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上海市浦南中学   陆爱民

“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提出的背景

面向21世纪,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呢?张志公先生198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有过一段精彩的阐述:“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与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①钱理群教授指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能训练,它实质上是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全面开发,是人的精神素质、境界的全面提高”,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应该是“为‘终生学习打底’,为‘终生精神发展打底’”②。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语文素质呢?回顾20多年来的实践,人们首先把目光定格于“提高45分钟课内教学的效率”。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从全局看,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依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吕叔湘先生22年前关于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那段振聋发聩的话③,至今仍常被引用来描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汗颜。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返璞归真,遵循语文学习的固有规律,才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

上海市《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作了如下的阐述:“学生的学习不是以零为起点的”;“学生在语文学习阶段,语言接触并不限于课堂,在课外的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交际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文化传播媒体,学生还接触到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学生学习的目标既有工具性的,又有综合性的,特别是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提高思想素质的目标”。《纲领》还特别指出:“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通过‘习得’途径,即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但语文教学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而是有计划、有组织状态下进行的教学活动”④。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注意到语文学习的特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注意“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到语言的汪洋大海中,通过自己的“游泳”实践,去学习语言。这里所强调的“有计划、有组织”,在笔者看来,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实现“使所有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⑤的目标。

那么,运用怎样的形式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呢?在审视了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后,笔者把目光聚焦于“课外作业”上。

《教育大辞典》对“课外作业”是这样表述的:“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⑥可见,适量、有效的课外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精心组织好作业,是每个教师都应认真研究的课题。数学、外语等学科都十分重视习题和作业的研究,相对而言,“语文课外作业”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在语文学习时,“课内教学”与“课外作业”就像两条腿,只有“两条腿走路”,才可能走得稳,走得快。以笔者之见,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破口就在于此。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深入研究的空间。“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就是对这一研究空间思考与实践的结果。

“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理性思考

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外作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语文学习,需要“解题”,但更重要的是“涵养”和“积累”。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作文一般能力的形成大约需要30万字,朗读一般能力的形成需要200小时,而学校课内学习的‘量’有限:作文一般仅8万字左右(按每一学期10篇作文计算),课堂朗读量人均仅8小时。”⑦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改方案中,都把“量”的积累这个要求提到很高的位置。

笔者以为,这里的积累,不仅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社会生活素材的积累、人类文化精品的积累,而且还应包括语言运用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的实现,靠的是“涵养功夫”,靠的是自觉的语文意识,而不是所“解”题目的多寡。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有利于进行这种“涵养”“积累”的“生态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说数理化作业是以“解题”理论为其基础与核心的话,那么,语文作业应以“养气”理论(即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为其核心。

那么,语文作业应该怎样“养气”呢?

首先,要研究适应并影响学生完成作业心态的办法。

笔者曾经以“假如高考不考语文你还会做语文作业吗”为题布置过一次调查,许多学生的回答是:绝对不做现在这类作业,但我还是要学习语文。试想,连学生做语文作业的热情也没有,能形成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吗?

浙江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的动机水平、作业态度、期望心理、作业情绪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作业的状况。其中,反映学生对作业形式的“期望心理”的数据颇值得思考:有60%以上的学生在问及“喜欢的家庭作业形式”时,选择的是“自由选择题目”或“老师出几题,由自己选做”⑧。我们为什么不能顺其所愿,采用适当的方法,把学生的这个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呢?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某项事情发生了兴趣,自觉自愿地去做的时候,才会做得舒畅、认真,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而这,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的语文学科的课外作业,应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其次,要改变“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语文作业模式。

诚然,语文作业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功能,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内所学的,只是“沧海一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⑨。语文的课外作业,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那么,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结果,不要说课外“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被排斥在外,即使“课内”文章中那些生动有趣的内容也往往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自然不利于形成“学习语文的氛围”。

