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指导(苏教版九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 现 代 文 阅 读 现代文阅读,必须理清思路,弄清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何,考虑句与句、段与段的先后顺序和逻辑联系等。答题方法主要是寻找、归纳(概括)、运用、理解和迁移等几种。其试题类别及解题要领为: 词语及朗读类别 ●选择一组实词填空 可以考试以下几种可能:1、动作先后顺序;2、词语的搭配习惯(包括动宾之间,定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3、与前后文内容的呼应;4、与邻词构成近义或反义关系;5、事物的发展顺序;6、其他结合语境的情况。 ●名词理解 联系语境考虑,如《苏州园林》中的“败笔”一词,答题时要考虑与说明事物的特征“图画美”联系起来观察。 ●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一般是句子中谓语动词前的副词(作状语)或其他修饰限制成分。如:人脑一般重1300到1500克。揣摩用词准确性:先正面回答(同义解释法)写出了什么,再反面回答(删去则不能表示什么意思),最后说体现用词的准确性(也可不说,看情况确定)。 短语、句子与段落类 ●找线索句 1、与文章题目有关;2、文中多次出现的类似的句子(写物或表达某种感情的句子)。整篇阅读、整体理解后才着手寻找并答题。 ●概括段意或层意 记叙性语段,思考谁在什么时间地点或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或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人或事物的,可分成若干块,逐块概括, 然后合并成一句话。说明文与说明事物的特征挂钩。议论文要考虑讲了什么道理或举了什么事实,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句式比较 1、比语气语调;2、比强调的内容、重点;3、比效果(如是否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等)。 ●找中心句 先找前,前无才找后。其位置主要有首句、第二句(首句是过渡句或引出下文的句子时)、中间句、结句。先自己归纳主要内容,再找出与主要内容相吻合的句子。 ●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开头、中间、结尾情况不同,看具体情况从一点或两点回答,关键词:总领、总起、引出、过渡(承上启下)、线索、分论点、总结、概括、点明主旨等。 ●句子的含义 1、表层和深层含义分析法;2、喻体还原成本体法;3、联系文章中心体会法。 体悟主旨类 ●给出若干种看法,看是否符合原文内容或思想 要仔细辨别,认真对照原文内容。 ●归纳中心意思 通过哪件事的记叙,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现象,赞扬或鞭挞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恶劣行径。 ●写出读后的启发、感受和收获等。 ●评论人或事,对某种思想行为发表自己的见解。内容、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乃至字数都须遵循题目的要求。 ●读关键词,划关键词句、理解其含义、品味文章的感情。 散文欣赏阅读 [考测点导航] 赏析散文,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归纳点拨] 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散文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了解散文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赏析散文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重要特点。2、掌握散文的线索。3、理解散文的凝练、优美、精辟的语言。平时阅读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细心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品味作者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赏析散文的意境,理解散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考题经典] (一) 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做出美丽的插图。①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②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1.写法体味——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 人是一本书。 2.要点概括——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是: 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 3.词句理解——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 ①思维缜密 ②洒脱飘逸 ③多愁善感 ④乐观风趣 ②③④① 4.语言品味——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写在下面: 如文中画线的句子①② 5.内容探究——本文最后一段话给我们的暗示是: 我们每个人都要写好自己这本书,争取做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_ 6.情感体验——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的内涵丰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落 叶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竞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 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 峭厉:冷悄凌厉(或:冷峻猛烈) (2)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 怒发:蓬勃地生长,怒放(或蓬勃地萌发)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使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请你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_这些词语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写出了落叶由少到多的阶段特征。 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从文中摘录出两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_略。 ②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联系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老叶完成了自己的工和,让位给新叶,实现新老交替。(或: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新叶的成长) 5.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 因为北方的落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度过冷酷的寒冬。 (三) 家 园 如 梦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耳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固,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周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谊回该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A)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入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 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B)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在成长岁月中感悟到的至真至诚的亲情。 2.结合全文,理解文中加波浪线的A、B两个句子的含义。 A句表现父亲对远方儿子的牵挂和企盼。 B句表明了作为游子的儿子,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那颗心永远是向着家园的。 3.根据提示,在句后格子中补写一个句子,表现游子对母亲的炽热感情。 报 得 三 春 晖 谁言寸草心 4.仿下边例句,以“校园”二字开头写一句话。 例: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校园是一畦充满希望的苗圃,让无数学子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参天的大树;校园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船,船里总装着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和关爱。 5.从文章中摘录一个你认为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摘录的句子是如: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欲而安。 该句理解为要做生活的强者,才能拥有平常的心态,才能拥有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小说欣赏阅读 [考测点导航] 初步具备小说欣赏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对初中阶段而言,欣赏小说是指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和思想、感情的初步赏析,同时能对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作出自己的评议。 [知识归纳点拨] 初中生不仅要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而且要学会初步欣赏小说。小说的阅读与欣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生活的环境对人物的思想性格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要学会从环境描写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入手,去分析人物形象。 (2)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因此要学会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去概括人物形象。 (3)除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情节的作用外,还要注意分析某些细节的内涵,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去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2、能准确地把握小说的线索,概括故事情节。 3、能从特定的语境出发,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及作用。 4、了解作品背景是探索作品内蕴及其社会意义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有关资料或小说中描写的特定景物、事件,或人物的服饰、语言等去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考题经典] (一) 风 骨 马 德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来,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的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 我问,少了多少呢? 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要我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很不好,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 在搭上自己的5块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搡过后家长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于里,简单些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文学故事报》) 1.全文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①送钱; ②还钱。 2. 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揣摩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轻描淡写”表现人物不想张扬自己搭钱、换钱之事,不想将一堆零钞的重量压在学生身上的同情怜爱心理 (2)(家长)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一扭头”表现家长还钱的态度坚决,对老师不愿接受还钱的不满。 3.联系上下文,并发挥想象,概括文中的闺女给父亲写信的要点。(至少三点) ①向父母问好,收重叠钱很感动 ②钱由老师转交给了自己_③_这次收到的钱与以往不同,从来没有这么齐整④_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_ 4.说说文中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这位学生的喜爱,对这位家长的敬佩。 5.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的理解。 文中的家长虽然家境贫寒,但人家志不短,不贪便宜,灵魂高尚,这就是宝贵——最可贵的东西。 (二) 停 顿 十 秒 一位技艺高超的走钢丝的演员准备给观众带来一场没有保险带保护的表演,而且钢丝的高度提高到十六米。 海报贴出后,立即引来了大批观众。他们都想知道这位演员如何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从容自若地在细细的钢丝上完成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 这样的表演,他早就胸有成竹,有十二分的把握走好。 演出那天,观众黑压压坐满了整个表演现场。他一出场,就引来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他慢慢爬上了云梯,助手在钢丝尽头的吊篮中把平衡木交给他。他站在十六米的高空中,微笑着对观众挥挥手。观众再次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他开始走向钢丝,钢丝微微抖着,但他的身子像一块磁石一样粘在钢丝上,一米、二米……抬脚、转身、倒走……一切动作都如行云流水。 助手站在钢丝的一端紧张而又欣赏地看着他,暗暗为他加油。 突然,他停止了表演,停止了所有动作。刚才还兴奋的观众马上被他的动作吸引住了,认为他有更为惊险的动作,整个表演场地马上安静下来。 但助手觉得这极不正常,助手马上意识到他可能遇上了麻烦。他背向着助手,助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助手只是感觉到钢丝越来越抖,他在竭力平衡自己的身体。助手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经验丰富的助乎知道此刻不能向他问话,否则会让他分心,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助手全身微微抖着,紧张地看着空中的他。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突然他开始向钢丝另一头走了一步,然后动作又恢复了正常。 助手长长松了一口气。 他很快表演完了,从云梯上回到地面。