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吴飞燕 《风景谈》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散文单元的首篇,是茅盾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讴歌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篇散文。对于本文的教学,教者多数采用逐个分析六幅画面,然后提炼中心的做法。在仔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决定打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从表达方式入手,抓住文中五段议论性的文字,分析其含义、作用,并以此来带动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从而完成全篇的教学。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明确的规定:“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考纲中也规定考生应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散文这一文体在高中课本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由于散文阅读段大多篇幅较短,适宜于高考测试的需要,散文阅读渐有抬头趋势,因此,散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借助于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辨别、把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散文写作中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文章中心。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2、掌握本文用精辟的议论贯穿材料,深化主题的表现手法。 3、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 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及本课特点,我将目的2确定为教学重点。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课文预习提示中也说,风景是这篇作品的形,政治才是这篇作品的神。那么,这“政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目的3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力求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 作为一篇散文,本文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不失其文笔优美的特点,所以在重点讨论分析五段议论的作用之外,我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幅画面的剖析之中,重点不在流水式的逐一剖析每幅画,而在于剖析画中景画中人和画中景与人的结合,情与意的生发,训练思路的清晰和思维的条理化。同时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要读出五段议论中判断、反问和赞叹的语气,而且对于北国晨号中塑造的民族精神的化身,要引导学生将其镌刻在心里。在讲读的基础上,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参与者和主动者,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以卞之琳的诗导入新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为六幅画面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每个小标题都能涵盖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这两方面的内容。此后,直接提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五段议论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转入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用投影仪显示第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完成对画面的剖析,抓住副词“更”,把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将(二)(三)(四)段议论放在一起,在明确了“内生活及其充满”是指精神生活丰富,“辐射”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给予环境的影响之后,学生自然能总结出这三段议论都涉及到了人的精神,都在歌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对与它们相对应的四幅画面,我引导学生通过背景和主体之间的对比来把握作者对人的崇高精神的歌颂。接着进一步明确三段议论之间的关系,(三)(四)是对(二)的进一步阐释,它们说明了人对自然的作用:主宰和创造。再抓住副词“尤其”与第一段的“更”对比,明确议论(二)是(一)的深化。 课文分析至此,我提示学生这样的画面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条件下并非随处可见,并引用毛主席的诗“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来说明作者写的是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学习,歌颂的是他们的崇高精神。这里的点拨为下文北国晨号的分析做好了铺垫。 对第五段议论并不急于分析,而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两段,让他们在头脑中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受到形象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感染,体会出作者在这里不仅用词语,更是在用生命赞美和歌唱。在学生在完成眼看、耳听、心想、口述的综合训练之后,引导他们比较两幅画面的不同,明确写照片上的小号兵是为了衬托出眼前这幅“风景”更生动、更鲜明,更清晰。抓住这段议论中的“最”字,体会出民族精神的伟大,体会出作者议论的升华。 最后总结五段议论的作用:1.层层深入揭示主题。这种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及其精神境界的歌颂即茅盾所说的政治,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不得不将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在此也完成了对本课难点的突破。 2.贯穿全文材料,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也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根据“一课一得”的原则,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写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合理的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贯穿材料揭示中心。这也体现了大纲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板书的设计力求突出作者的思路,同时体现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将六个小标题全部分开书写,体现出“风景”的双重内涵,同时让议论似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并且体现出其层层深入的内在联系,在副词“更”“尤其”“最”的变换中,也照应了主体的变化,由“人类”到“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进而上升到“民族精神”。通过具体可感的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作者的思路,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风景谈》一课的教学中,我舍弃旁枝,突出重点,抓住议论,带动全篇,并用分析这篇文章的具体方式来指导学生对其他文章的阅读,进而指导他们的学习实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这一训练过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