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为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在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下,对课程结构作出了重大的调整。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提高了新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最为明显的是改变了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旧局面。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毋庸质疑,无论是上选修课还是上必修课,都应该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理念。应体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编写理念,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发现和创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但既然选修课已经走进了高中课程,并付之于实践。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体现出必修与选修课堂实施的差别来。直白的说就是:必修课要有必修课的上法,选修课要有选修课的上法。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体现二者的差别,没有表现出二者的特色,那么这所谓的新课程结构只不过是形同虚设,多此一举。必修和选修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必须学和可学可不学。这一年多来的大大小小新课改学习和培训,使我在接受新课改理念这方面的确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但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方法上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指导和引领。专家门在指导选修课的上法时,强调“高中选修课不能上成必修课,也不能上成大学选修课”,但却没有给教师提供选修课具体的上法,也没有提供选修课的范本和典型。2005年9月16日桓台宾馆高二语文集体背课会上,几位指导教师们为我们提供了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样式,但他们从教案设计到教学方法上一律按必修课课堂教学的模式来进行的。心中的疑惑愈凝愈重。

或许任何一次课改都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新的课程结构对教师的授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作为第一批乘上新课改列车的一线教师,我现在正处于刚结束必修课,已开始选修课的教学的阶段。不可避免地、甚至不由自主地思考到这个问题上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略谈一下对选修课课堂实施的具体认识。

《唐诗宋词》(选修)第一单元单元话题为“气势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包括阅读文本、学习活动、课外自读三个部分。阅读文本包括李白诗二首(《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外自读包括从杨炯到高适等诗人的十二首初盛唐诗歌。

既然单元话题定为“气势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那么我认为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初盛唐诗歌的特点。而对初盛唐诗歌的特点的把握单靠学习阅读文本中李白、杜甫和张若虚的几首诗歌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完全打乱了本单元所呈现的学习顺序。我是这样来安排课时的:

第1课时,以优美的语言导入对唐诗的学习,按年代的先后,引领学生浏览初盛唐成就显著的诗人。

第2课时,接触与学习“初唐四杰”的部分诗歌极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第3课时,认识初盛唐诗人群体,特别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第4课时,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学习。

第5、6课时,才是对李白诗歌《将进酒》《蜀道难》的学习。

第7课时,对杜甫诗歌《登高》的学习。

第8课时,整合前面对初盛唐诗歌的学习,把握诗歌特点。

如果这是必修教材中的一个单元,我不会做这么大的调整,我会按照教材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以上是从大面上对本选修课中本单元的安排,其实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上,必修和选修也应该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拿对李白诗歌的学习做为例子:刚刚结束的必修课本中有李白的诗歌《行路难》,我的目标很明确,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歌含义,把握诗歌感情,让同学们吃透这首诗歌;而现在来教选修课本中的《将进酒》《蜀道难》,我感觉绝对不能仅限于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以点带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李白不同时期的诗歌极其风格,比较深入地走进李白,引领学生向纵深发展。

我再拿宋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教学来继续阐述一下。

同样,我认为作为选修课中的阅读文本,绝对不能就学习本词而学习。如果这样,那只是停留在了必修课的阶段上。而应该在分析本词的基础上拓展开来,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词风才是关键。必须结合具体的词篇让学生了解苏轼在豪放、雄健的一面还有婉约、冷清的另一面。由于受课本篇幅的限制,编者在后面的课外自读中列出了一首与其豪放风格迥异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见编者的意图。

以上我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粗略地对选修课应该有不同于必修课的上法阐发了一些议论。其实还有很明显的一点,如果有人坚持必修和选修的具体课堂实施应该是一样的,“必修”的理解是必须修学,“选修”的含义只是选择修学的话,那么有一个问题是不好解释的。《唐诗宋词》(选修)一书中选取了很多初中和高一已经学过的诗词,有的甚至在必修课中刚刚学过,那这不是多此一举么!我想这不应该是编者的疏忽吧?

总之,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上,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是不能够同出一辙,同样对待的。

必修课程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而选修课程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因而,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重拓展,探究性强。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不同课型的特点和目标,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课后练习阵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委会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精巧的练习设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笔者就语文学科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设置来探讨怎样利用这块阵地发挥教材的优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纵观新旧教材两种版本的课后思考练习的设置特点,笔者发现:老教材十分注重“双基”训练,而新教材在练习的设置上已由基础性向能力性转化。尽管文言文单元课后练习没有多大差别,但新版教材中现代文教学单元、写作教学单元后设置的练习题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能力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一些思考练习题更注重学生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些练习题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另外,新教材还增加了一些课外资料补白,既能激趣,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层理解。

目前由于各种教参、教辅资料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剖,学生也配有多种同步练习,教师在备教时较少关注课后练习题,加上高考命题又不取材于教材,教师对课后练习处理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甚至置之不理。在教学中忽视编排者的意图,忽视这一板块的教学作用,学生学习就会陷入不求甚解的泥淖中。其实,课后思考练习是一座蕴含量十分丰富的矿山,只要你去开发,就会挖到意想不到的矿物。

究竟课后练习题暗藏什么玄机呢?

