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新颁布的2002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对今年古诗鉴赏题的考查形式作了调整,由一贯的选择题改成了主观题,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 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以下结合教学实例,从四个方面来谈高考古诗鉴赏能力训练。 一、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从1996年把“诸葛亮”误为“刘备”到1999年对“风灯”的误解,无一例外地涉及了诗歌词句的正确理解问题。今年高考,这仍应是我们备考中不能忽视的重要考点。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例1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的“客”指的是______,“低”字意为______。 例1中“客”应指诗人自己,如误为其他人,就说明未能准确抓住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诗人作客异地这一背景。“低”字为动词,意为“使旷野之中的树显得低矮”,若解为“天的低矮”就是词性判定错误,也是未能分析前后句对仗结构的结果。 二、准确把握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1999年的《漫成一首》和2001年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在命题时都注重了对诗中景物环境的赏析,而2000年的《约客》则将误项设定为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凡此都说明准确把握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往往表观为对人物的年龄外貌等外部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来源作出阐释。 例2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氛。这里注意的就是景物的组合及传情效果分析。 三、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后照应等内容。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明显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便是我们要重视的整体结构把握法。 2.表达技巧的赏析 这里首先要求我们能准确判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1994年高考《菊花》诗鉴赏中所谓“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就属此类。其次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表达方式子类别的识别与分析。如1995年高考题选项将《如梦令》委婉含蓄的抒情判定为“直抒胸臆”。20 01年《赋得暮雨送李胄》则将直接抒情说成“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这都是对诗歌抒情方式的考查。 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应澄清基本概念,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各自的定义和特点;其次要特别重视抒情的直接与间接、描写中的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和点与面等技巧的处理,品味其妙处。 例3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解答此题,若注意到写景方法中的动静、点面问题,就能很快将答案明确为: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3.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如1997年高考题《望洞庭》、《题君山》的比较鉴赏中就涉及了比喻修辞格的判定与效果分析问题。 这一考查点首先要求我们能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如分析上文例3中前两句诗中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这里两处运用了比喻。前句以眉喻月,写出了月亮的清丽形态;后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水的清澈明静。 此外,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 四、把握思想情感、主旨、风格和意境 1.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主旨 中国古代诗歌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是鉴赏古诗的常见考点。1994年《菊花》诗赏析中所谓“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就属主旨把握歪斜;1998年《题李凝幽居》赏析第二题说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也“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则属于对情感分析的牵强附会。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如分析上文例4中“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诗中的景物环境氛围,还要注意“白发”、“泪”、“家万里”、“燕然未勒”、“人不寐”等词句,这样我们就能明确该句蕴含了诗人久戍边疆而战功未成、边患犹在的遗憾以及久在边塞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深沉而悲壮。 2.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欣赏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是较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我们在平时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积累;还要求我们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2001年上海市高考对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鉴赏中,两题看似都是词句内容的理解,实际则牵涉到辛词好以春愁隐喻国家、身世之愁和好用典故的词风,而这些内容在第五册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和第六册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中都被一再提起,其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 作品风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在平时阅读中积累感性认识,如李白的清新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和柳永的婉约等;同时,诗歌的风格与作者的生平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的由盛转衰时期和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生活在南宋以及苏轼受到儒道佛多方面思想的影响等,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背景因素。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往往完成了一首诗歌的意境分析。 例4 双调•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高考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还涉及到语言的组织表达。考生既要能理解,弄得懂;还要会表达,讲得清。因此,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熟能生巧,多练才能把握规律。 强化训练 (一)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分)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1分)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 宿于鄂州职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依帆樯立,婢嫔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1)飞鸟: _________________(1分) (2)依然不负远来人: _________________ (1分) 2.这是苏氏兄弟在游三峡时写的同题诗,都是写江上看山,但描写的方法不同,说出其不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四)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下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嫦蛾”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五)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②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①宣室:汉未央宫前子室。②自:由,有尽管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见解不同。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寓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 一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分) 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七) 湖上早秋偶兴 汪莘 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1.首句,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你的理解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李瞡《浣溪沙》有“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句,同是写荷花(芙蓉、菡萏都指荷花),李诗与汪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 (八) 紫 薇 花 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今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1.“桃李无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笔下紫薇花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二)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具体分析略) (三) 1. (1)比喻“帆”,写舟行之快。(2)形容巫山景色浓秀。2.苏轼诗着重动态描写,以动写静,节奏急促、迅捷。苏辙诗着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注重色彩;节奏舒缓从容。 (四) 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2.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五) 1.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2.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六) 1.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七) 1.写出了荷花之盛,且暗点题中“湖上”二字。2.李诗写秋末花残叶败之景,萧条凄凉,渲染一腔愁情。唐诗写早秋花香叶盛,生机盎然;表现诗人的闲情逸致。 (八) 1.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及花期之长。2.清新俏丽,独占秋光。 (阿西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