现的? (2)七、八句的议论与前面的写景有什么联系?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1)咏物诗 诗写了一棵落寞的奇树。这棵树无花无实,但高大挺拔,禽鸟也不愿理睬它。它象征着正直的人不被恶俗社会所重视。 (2)这两句对主体意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这样一棵大树,却连小鸟都不愿在它身上做巢栖息。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那种趋炎附势、贬抑人才的世相的批判,对怀才不遇、难为世用的深沉感慨。 2.(1)诗人描画了这样一幅自然山水画,在挺拔秀美的山峰上有一个禅房,人在此瞻仰高峰,俯瞰深壑,远观四周,雨过天晴时,夕阳西下,天宇清新,山峦洁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 (2)这自然景物是为展示人物情怀节操的陪衬的。在此高雅深邃的山景中,方显出主人公眼界的高远,襟怀的阔大,志趣的高雅。诗人借景写人,称颂纤尘不染的人格操守。由此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 3.(1)茅舍里飘出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缫丝的声音,山里人家一派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欣赏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导云中去。透露出诗人更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4.(1)这位“歌者”是孤苦无告,身陷绝境的民间演唱艺人,他忍饥挨饿,街头卖唱,希望得到救助。 (2)从对歌者催人泪下的描写诗句和能够体会其中寄予中,可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充满了同情怜悯的态度。 5.(1)上片写出了青山碧绿,花朵娇艳的自然景色。 (2)下片写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飘飘,摇鞭吟诗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愉快得意的心情。 6.(1)净草,阶上净草,雨后阶上净草;鸣鸟,竹林,竹林中鸣鸟。这是一幅初雨过后草青阶净,竹林鸟鸣的清新山居图。 (2)这联诗写人物形象,他洗头发,晒太阳,抖衣服,吹吹风,一派清洁清爽的面貌,要表达的是诗人保持高洁情志的情怀。 7.(1)写出了几幅宜人的图景: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山姿清矍,暮霭笼罩山林,春柳点缀残雪,艳阳映照花丛。这些景物都是从书房的西窗朝外看发现的。 (2)后两句是映衬欣赏美景需要平和的心态,世俗庸人难得有此眼光。表达了诗人对“闲人”的否定态度。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