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演员们全都围了过来。 他到处找他的助手,见助手从人群外跑来,他一把抱住了助手说:“兄弟,谢谢你。” 助手见他平平安安十分高兴,说:“天哪,我不知道你在空中发生了什么?”他说:“亲爱的兄弟,这是魔鬼的恶作剧,一阵微风吹下了屋顶的灰尘,掉入了我的眼睛,我在十六米高空中‘失明’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今天命该如此,但我心又不甘,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坚持,我在心中一秒一秒地数着,就在刹那之间,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它很快把灰尘冲了出来。但是,如果你那时唤我一声,我肯定会分心或者依赖你来救助,但这样做谁都知道后果是什么。” 他刚说完,所有人都为他和他的助手鼓起掌来。 1.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表现走钢丝演员技艺高超的 词句。 (1)从容自若,胸有成竹,行云流水。 (2) 有十二分的把握,身子像一块磁石一样粘在钢丝上。 2.文章结尾写道“所有人都为他和他的助手鼓起掌来”,观众们赞扬的是: ①赞扬助手在意外事情发生时冷静不慌张,处理得当(或经验丰富)②赞扬演员在困境中不畏惧、有毅力、坚定、有自信心,心理素质高。 3.请从文中摘抄与画线句“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相照应的文字。 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 4.请为文章结尾“……”处续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不超过50字) 要点: 生活 中不 管发 生任 何难 以预 料的 事情 ,都 不要 急躁 、慌 张, 要冷 静、沉着 ,要 有度 过困 境的 勇气 和自 信心。 (三) 糖 罐 的 秘 密 ①上高中时,学校坐落在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宁静的村落三面临水,四季风景如画,如同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但也极其A(piān pì)闭塞,周围疏疏落落全是民居,连买一根针也非要上十里外的小镇不可。 ②这可苦了我们这群高三的可怜虫们。读书实在大耗心智了,以至于整天惟一的感觉就是饿,连睡梦中都满是各种各样令人B(chuí xián)的好吃的东西。不知是谁带了一罐糖来,是那种黄亮如金、细软如沙的黄砂糖。 ③于是,寝室里便流行罐装的黄砂糖。十二个糖罐,恰似我们十二个女孩子,亲亲热热地排成一排。临睡前,美滋滋地喝上一杯热腾腾的糖水,月儿便甜甜地照进梦乡。 ④惟独秦霜是不大喝糖水的。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陶罐里的糖,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每晚,我们一边啜着糖水,一边叽叽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或嘻嘻哈哈地相互取笑时,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问她为什么不喝,她说:“坏牙齿呢!” ⑤后来有人跟我咬耳朵,说秦霜的糖罐根本就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她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外婆一起过活,学费都交不齐,哪还有闲钱买糖吃?她那一罐糖,吃了再没得添的,又怕人瞧不起,就胡说什么坏牙齿的鬼话!我听了之后觉得心头一紧,有说不出的悲凉。一次下课间操,口渴了,我匆匆忙忙回寝室找水喝,经过寝室门前的花坛时,不经意地向寝室的窗户一瞥,却见秦霜正狼吞虎咽地吃什么东西,不由一惊。细细看,竟是在吃糖呢!她挨次从每个糖罐里舀上一大勺,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⑦我看得目瞪口呆。可不知怎地,慢慢地,所有的惊讶、愤怒、鄙夷渐渐散去,两行温热的泪却无声无息地淌下来,滴落在那暗香袭人的花丛中。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⑧晚饭后,待一寝室人走得一个不剩,我一跃而起,飞快地闩上门,拉上窗帘,一把抱起我的糖罐,先给另外的几个逐一补上一大勺糖,然后,将剩下的通通倒进那个青瓷糖罐:又从箱子里抽出一袋糖,倒入自己的空罐儿。胆战心惊地忙完这一切, 我狂跳不止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⑨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寄自深圳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 晓琴: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糖罐儿吧,那是我外婆的嫁妆,据说还是宫廷里的东西,现在,居然有人愿出五万元买它呢!我舍不得出手,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那个偷糖吃的女孩儿,她其实觉察到了花丛中的那双眼睛——那双世界上最纯最美的眼睛。因为它的注视,那个差点成为偷儿的女孩,在后来充满苦难的岁月里,却再也不曾妄动过一回。 ⑩不用说,这封信是我多年的挚友——已任深圳一家电脑公司执行总经理的秦霜寄来的。 (选自《现代交际》2003年第1l期) 1.请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人的词语。 A.piān pì (偏僻 ) B.chuí xión(垂涎) 2.根据语境,第④段画线句“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中两个需要重读的词语是总是 、永远(或似乎)。 3.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想象,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提示至少表现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担心秦霜看见自己,造成秦霜的尴尬,难堪,另一方面担心别人知晓秘密,会给秦霜带来伤害。 4.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的含义。 “我”的行为对秦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善良、宽容的品质是无价的。 5.本文以糖罐(或糖)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偷糖、补糖、念糖(或谢糖、惑糖)等四件事。 6.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_答题角度提示:①能宽容同学的一时过失并能真心帮助其改过自新;②知错能改。_ (四) 母 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我们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它都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老牛这样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仍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了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处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作者:江南雨) 1.联系上下文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戛然而止:突然停止_。 (2)贪婪: 喝不够的样子 。 2.文中依次写了三个感人的情节,分别是:老牛挣脱僵绳阻拦运水车,强忍鞭打执意索水,护犊饮水母子情深。 3.请从文中摘抄最使你感动并且最能表现老牛母子情深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不远处的沙滩背后跑来一头水牛……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4.文中画线句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它有什么好处? 