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苏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用来帮助理解诗歌意思,从而养成独立的诗歌阅读能力。 2、在诵读、探讨过程中,初步接触和掌握诗歌品读的方法。 3、在阅读中形成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的情感认同、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从而内化为自己独立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诵读。拟以独读、齐读、范读等方法,具体指导,加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自己。 教学难点: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的价值追求。拟以品读诗歌、介绍背景、引发材料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离骚》节选,领略了屈原追求理想的执著信念,最后屈原在国家灭亡、理想幻灭之际,抱石投江。今天我们来看看外国人面对理想是怎样做的,学习普希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板书)。 二、介绍作者。 投影(略)。 三、品标题,悟感情。 抓住“致”,致敬,尊敬(板书) 介绍“十二月党人”(下发材料)。 四、自由读,思感情。 我们从诗歌中除读出了致敬、尊敬的感情之外,我们还读到了哪些感情? 充满希望,自信(板书) 五、设问题,明写法。 为什么我们初读这首诗就能轻易地读出诗歌的感情了呢?这首诗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学生无从回答时,可以一首大家熟悉的《春晓》为例加以引导。 《春晓》表现的是什么感情? 讨论明确:感叹时光易逝。 一首小学就读过的小诗,我们却并不容易读懂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春晓》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若将《春晓》改一下就好懂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光无限好,人生容易老。 这又是为什么? 明确:直抒胸臆的手法(板书)。 六、一人读,解问题。 请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本对话栏中的几个问题。 讨论。 问题一,1、社会发展的规律 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3、十二月党人的身份,巨大的影响力 问题三,见《学案与测评》33页。 问题四,“利剑”,爱情、友谊、希望等精神力量 由问题四,得出本诗第二、三点手法:象征比喻,浪漫主义(板书) 七、齐声读,深思考。 八、质疑解答。 九、布置作业。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