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特征及《等待戈多》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文 / 索尼 “二战”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首先是法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品种,它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对白也是语无伦次。这个新的戏剧品种的名称不确定。因其思想上艺术上与二十年代的先锋派有相似之处,往往被笼统地称为先锋派。1961年,经过将近十年的实践,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第一次对它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一流派的代表有:贝克特、尤涅斯库、日奈、阿达莫夫、品特、阿尔比等等。荒诞派作品一经出现,就有批评家认识到这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urdus(耳聋)演变而来的。在音乐中用来指不协调音,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在这个概念中,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对它都不起作用,世界只呈现冷漠、陌生的面孔。荒诞派戏剧的一般思想特点是:世界的不可知、命运的无常、人的低贱状态、行为的无意义、对死的偏执等等。 荒诞派成为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文艺流派,影响至今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当代资产阶级精神危机的深刻表现,表达了一代人的思想状态。荒诞派戏剧中往往表现人物遭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根本没有是非、善恶、因果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也被置之度外,剩下的只是不协调、荒诞,有时还有恐怖,说明世界上的事情是无法凭人的理性,用人的语言说清楚的。这种非理性的世界和非“人化”的人,是荒诞派思想的出发点。在剧中,人的形象被降到最低限度,被剥去了一切作为人的特征。他没有起源,没有发展,没有社会存在,没有个性,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是破碎的舞台形象。尤涅斯库曾说:“艺术就是表达一种不可能的真实,有时竟也表达了。这就是它的似是而非之处,是它的真理的所在。”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艺术手法不同,这里没有连贯的情节、矛盾、冲突、解决的公式被搁置一旁,这里有的只是破碎零乱的舞台形象,极端夸大、违反逻辑,有时像幻觉,有时像噩梦。这种“纯粹戏剧性”试图打破以文学剧本为基础的传统戏剧观,而更多依靠演出本身,依靠舞台形象、场面等来达到效果。马丁•艾思林在论述这些作家的艺术手法时,曾指出他们不是描写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而是“试图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体验那种感受”。 在众多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中,让我们谈一下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两幕剧,主题就是“等待”。幕启时,两个肮脏的人物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一条路上等待着。他们说他们在等待戈多,在等待的时间里做些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几次经过,给他们的等待带来一点变化。在第一、二幕的最后都有一个男孩报告说,戈多今天不来了,可能明天会来。爱斯特拉冈问:“咱们怎么办呢?”弗拉季米尔说:“等待戈多。”剧情就这样结束了。 正如剧中的一句台词一样:“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在这里,贝克特把时间取消了。因为在一个不是为他创造的世界上,人茫然不知所措,这就是人类缩影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尴尬处境”。以往,我们习惯于传统戏剧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与解决,作者通过它们反映了生活的前进和事物的发展。而《等待戈多》台上充满动作而实际上什么也澌同有发生。正如麦克白说的一样“像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绘声绘色,毫无意义”。人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荒诞、无用”。这一思想渗透戏剧之中。他的戏剧常常给人留下一种梦幻的感觉,正是因为人游离于世界、历史之外,被剥去了任何有意识的思维和有效的行动的可能性。因此,人物的动作都像是在中发生似的,对客观世界不起任何作用。 人不能按自己的意志作出有意义的行动,可终日又忙忙碌碌,人的生存活动实际上是被习惯与本能牵动的盲目运动。这是《等待戈多》体现出来的人类荒诞的生存状态,也是一切荒诞派作品想阐明的人类生存的境遇。 本文对其它荒诞派作家作品就不一一列举。 以上就是我对“荒诞派”戏剧的一个初浅的了解。 1993年冬于上戏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