答: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老牛以死抗挣、执意索水的感人场面。 5.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请你谈一点体会。 答:提示:可围绕“神圣的母亲”“改变生态环境”“解放军爱民为民”等方面来谈。 说明文欣赏阅读 复习目标:明确目标,你定会有的放矢 一、划分说明文的层次,分析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概括层意。 二、理清说明的顺序。 三、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四、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五、体会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 考点在线: 抓住考点,纲举目张 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注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以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试题的说明文语段是《西部地区》,其中的第5题是“你从第2段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你认为恩施州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有哪些?”在答题的同时,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为本地建设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个开放性试题出得非常有新意。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以下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造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像,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丁。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将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目了然。如《统筹方法》—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明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既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定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难点互动:解决了难点,你定会胜人一筹。 一、初读说明文时,可以做哪些工作?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二、答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2.明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3.回答问题要简明得体,或者直接用原文中的话,或者用简洁的话概括原文。不要脱离原文。 [考题经典] (一) 电脑验光好不好 眼睛近视,需要配眼镜。是去眼镜店采用电脑验光好呢,还是去医院眼科采用传统的方法验光好? 由于电脑验光在检查过程中由电脑控制,检查结果自动显示并打印出来,操作简单、迅速,所以深受厂商和用户的欢迎,在各眼镜专卖店已经普及。但是,有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电脑验光,其结果并不相同,有的人根据电脑验光结果配出的眼镜,戴上后并不舒服或易出现眩晕。 电脑验光法,实际上是一种主观验光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不能消除眼睛的调节力(特别是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医生观察发现,近视,特别是青少年近视,经电脑验光后得出的近视度数普遍偏高,约高出100度左右,远视和散光的电脑验光结果也有一定的误差。这是因为被检者的眼睛屈光度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这些变化是由眼睛不断地调节而产生的。写字的时候,眼睛经调节就能看清眼前的字,此时眼睛的屈光状态呈近视,如果眼睛看远方,上述的屈光状态又变为了远视。这种因调节而出现的屈光变化,传统的视网膜检影验光法可将其排除。 由于电脑验光机是以不可见的近红外线作光源,对眼睛感光细胞无刺激,不引起眼睛产生调节,但也不能消除眼睛已存在的调节状态(如假性近视),因而不能消除由于调节而产生的误差。此外,电脑验光结果是根据电脑采集到的一瞬间的屈光状态获得的,本身误差也较大,如果不加分析按此度数配镜,就很难配得合适。所以电脑验光机最好用作初验检查,其验光的度数仅为人工复验提供依据。 验光是很重要的,有了准确的验光度数,才能配得合适的眼镜。因此,配眼镜还是到医院经过眼科医师综合检查验光为好。 (选自《科学与生活》,作者阮小明,选文有删改) 1.关于电脑验光的缺点,文章是从被检查者的眼睛的特点和电脑验光机的特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的。 2.第3段中两个加点的“近视”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同。前者指眼睛无法调节屈光度,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后者指眼睛经调节能看清眼前的物体而呈现的一种屈光状态。 14.用电脑验光为什么会有误差? 答:电脑验光机以近红外线作光源,不能消除眼睛由于调节而产生的误差。 15.本文侧重说明电脑验光的缺点,采用了逻辑 说明顺序。 (二) 鸟类的语言 ①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向大自然的鸟巢派出了不少“间谍”,这是一些袖珍电子仪器,包括能自动录音的微型窃听器。与此同时,科学家又用望远镜或录像机仔细观察巢中鸟的一举一动,把叫声和活动对照起来研究,并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应用这些方法,弄清了不少“鸟语”的含义。 ②1977年英国巴思大学生物学家哈维博士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枚“电子鸟蛋”。它可以测出鸟孵卵时的声音等多方面情况。 ③鸟类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④“鸟语”的含义极为丰富,有寻找配偶的鸣唱,也有互相联络的歌声,还有报警、示威、恫吓敌害的叫声等等。 ⑤鸟类“语言”中也有“方言”“土语”。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鸟类学家佛令斯博士发现,正像美国人讲英语、法国人讲法语一样,美国乌鸦的“语言”和法国乌鸦的“语言”也不相同。佛令斯用高质量的录音带,录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地方乌鸦的报警声,然后设法放给当地乌鸦听,它们会立刻飞走。可是,放给法国的乌鸦听,它们却无动于衷。反过来,播放法国乌鸦的报警声音,宾夕法尼亚的乌鸦也没有反应。看来,它们彼此“语言”不通。除了报警,其他像求偶、召唤、觅食等“语言”,法国和宾夕法尼亚乌鸦的“词汇”也不相同。 ⑥除乌鸦外,佛令斯在研究了海鸥以后,也发现有这种情况。 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鸟类专家,对鸟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编成一本《鸟类语言学辞典》。他们统计了二三千种“语言”, ⑧人类掌握了鸟语的秘密后,就有可能有目的地利用鸟语,定向地管理鸟类,使之为人类服务。在法国有人把乌鸦挣扎时的痛苦凄叫声用录音机录下,再拿到田间播放,临近的乌鸦听到这种声音就惊慌而逃。10天内,这群乌鸦再也不敢飞到这个地方来。若用此法驱散群集在飞机场的鸟类,避免飞机和它们相撞而失事,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利用益鸟求偶或合群的召唤叫声的录音,可引来益鸟,使它们啄食害虫,保护森林和庄稼。 