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问和智慧 江苏省东海县马陵山中学 傅玉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识记有关字词 (2)什么是“学问”和什么是“智慧”,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分析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有条理地说理和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讨说理的层次。 (2)分组讨论“我们不但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智慧”这一观点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否一致;之后师生交流来明确观点,统一思想认识;最后开展男女辩论加以拓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 作者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快快乐乐读书效果好。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1)指出课文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好处。 (2)学习本文表述作者观点的方法,训练说理的条理性。 2、难点 在明确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的同时,弄清课文的中心论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设疑入境,引入课文 同学们,《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是怎么解释的?(学生查词典)(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诸葛亮的智慧来自哪里?(书本)母狼在遇到猎手追击的时候,它是怎样与猎人斗的?(爬坡延时)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只要你有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映、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不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问和智慧》一文(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完成目标(1) 1、给带点的字注音。(投影) 陶冶( ) 创获( ) 烛照( ) 笨伯( ) 譬如( ) 犀锐( ) 斧凿( ) 晦塞( ) 探骊得珠( ) 鞭辟入里( ) 寸积铢累( ) 读书得间( ) 2、回答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结合注释并放在语境理解) 烛照 晦塞 笨伯 晦塞 犀锐 探骊得珠 鞭辟入里 读书得间 寸积铢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速读,思考问题 (1)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2、分小组讨论 3、师生互动交流 (1)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结构层次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这两段的大意是:第一段论述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第二段论述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学问。 第二部分(3—6):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联系。 这四段的大意是:第三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六段论述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四、点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是怎样诠释学问和智慧的内涵的? (1)学生点读相关章节 (2)师生互动交流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的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吗? 提问后教师小结:“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而“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3、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是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 [教师点拨]“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阅读文章的第一节,思考问题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考虑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3)思考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是否与本文相似。 [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议论文中运用贴切的比喻,其主要目的是使得论证更形象,使我们对学问和智慧的内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可以借此初步感知学问和智慧的不同。 (3)《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与本文相同,开头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2、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用投影出示词典中对“学问”、“智慧”的解说,请同学们比较与课文表达的异同。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 [投影显示] 学问:系统的知识。 智慧:A、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B、同“智力”(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文章开头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好不好?如果让你写作文,你会怎样开头? [教师提示]课文中为了把学问和智慧这种抽象的概念说明白,作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虽然更科学、更严密,但是可读性不强。(言之有理就行) 3、进一步讨论 如果有人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赞同他的说法吗? [教师提示]首先断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次从课文中找这类词语。第三就是举一些例子。 4、结合文章内容进一步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智慧的?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呢? [教师提示]应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六、课内小结 作者采取比喻引入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进行对比;把有智慧的人与无智慧的书呆子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学问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另附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教育家和思想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县。作品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 罗家伦的“清华情结”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了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该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 2007-04-06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