造成“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模式的原因,笔者以为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语文作业功能的“异化”。新加坡谢世涯在《新加坡与中国学生语文作业和考试比较》一文中,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学生在语文作业和考试方面的差异。作者的结论是:尽管两国在处理《祝福》这篇课文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但测试题型和教学方法却各异。为了达到让学生具有文学欣赏能力,“作业练习和考试,新加坡全是侧重于综合分析的表述(回答)题,中国在平时作业里,则包含着表述题和‘标准化’的练习,但高考的试卷里,却主要是标准化的题型。影响所及,《祝福》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案的编写者,多提供类似高考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分析这些标准化题型,对于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值得商榷。”⑩查阅课本,仔细思考谢文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语文平时作业围绕“考试”转,由此与预定的目标差距甚远的弊端可见一斑。这里,问题的根子在于对“应试能力”的误解。本来,“应试能力”作为人的能力的一部分,在应考之前进行必要的训练,无可厚非。问题是考试成绩的取得,特别是语文成绩的取得,决不是靠这种“题海式”的“训练”所能奏效的。即使从纯应试角度看,语文学习成绩,并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与做题的数量成正比。这个事实,正说明了“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课外作业模式不足取。由此可见,摆脱“编制习题”模式的束缚,形成既能有效达到训练目的,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作业模式,从而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重视。

根据这些认识,笔者以为,理想的语文作业模式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其一,体现“主体性”的特点,使做好作业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二,体现“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翱翔的空间。

其三,体现“累积性”的特点,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有充分的保证。

其四,体现“综合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得到多方面训练。

“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就是基于这方面考虑,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驱动力上,旨在创设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初步探索

   “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萌芽到成型,经历了六年。

    1994至1997年——初步的探索:变“散动”为“律动”。

    如果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每上一课才布置作业”的做法称为“散动”的话,那么,把学生作业以“日”与“周”为单位固定下来的做法可称为“律动”。变“散动”为“律动”,这是笔者探索语文作业模式初步尝试。

这项实践属于当时正在进行的《“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象是初中学生。根据课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对语文作业提出了三条要求:即“能满足‘巩固课内教学内容’收到‘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能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用于语文的读写实践’”;“在达到上述目的的同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传统的课外语文作业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改革是必要的。根据这些要求确定的语文作业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以既有一定规范要求又有相对自由,但每天必做的‘读写日记’来取代传统的‘回家作业本’、‘日记(周记)’等,以此探讨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逐步养成学生的‘语文意识’和‘读写习惯’的形式与方法。”⑾此时,并没有对作业问题想得更多更深,这些要求,只是从“怎样让学生动起来”的角度采取的一项“干预措施”。

这项实践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五点:1、以一代多(以一本“读写日记”取代原来的多本作业);2、每天必做;3、限定总量(规定每天作业总量不超过练习本一张);4、形式多样(这一张的正面为与课文教学要求相关的作业,反面则用规定栏目的方式完成课外语文学习任务);5、及时反馈(学生的“读写日记”定期收,并从鼓励出发,给予评分)。

经过一段实践,这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曾对学生平时完成“读写日记”的成绩与学期考试成绩的相关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见下表),结果均在“显著相关”的范围内。

附表:“读写日记”与学期考试成绩相关程度分析: (资料来源:该课题综合报告,1996年)

r 学期考试总分 学期考试阅读得分 学期考试写作得分

日记成绩 0.7418 0.5817 0.6924

r〈0.3为低相关;0.3〈r〈0.5为普通相关;0.5〈r〈0.7为显著相关;r〉0.7为高相关

这次实践,使我意识到语文作业改革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的实践以及整个模式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1997至2000年——实践的拓展:从“被动”到“主动”

从1997年起,笔者在执教的高中班级,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学应特别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前提是让学生“活”起来。变直接向学生讲解的“喂食法”为提出挑战性的要求由学生自学为主的“觅食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养成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的意识,逐步摆脱对老师、对《教参》、对“范文”的依赖。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经过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语文作业,是一个良好的“突破口”。