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请在下面的序号中用“||”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第①段中,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作答。 答:①录取大自然中鸟的叫声;②观察巢中鸟的一举一动,把叫声和活动对照起来研究;③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大量数据。 3.第⑥段画横线的文字,说明了鸟类的什么特点? 答:鸟类“语言”中也有方言土语 。 4.第⑧段中,运用了两个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人类掌握了鸟语的秘密后,就有可能有目的地利用鸟语,定向地管理鸟类,使之为人类服务。 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极为”这个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准确地说明了鸟语含义丰富的程度_。 (三)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决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 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 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更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给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 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 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选自2004年3月22日《新华日报》) 1.上文从哪些方面指出我国严重缺水? 答:①人均淡水占有量;②可利用淡水资源量;③_水污染问题。 2.请你说说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告诉人们要节约用水 。 3.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说明。 答:列数字。 4.你知道哪些节水方法?请写出两种。 答:略 。 5.请你为学生宿舍拟一则节水广告。 答:略 。 (四) 蓝藻固沙 没有什么比海藻更能让人联想到水,但是这种低等植物也能在陆地上良好生长。从北极地区到赤道,在所有能够想像到的生存空间里都能找到海藻:正如维尔茨堡大学的奥托•朗格教授在专业杂志《研究》上所强调的那样,在炎热或寒冷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海藻在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在例如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等某些数十年没有水分的地方才几乎完全没有海藻。 但是在那些偶尔下点雨或者雾气带来潮湿的地方,蓝藻就会成为在地面上落户的先锋。它们为一种由菌类、地衣和苔藓组成的名叫“生物土壤硬表皮”的较复杂的生物群落创造了基础。这种硬表皮是变硬的地面的最上层,它能保护其下面松软的土壤。此外,土壤硬表皮还为干旱地区生长灌木和仙人掌等开花植物创造了前提条件。 蓝藻传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风。它把蓝藻微小的细胞吹送到地球的每个角落。蓝藻作为由单个细胞联接成的长线附着在沙漠地表,在光照太强的地区,它们躲藏在最上层沙粒的下面。它们借助光合作用积累营养。正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威廉•施莱辛格最近发现的那样,它们不但能在地表进行光合作用,而且还能在地表下面进行光合作用。在美国西南部的莫哈韦沙漠,施莱辛格几乎在每一块石英砾石下面都找到了一层活着的蓝藻。显然,从透明的砾石中射下来的微弱光线足够蓝藻维持生命。 ①线状蓝藻分泌出粘液保护层,沙粒就粘附在它上面,这为土壤粘合在一起迈出了第一步。②风洞测量表明,土壤硬表皮承受风速的能力比裸露的沙漠地表高10倍。③同样,下大雨时土壤硬表皮对流水的抵抗力也要大得多。④紧接着会生长出菌类、苔藓和地衣,它们用其根状固定器官把沙粒牢牢地粘合在一起,并因此形成了牢固的土壤硬表皮。⑤这一巨大的硬表面在氮和二氧化碳的生物循环中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⑥地球上有5%—15%的地面被这种硬表皮覆盖。 (选自200,4年1月25日德国《星期日世界报》) 1.本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是(B) A.海藻 B.蓝藻 C.线状蓝藻 D.生物土壤硬表皮 2.本文主要介绍了( D ) A.海藻能在陆地上良好生长 B.蓝藻成为在地面上落户的先锋 C.蓝藻传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风 D.蓝藻能够固沙 3.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D ) A.作比较 B.下定义 C.列数字 D.作比较、列数字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语言朴实 _。 5.文中有一些拟人的句子,请找出一句。 答:①海藻在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②蓝藻就成为在地面上落户的先锋;③它们躲藏在最上层沙粒的下面。 6.最后一段中语序不当,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①④②③⑥⑤。 议论文阅读 复习目标 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证方式,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二、冽清文章论述的层次,概括文章论点,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三、了解文章的论据,分清事实论据和说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论证观点方面的作用。 四、了解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和反驳论证法等论证方法的特点及使用规律。 五、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考点在线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白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阅读议论文,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议论文的结构和议论文的语言。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从一篇文章里找出中心论点有规律可循。首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其次,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明确了这一点,在读一篇议论文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因为这些往往是作者要阐述的论点所在的关键位置。还有一些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一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就需要我们用准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分析研究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证,把握论证的重点是掌握论证的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五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这五种论证方法,在…—篇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横式”结构;一是“纵式”结构。 议论文的三要素要通过结构组合在一起。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词语。 