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学生如果越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现代中学生,充满活力,涉猎面较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中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途径。 (一)母语激趣。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我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我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二)魅力激趣。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魅力是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我始终认为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偶像”。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语文教材涉及政史哲经,数理生化,包罗万象,丰富多采。”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全面的能力素质。语文教师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发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例如,有的教师整天都向学生口头强调要加强积累,而自己却不能背诵几首诗,这能让学生信服吗?反之,一位能够对古诗文信手拈来的老师,本身不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最好的榜样了吗?如果教师自己“内存”不够,就不能把课上活,就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并不天生就具备的,它还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我们总有些语文教师喜欢抱怨语文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试想,一个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的语文教师如何能够教出积极向上的学生呢?我曾经在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你最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文学气质浓、理解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这个调查可以进一步说明教师的魅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本激趣。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更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例如一个中学生学习语文感到很困难,但是他还是坚持学习。如果他只是因为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而对语文本身并不感到兴趣。这时他主要是靠意志努力来完成学习的任务。而现代中学生并不是每人都能如此学习,所以利用文本吸引他们的兴趣就显得很重要了。教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典范文章,其内容有抒情性、叙述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几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增加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让课堂教学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如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一文时,我将中国封建时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思想与“天下为公”的博爱胸怀作对比,用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感染学生,引出课文。激发了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热爱之后,学习文章的热情和效益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许多。再如:在上《等待散场》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旋律,自古以来有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双飞、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相向和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壮美殉情无不是一段凄美的乐章。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一个平凡、温馨而又感人的现代爱情故事《等待散场》。教师的导入主要利用学生熟知的材料,让他们能自然的进行新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 (2)在课堂中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利课堂用提问、教具、图画、投影、音乐、表演、游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在设置情境的时候知、情、意并重,把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一定程度的再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效率,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语文阅读材料往往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多媒体使真切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并存,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富于变化的图画,能够展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产生感情共振。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语文阅读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利用好奇心、求知欲,通过与课文相关的点进行同类联想或设疑问制悬念,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如:问学生的家在哪里?家和住处的概念内涵是否相同?对家的感情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设问,学生学习探究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出来了。课堂教学中,播放《我想有个家》的音乐,能有效刺激学生心理,进一步深化学生情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结果,不能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实行平等对话。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灵感,趁热打铁,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撞击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如在教学《华罗庚》时,我跟学生说自己读书的感受,从他的事迹中受到5个方面的启示,问学生阅读本文后能否有比老师更多的收益?学生产生兴趣后,踊跃发言刚开始时有些同学一下子不能认同他人意见,我先没有正面评价,只是鼓励引导他们能结合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记述或评价来支持自己的说法。结果教室的哄笑声停下来了,学生们深入到文章中阅读、沉思,然后时机也成熟了,我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经过探讨,学生都好说出一些阅读的收益,答案竟达10个之多:有的说有志者事竟成,做人要有志;有的说光有志还不够,还需坚持不懈;有的说面对困境挫折,不能低头;有的说勤能补拙,读书做事要勤奋;有的说做人要谦虚;也有的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的说要爱国;有的说成功需要机遇和伯乐;有的说衡量人才要看能力不重学历;有的说成功也要一定程度的天赋。我一一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3)创设情境,唤起美感。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情景。众所周知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学时,教师应捕捉文学作品的闪光点,然后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为课堂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直觉美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震动和感染,从而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使学生打心眼里爱上语文。如在上冰心的散文《霞》时,我使用媒体努力表现出恰当和谐的色彩美,又配合格调高雅,旋律和谐的音乐,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能走进作品中,去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获得领悟事理的审美愉悦。 (四)实践激趣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勇于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自然世界之中。新课标提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人身经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一份调查显示:我们今天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体质下降了;智力提高了,品德下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学生与大自然的割裂,学生就像笼中的小鸟一样,没见过高山、没见过河流、没见过天空、甚至没见过大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又怎么会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自然发自内心的关怀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当儿童跨进校们以后 ,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云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从中不难看出,要想让学生恢复已有的活力和创造性,必须彻底打破这种牢笼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自然和生活里自由感知、体悟和升华,或许这才是真正找到了一条激发学生灵感的道路。 由于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积累较少。因此有些老师就认为农村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在语文上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我们虽然有些方面条件不太好,但是我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能够真正的贴近自然。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他们走出课堂细心感受自然的伟大、和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我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农村生活,在观察自然并与自然的对话中,在劳动中学生获得了源源不绝的写作灵感。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正领略了自然界里万物坚强意志。他们学到的是书本无法教给他们的知识。在这里,小草坚强的生命,大树伟岸的情怀,小鸟力争的自由,雄鹰奋力的搏击……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学生对生命产生了深深的震撼。由物及人,质朴的农民们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与坚强。有些学生虽然家在农村,却也不曾如此领略过农村生活,如此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些活动无疑使学生对生命充满了敬意。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语文产生巨大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他们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由对语文深感头痛到真正热爱语文,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而过去,这些组织都需要教师一再强调,学生才当成任务去完成。现在,学生的积极主动让各种社团组织开展活动有声有色,而学生的一些诗歌创作或朗诵活动,遨游书海的活动,感悟人生的活动等等无疑是与新课标的精神高度一致的。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了一些体会。在新课标的热潮下,如何更进一步地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