根据上述认识,笔者以“构建语文作业模式”为目标,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经过“规范作业”“分层作业”“自主作业”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以“语文学习日记”为核心的“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这里所谓的“规范作业”,主要是指在开始时,以在初步探索阶段形成的“以一带多、每天必做,限定总量、形式多样”等四项要求为依据,对作业的形式提出要求,以使学生尽快“入格”。所谓“分层作业”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积极诱导”的策略,从语文学习的不同侧面、学生语文水平和爱好的差异等特点出发,逐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所谓“自主作业”,是在学生基本养成作业习惯的基础上,完全给学生以选择作业内容与形式的权利。目前在实际运行的“作业模式”,就是以学生记录下一天的语文活动为中心,集“课堂笔记”“质疑问难”“扩展阅读”“随想练笔”等多项内容为一本的“语文学习日记”。

经过六年的实践,笔者感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至少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其一,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增强。

许多学生逐步改掉了“一上新课不离教参,一写作文必找范文”的习惯,打破了对《教参》“范文”“标准答案”的依赖。有的还时常对“练习册”等的答案提出颇有见解的质疑。几次公开课上,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大胆的发言,常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例证。这个结果,自然离不开课内的训练,但“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积极导向对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方面的作用不可忽略。另外,许多过去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现在不再惧怕作文了。究其原因,无非是扩大视野,素材多了;每天动笔,手写熟了。从整体看,实行“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学生,很少有说“我就怕语文考试”的。

其二,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增强。

由于“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提倡,学生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从平时的“语文学习日记”上可以看到,学生是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不仅面扩大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从几次作文竞赛、征文活动、语文统测来看,实行这一作业模式学生作文时所用题材的涉及面,要宽广得多。平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受到鼓励,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文坛的最新动态、社会上的各种新闻、电视台“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栏目的话题等,常常很快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及时反映在“语文学习日记”上,而且还能时常看到学生们的评论。

其三,良好的语文习惯正在养成。

许多学生从被动的为完成作业要求开始,逐步养成了每天读报、经常读书的习惯。有的学生还注意进行写字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训练。

尽管这些变化有的看上去并不那么显眼,但变化本身就充分体现了“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所追求的教学理念:创设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生态环境”,在“让学生动起来”的基础上,“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养成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的意识,“为‘终生学习打底’,为‘终生精神发展打底’”。

 “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深入思考

“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中的“自主”,主要是指在学生熟悉必要规范,养成一定习惯的前提下,把对作业内容与形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从主动适应学生对作业的“期望心理”出发,提高的他们的完成语文作业的“动机水平”和“积极态度”。“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中的“开放”,主要是指在作业时,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通过丰富的文化传播媒体,去“接触到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

笔者以为,这个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㈠  在作业日程化基础上的自主操作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⑿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小步走不停步”的过程。根据这一观点,“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首先要求以每天确保有一定的语文课外活动时间为基础设计作业。这不仅有利于摆脱语文训练的随意性,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做到这一点,学生语文学习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为了使“日程化”的作业不流于形式,应对作业作必要的布置。但这种布置,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到生活中去主动“觅食”。因此,布置作业时一般应留有余地。通常只定范围和格式要求,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定内容、自定步调,按时完成。在学生的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允许调整、改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这个“自由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习惯的养成情况而逐渐扩大。这个过程,本身就适应了学生的“期望心理”,有利于形成“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

㈡  以读写为基点的模块式作业形式

语文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技能综合而成的。完成一项语文任务需要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协同作用”。因此,人们自然希望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能力能通过作业获得全面训练。然而,至少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只能是以读写为主干的书面作业。“听说”作业一般只适合于课堂内进行。要解决的问题是:书面作业的形式不应单一化、重复化。应充分注意从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得以全面训练、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有利于促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出发设计,而不能仅仅考虑应试的需要。

