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花的话》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虚实巧兼顾--表里互相生 

——理解《花的话》应注意的问题 

金传富--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100071 

《花的话》是一篇寓言,当然把它当作小说来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小说也有相当的虚拟成份。不管你用什么文体来阅读这篇文章,只要我们知道,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把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通过虚拟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在其中寄寓了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同时,这篇文章也蕴含了作者精巧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这篇文章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如何理解开头的三段? 

开头三段是这篇文章的精要所在。它把作者的构思和想要表达的意义都隐含进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想怎么写,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在里已经作了暗示。 

本文题目叫《花的话》,“花”会说话吗?显然不可能,由此可见作者有托物寓意之意,即巧借“花”的对话来寓示某些深刻的道理。既是托物寓意,那么,文章“虚拟”的特点就展示出来了,因为文章本身是借用“虚拟”的特点来写作的,所以下文的任意发挥就有了基础。 

比如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设计了一个“春天的”、“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什么叫“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这是一个巧妙的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既然是“不真实的园”,当然那就是假的;但作者又告诉我们这个园“也非虚妄”。什么叫“也非虚妄”,意思就是也不是假的;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途呢?怎么理解呢?显然,在这里作者是别有用心的,那就是,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设计了一个既能蕴含自己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不可能出现破绽的虚拟的“场景”,这样作者的表达就更加自由了。 

虚拟的状态为作者虚假的构思提供了可能;真实的状态,为作者寄予真实的思想设下了埋伏。这样写作出来的作品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不然,读者就会因为作品的背景是虚假的,而对作品的思想产生误解以至怀疑,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就落空了。这是作者和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头的三段具有交代背景,打下基础等不可小看的作用。 

二.如何理解“小男孩的出现”这一细节? 

小男孩的出现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小男孩是从哪儿点出来的?作者设计这个细节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种构思在我们的课本里从来没有过,我们怎样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小男孩是怎样出现的。在叙述了榆叶梅、玫瑰花、芍药、已经将残的桃花、杏花、迎春花、白丁香、盛开的玉兰花的自我吹捧以后,作者写道: 

忽然间,花园的角门开了,一个小男孩飞跑了进来。他没有看那月光下的万紫千红,却一直跑到松树背后的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墙角,在那如茵的绿草中间,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 

小男孩预备把这一束小花插在墨水瓶里,送给他敬爱的、终日辛勤劳碌的老师。老师一定会从那充满着幻想的颜色,看出他的心意的。 

从这一段描写中,我们看到,小男孩的出现也是虚拟和假想的。但是与上文的各种花草相比,显然小男孩又要真实得多,可信得多,加上小男孩要把他喜欢的花送给他尊敬的老师,这样文章的真实性就更加突出了。正是通过这个细节,作者把读者的视野从虚幻中拉回到了现实当中来。这样无形中就达到和突出了作者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读者绝不会因为写的是“花的话”而疑心作者在“造假”。假如是这样,那么,作者苦心孤诣设计的故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作者才设计了这个小男孩出场的细节。 

这种写法精巧在何处呢?原来这种写法是我国传统写作当中“虚实结合”的一个典型范例。 

文章的作法有许多种,“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就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这种亦真亦幻的作法,我国传统的写作方法把它叫做虚实相生法。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说: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性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浅以指陈其大概,而深以刻画其精微,故浅深不可相离也。又曰:浅深虚实,虽古今文之大纲,然约略其概不四端。有由虚入实,由浅入深,挨序渐进者;有一实一虚,一浅一深,相间成文者。 

什么叫做“虚”?“虚”即是在写作中,把作者所要展示的旨意、境遇、情节脉络等等,蕴含在间接的描绘或叙说之中,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这种写法叫虚写,又叫暗写;反之,凡是在写作中创造具有可观可感的直觉形象、场景;或明白地、直接了当地阐明某种事理,这种写法叫实写,又叫明写。“虚”的最大特点是想象性(间接性),“实”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直接性),“虚”要展示的内容是间接的。“实”要展示的内容是直接的可感的。因此,在处理写作材料时,虚实结合、虚实参互,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往往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比如,能够自由而含蓄地表达复杂的现实生活,抒发作者丰富的感情。由于某种原因和需要,不便直说的内容,可以通过虚化,用巧妙的方法暗示出来。虚实结合可使作品内容显示内在联系的必然性,获得整体和谐的艺术效果,同时,为读者欣赏留下广阔的天地。 

三.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比较难于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并不难找出它的寓意所在。它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用来讽刺那些自视清高而小看他人的人。一层是用来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的赞美。 

对于那些自视清高的人来说,为了体现他们的清高,他们会不择手段,也会大言不惭。他们还会嫉贤妒能。比如对于美好的春天,花儿们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看惯了春天的世界,觉得也不过是如此。却渐渐地觉得自己十分重要,自己正是这美好世界中最美好的”。个个都恨不得一展英姿。毫不起眼的榆叶梅为了夸自己,把别人当成了背景。玫瑰花却把自己“出身名门”当作了资本。在玫瑰花自我夸耀的同时,芍药用自己的家世来对付他人的贬低。哪怕极为普通的桃花、杏花、迎春花,丁香,玉兰等等,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无一不是极尽自夸之能事,一点也不会管其他花(人)的存在。 

然而令人高兴的是,并不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比如“松树背后的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墙角,在那如茵的绿草中间”的“野生的二月兰”就是那么“默默无闻”。 

虽然二月兰是“那样矮小”、那样“默默无闻”,但“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这里,作者是把二月兰当作无私奉献的对象加以歌颂的。“小男孩预备把这一束小花插在墨水瓶里,送给他敬爱的、终日辛勤劳碌的老师。”“老师一定会从那充满着幻想的颜色,看出他的心意的。”这最后一句话实际上也是对默默无闻的老师的夸赞。 

四.理解文章的构思? 

本文的构思巧就巧在,作者特别注意内容之间的内在衔接。本来这是一个虚拟的故事,可是作者却处处留心,使它保持了相当的完整性,给人以真实可信的印象。 

比如在设计春天的花园这个背景时,作者特别作了交代:“若照严格的花时来说,它们可能彼此见不着面,但在这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中,它们聚集在一起了。”正是这句话使我们对它放弃了怀疑。 

在写春天的美好时,却把花儿们的自私暗示了出来:“开着开着,花儿们看惯了春天的世界,觉得也不过是如此。却渐渐地觉得自己十分重要,自己正是这美好世界中最美好的。” 

其他如把榆叶梅设计成一个急性子,所以让她先开说话。然后依次写了各种花自夸的举动。而写这些花时,又无不是各有侧重的,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丰富了内容。 

特别是小男孩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亮点,而作者写小男孩把二月兰送给老师,并且让老师来“看出他的心意”时,其含义又深了一层,更见作者的匠心。而结尾的那句话“花儿们沉默着,不知怎么,都有点不好意思”也让人们思索不已。 

2000/12/10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