四、阅读议论文,还要掌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同时,要体会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特点。 难点互动 一、议论文考题有哪些特点? 议论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中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可以说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试题的灵活性会越来越大,按旧的复习方法也许不可靠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二、怎样找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足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用准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通过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①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②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③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推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三、平时如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首先要熟悉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比如:议论文的三要素、基本论证方法、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等。其次,做题时先通读全文,画重点句子,了解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然后读准题干了解要求。下笔答题前一定要仔细斟酌自己的答案。再次,平时多读—些议论性的文章,培养阅读兴趣;最后,要多做习题,把握规律、掌握方法,举一反三。 [考题经典] (一)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1)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2)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作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请为第③段和第④段中两个“好”字分别注上拼音。 (1)____hào________ (2)__________hǎo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第②段横线上准确填写《五柳先生传》中的相关语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第⑥段中说,“亮独观其大略”,请简要谈谈你对“观其大略”的看法. 答: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4.请你来参与,为《不求甚解》添加一则“相关链接”。(提示:古今中外,会读书的人、勤读书的事……都可以作为你的“链接”的内容,50字左右。) 答:略 。 (二) 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其实,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成功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成功着。我们的每一个进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战胜的每一次困准都是成功,关键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感受。 作为一名学生,他完成了学业,升入了上一级学校,这就是成功;一位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伟人自然有伟人的成功,但凡人同样也有凡人的成功; 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只有影响历史、载入史册的伟业,才算是成功;也有人认为:只有高官、领袖,只有成名成家的人,或者只有拥有百万资产的富翁,才算成功;甚至有人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将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我们说,只要你不停止,不放弃,就没有失败,失败只是暂时的停止和受挫(cuò),受挫一次,成熟一点,理智一分,距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英国的笛福一生在事业上屡败屡战,忽而发财,忽而破产;一时受到国王的赏识,一时又被捕入狱,但他从未停止奋斗和追求,最后成为著名作家。 人不是为了吃苦而生,也不是为了失败而来。人生应该是幸福、快乐的。而幸福、快乐来源于自身的奋斗,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和追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人生中的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_番_(fān),那么,聿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变得格外的多彩和生动。 生活应该是一个个成功的纪录,而决不是一次次失败的连缀;人生也应该是由无数个成功构建而成的一个整体,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 在更多的时候,成功只是一种感受,它无需别人的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在人生中,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太高,也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曾获得过成功。 我们应该学会品尝成功,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营养、汲取动力、汲取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摘自2003年第4期《读者俱乐部》,作者董保纲,有改动) 1.在文中的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或在横线上依据注音填出汉字。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成功是一种感受。 3.选文中画线—段运用厂哪种论证方法? 答:举例论证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说“人人都曾获得过成功”。清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概括地写出你获得成功的两个事例。 (1) 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请分别写出有关“成功”“幸福”“奋斗”方面的名旨警句,每方面写出一条即可; 答:成功的秘决是锲而不舍,人是自己幸福的工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6.按要求制好卡片,答案100字左右。 分类:文学 作者:笛福(英国) 代表作:标题:鲁滨逊漂飘流记 主要内容: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鲁滨逊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写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第三部分叙他从荒岛回来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故事。 (三) 奥林匹克新格言 ①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程,人们会有很多感慨,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是怎样的?