这里,引进“模块化”的思想就有其必要了。模块,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技能培训模式(MES)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大致含义是,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把所涉及到的技能、程序、规范集合成一个可分可合的整体实施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巧妙地解决了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和相对稳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关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⒀语文运用,实际上也是一个需要多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共同组合才能完成的工作。在这一点上,与MES的训练要求有着相似之处。认识到这一点,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尽可能考虑提出多种“组合要求”,不仅可以为语文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提供可能,而且,在训练的效率上也有可能“事半功倍”。在语文作业上,“模块”的组合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读与写的结合、吸取信息的多种能力的结合、写字与背诵的结合等,都可以成为组合的要求提出。“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的设计,就借鉴了这一理论。

㈢  以诱导为核心的隐性化干预

要形成学习语文的氛围,在作业的设计上,还应注意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原始的“动力源”。为此,语文作业不应该成为课文的“奴仆”,不应仅仅围绕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文章”,而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打开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社会上。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检查都应有一定的“挑战性”,给予足够的“自由度”。即使是“课文”,也应把重点移至“预习”上来。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以零为起点的”,不考虑这种特点,不使学生感到“饥饿”而去积极“觅食”,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养成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难!“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 在设计上充分注意到这一特点,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作出了努力。

语文作业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干预。问题是,怎样干预才是最有效的。笔者主张这种干预应尽可能采用“无意插柳”式的外表,不要让学生以为你是在“强迫”。这里,“诱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诱导”就是老师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借助学习者已知的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依靠学生诸如自尊、自信、毅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自行发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扩充、扩散和叠加”,“是通过老师的行为动作和课堂调度,启发、暗示、提醒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去推理、繁衍、产生其它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获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其它未知信息”。在诱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两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⒁。这些看法,完全适合学生自主作业模式。平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引导学生,比如:只规定作业的范围,减少作业布置时的命令式口气;经常采用交流方式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充分肯定等。当然,这种“干预”的强度应随年龄变化由强转弱,不能“一刀切”。 

综上所述,“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基本上实现了理想的语文作业模式至少应该满足“主体性”“开放性”“累积性”“综合性”的特点。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推广前景

笔者以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今天,“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有其推广的价值。

有人会提出,“每天要做”,这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吗?笔者以为,学习不能没有负担,关键是这个负担是不是必需的、有效的。笔者已经说明了“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每天要做”的必要性。同时,在模式的设计时,也考虑了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措施,这就是:每天的作业量,既考虑上限,也规定下限,超量可以拒做。这一规定,使本来有课才有的作业,变为每天都有,客观上为降低一次作业的总量奠定了基础,而“超作业量部分可以拒做”的规定,也制约了老师布置作业的总量,从而使“减负”成为可能。这里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有人会提出,这样做是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偷懒、应付怎么办”?对此,笔者以为:现在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长辈从小放手太少,以至于在学生眼里学习不是他自己的事。这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管得紧不紧,而在于能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一个人的自由是最体现价值的。变“他律”为“自律”,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课题。而“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本身就是试图通过语文作业形式的变革,为提高学生的“自律”创造条件。当然考虑到学生的现状,考虑到学生一种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笔者已经对模式的实施过程不同阶段提出过不同的对策措施。只是,笔者强烈地感觉到,过分地使用“我说你听”的强制方法并不合适而已。问题是,怎样判断学生每一阶段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对策、怎样处理学生中必不可免的“个体差异”。

    当然,笔者以为,“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还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怎样依据“模块”的特点设计好栏目、怎样对“规范作业”“分层作业”进行有效的引导、怎样处理好“一本作业本”与其他练习形式的相互关系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引文注释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第15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二期。

参见《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第6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版。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年)》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年)》第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教育大辞典(简编本)》第28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

丁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第33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李金波:《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二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8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谢世涯:《新加坡与中国学生语文作业和考试比较》,载1998年第七期《中学语文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载《浦南教育》第18期。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第5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版。

、详见国际劳工组织ILO编写:《模块式技能培训》,劳动部培训司编译。

、李白坚:《走向素质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