第一、课后练习题的设置包含了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和知识要点,是教学环节中巩固落实的前沿阵地。

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篇章在思考练习设置的侧重点上是不尽相同的。古诗文练习设置十分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因此涉及语言语法方面的练习居多;现代文课后练习设置因文而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小说单元课后练习设置多为文章语言、精彩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和评价;杂文随笔、散文又注重主旨和思路的分析理解等等。总之,学生可以借助这一板块来巩固落实基础,提升理解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它是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更是教学反馈的前沿阵地,因此一定量的课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课后练习题有的十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纵横比较,总结归纳,体现了系统性、规律性、综合性的特点。这类对这类练习加强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归纳,也可把学生从课本学习引向课外拓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课后的练习题:

“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我的空中楼阁》)

“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两文立论的角度有什么不同?”(《阿房宫赋》)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滕王阁序》)

“试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写法上的异同?(《赤壁赋》)

在课后练习中,这样的思考题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理解,并授之以渔,长期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一种比较阅读的习惯,从中总结出阅读规律和技巧,为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奠定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第三、课后练习中富有创意的题目既扣住教学重点,又向适度向课外辐射,备课中巧妙利用,这类题目就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课后练习中有些思考题是开放性的,它立足于课内要求联系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际来见仁见智发表意见。教师在教学中有机把它引入课堂,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譬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课后有道思考题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陶渊明不仅是一个田园诗人,而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本文和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依据,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设置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全方位地去认识了解陶渊明的思想。课堂教学中,我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多元思考,探讨陶氏的思想境界。学生能根据初中学过的文章及历史知识对陶渊明作出自己的评价:或认为陶的诗歌成就很高,在政治上是失败的;或认为他的归隐思想是消极的,是对自己、家庭和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认为他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当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志不得伸时,愤世嫉俗地出走官场这是不明智的;……围绕陶渊明的思想,课堂上学生掀起了一股学术争论的高潮,课外学生还把讨论的结果用周记和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了。

又如在教完《师说》一文后,我把课后的一个思考练习题(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念,是否适合现代社会?你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作为一个专题用一节课让学生去讨论。仅一个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利用课本观点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尤其是在第二问的讨论中,学生用一种求知的心态、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坦露真言,描摹出自己理想中的师生观:“课堂上是严师,课外是知己的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观。”“教师要用自己的才学、爱心和人格去感化学生。”“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学习中,与他们打成一片。”……争论是激烈而真诚的。从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的关注,而且还认识到了自己距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还差很远。与其说是一节讨论课,不如说这是一次师生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把这个练习题引入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结合。

《祝福》课后对祥林嫂悲剧根源的多元化讨论,学生能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失街亭》课后“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学生能结合原著和电视剧来广泛讨论……课后练习题只要你巧妙构思、合理利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你就可以寻求到教学的突破口和兴奋点。引导学生广泛地讨论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得新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认真研究课后练习题,你就会发现,有些思考题为学生课外练笔或课堂写作提供了写作素材、角度和契机。教师充分挖掘练习题中的能力元素,让学生进行仿写和再创造,从而打开写作难的被动局面。

先看看下列思考题: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写一篇心得。“(《荷花淀》)

“在你周围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结合初中学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谈你对中国文化“居安思危”思想的认识。(《誎太宗十思书》)

“话说‘凤辣子’”。(《林黛玉进贾府》)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社会,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则短评。”(《茶馆》)

“《祭十二郎文》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怀念已故亲友的短文。”(《祭十二郎文》) ……………

仔细分析上述思考题,不难发现,课后练习题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信息来拓展写作空间,如读书笔记、心得感受、甚至大作文。教学中把这些练习题引入写作教学计划,学生可趁热打铁,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如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我针对练习进行了一次以“套子”为话题的作文,结果写作很成功。学生或仿写或虚拟、或叙事或议论、或故事新编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诠释了现实生活中“套子”的内涵。尽管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但从此出发,可以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课内走向课外,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最后,除了阅读教学能够利用课后练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外,在“写作、口语与交际”板块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单元教学后设计的练习来训练学生大胆说话、朗诵、演讲、辩论、讨论等读写听说的能力,还可利用一些富有创意、富有时代感的话题开展一些语文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达到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心理综合素质。

总之、课后练习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对待,学生要认真去落实,充分发挥其优势,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如此美妙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对面的老师同学看过来,这里的风景真精彩!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