对此,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给我们作了近乎完美的描述,“更干净、更 、更 ” 。这一描述就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②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全人类的道德文明。它的形式外壳是竞技搏戏,而其思想内核是美与尊严,在此,道德是规范体系的核心,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③记得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的入口处有用贿赂者的罚金铸成的宙斯铜像,上面镌刻着这样的警句:“在奥林匹克,只能以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便你赢得胜利,”尤其走近几十年来,围绕使用兴奋剂和反兴奋剂的斗争愈演愈烈,仅悉尼奥运会就有76名运动员在赛内和赛外药检中被查出使用了兴奋剂而被禁赛。人类源于游戏的竞争,一种表达人类童心的天真无邪的竞争被蒙上了功利的色彩。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岂能让这些杂色玷污? ④今天,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从20世纪初狂热地追求物质利益,到这个世纪向人的发展回归。这就对竞技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不再是工具,竞技运动要回到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运动员将成为具有自我意识和完美人格的主体。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不断地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其本身,”美国诗人庞德认为“人是目的”。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人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倡导“人文奥运”,高扬“更人性”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 ⑤和平、发展、合作己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民族纷争和恐怖主义滋生仍将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现代体育运动始终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潮流,从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赛的首届奥运会,到199个国家与地区的10200名运动员参加的27届奥运会,这期间现代奥运会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和壮大,五环旗闪烁着团结的光芒。奥运会应当是“人类团结的重要节日”,奥运会期间,“地球村”的村民们载歌载舞、尽情狂欢,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交融。不仅如此,它还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行进节奏。奥林匹克运动以它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和平理想,在化解民族矛盾、缓战争冲突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罗格先生在他的就任宣言中指出:“保持奥林匹克内部的团结将是我在任期内最重要的任务。” 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奥林匹克运动曾光荣地举起“更快、更高、更强”的旗帜,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奥林匹克新格言将引领着奥林匹克运动向文明、进步、团结的方向前进。 1.奥林匹克新格言是:更干净、更 人性 、更团结 。 2.第③段画线的“这些杂色”具体是指_贿赂、使用兴历剂 。 3.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是罗格先生的话,从本段文字看,罗格先生悦这段话的理由是: (1)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还存在着危害世界和和平与安宁的因素; (2)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团结的传统,并积极影响人类社会的行进节奏。 4.第⑥段画线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出自《少年中国说》一文(写出篇名),作者是梁启超。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奥林匹克新格言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6.“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博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宣传标语。 答:共同打造绿我色奥运,把诚信写上五环旗。 (四)学校乱收费,扣教育费? “今后哪家学校胆敢乱收费,不仅将按照乱收费的10倍数额扣减学校的教育投入经费,而且校长也会因此丢掉饭碗。”据2月21日《齐鲁晚报》报道,济南市近日出台禁令,以遏制乱收费现象。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乱收费顽疾,施猛药加以治理,社会各界自然鼓掌欢迎。但在对有关责任人员打板子的同时,对学校的教育投入经费也要打板子,按10倍来扣减,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第一,此举会侵害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最终利益。众所周知,对于公办学校而言,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对于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而言,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无论属于何种情况,确保学校的教育投入经费及时、足额、准确到位,足保证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以各种借口对之进行扣减,导致教师工资不能保证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降低,不但会妨碍学校的正常发展,更会侵害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这实际上是将学校乱收费的过错转嫁到教师和学生身上。 第二,此举有违法之虞。教育投入经费被挪用和扣减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某些部门以各种堂而皇之、貌似合理的理由肆意侵占、扣压是主因。这些行为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精神,该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指赠,必须用于教育,不得挪用、克扣。否则要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过犹不及,济南市的做法有待商榷。 (2004年2月25口《中国青年报》) 1.从沦证方式看,上文是驳论。 2.从论据的类型看,文中画线句子中所运用的论据属于道理论据。 3.从驳斥的方式看,上文主要运用驳论点_ 的方式。 4.作者对济南市出台的禁令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否定态度。①此举会侵害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最终利益;②此举有违法之虞_. 5.你对上文中作者的主张有什么看法?答:略.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