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概述 《土地的誓言》是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即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时所写。文章抒发了流亡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呼喊出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奋战到底的铮铮誓言。文章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即以倾诉性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和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本文教学需要1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课文背景及作者端木蕻良。 2. 知道呼告手法。 3. 能够流畅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呼告及排比的艺术效果。 2. 揣摩精彩句段,感受本文独特的抒情方式和富有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责任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初一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量的生字生词。具备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阅读中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形成观点的能力。 2. 由于年龄所限,学生不可能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在缺少背景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体味作者内心的愤怒、悲痛、忧伤和思念。但是学生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只要努力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激情澎湃的语言的卷袭下,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创设情境: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播放日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音视频,用最真实的声音和画面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对侵略者的怒火,激荡起他们爱国爱家的感情。 2. 反复诵读:采取自读、范读、领读、齐读;配乐诵读、表情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反复朗诵课文。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 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 有关于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东北流亡人民生活的相关资料。 • 专门为这堂课制作的ppt课件。 •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作者姓名”导入,释疑解惑 教师活动:介绍“端木蕻良”这一笔名的由来,释疑解惑,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学生活动:了解作者笔名的由来,从中感受他对家乡浓烈的爱。 设计意图:由于阅历的局限,学生可能不知道“端木”是一复姓。“端木蕻良”这一特别的四字姓名,会让学生好奇,也会让学生产生疑问:这四字姓名是否与日本人有关系?适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并让学生从作者为自己取的这一笔名中感受他深厚的家乡情结,为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情感作铺垫。 (二)疏通字词,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活动: 1.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字词。 2. 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学生活动: 1. 疏通字词,为进一步诵读和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2. 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体会情感的起伏。 3.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 1. 疏通字词是阅读的前提,是进一步理解和鉴赏文章的必要准备。字词的积累在初一的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 2. 让学生自由诵读,感受课文,是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和独立思考,然后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断纠正和提高认识,深入理解课文。 (三)创设情景,诵读品味 教师活动: 1. 介绍写作背景。展示东北大地特有的景物的图片;播放“九·一八事变”“日本屠杀东北军民”“歌曲《松花江上》”三段视频。 3. 指导诵读:学生个读;教师范读;师生齐读;诵读指导。 4.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生活动: 1. 了解写作背景。 2. 观看视频,联系已有知识,简要说说自己对日本侵华史实的了解,对东北流亡人民生活境况的认识。 3. 调动情感,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多层面调动学生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 课文研读,品析语句 教师活动: 1.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2. 指导学生品析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提高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 (1)汇集学生认为最能打动自己或不理解的句子、词语,选择有代表性的,师生共同评析。 (2)教师补充句段的赏析。 3. 在对语言的赏析中,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 学生活动: 1. 在教师指导下,理清文章结构。 2. 细读课文,品析语句。 (1)找出自认为精彩的或不理解的语句语段,自品、交流并告知教师。 (2)对教师补充的语句语段进行赏析。 3. 在诵读与对语言的赏析中,体会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了解什么是“呼告”,感受文中密集的色彩丰富的意象,体会密集的意象及排比手法的效果,认识作者情感的变化也导致了其叙述方式的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对精彩句段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端木蕻良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提供阅读文本《我爱这土地》,指导学生从“土地”切入,在文章主题、语言等方面与本文作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阅读诗歌《我爱这土地》。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并与本文作比较。 设计意图:《我爱这土地》与《土地的誓言》属于同一时代,同类主题的文章。二者情感相通,表达方式各有特色。从主题、语言角度将二者作比较,能帮助学生从更广的视野审视课文,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主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基础知识 1. 给蓝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 亘古: ___________ 。②默契: ____________ 。 ③怪诞:___________ 。④ 炽痛: _____________ 。 2. 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C.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D.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二)阅读课文语段,完成习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1. 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中表现出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1)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埋葬”一词换成“回响”或“飘荡”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结尾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称呼由前面的“她”变为了“你”,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将上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 .① g è n 远古 ②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③奇怪、古怪 ④ ch ì 热切而深切 2 . B (二)1. (1)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2)表达了让故乡重获自由解放的决心。 2. 不好。昔日在田垄间的欢笑早已不存在了,取代欢笑的是痛苦、悲愤、哀愁和忧伤。 3. 开始用第三人称,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她”了,于是抛开读者,转而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4. 第一层(开篇至“我不能离开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二层(“在故乡的土地上”至“没有人能够忘记她”):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第三层(最后两句):发誓要为故乡战斗到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习,巩固本课新知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