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甘肃兰州第七十中学 闫永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彻底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相关体制,无疑给新时期的教育带来了活水。但是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让广大教师棘手的问题,这里,提出三警惕,仅供参考。 一.利用多元对话教学,警惕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设疑,自行构建知识体系,不但要会阅读文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教师是则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引导者。是文本和学生的中介 。让学生走进文本,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倡导个性,注重情感,品味语境,真切体会文本的内涵,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近于放任自流。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与作者的思路相差甚远,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作者的初衷,更谈不上对文本科学的理解。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实验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是一篇关于“童趣”的文章,可是学生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百草园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园?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而三味书屋又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和现在的高楼有什么样的区别?等等,一节课就这样的问题多的讨论不完,但却把真正的文章主旨“童趣”放在了一边,显然,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强调多元对话,不管是哪个因素,都必须以文本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导,但必须以教师为主导,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 二.利用阅读教学,警惕学生的“阅读教学”演变成“问题教学” 阅读教学不等于问题教学,这里需要对问题教学的概念予以界定。问题教学是指突破阅读教学的一般思路和课堂结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还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其它教学模式不可代替的作用,可是关键是课堂上的这些问题是哪儿来的?是教师预先设置好的?还是从其它参考书、资料中摘录过来的?或者是课后练习题。如果是这样,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很显然,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彻底的根据教学要求,完全研读教材,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估计和猜测,但绝不是设定。在课堂上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法,正确的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文本本身,和文本融为一体,和作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设疑,使问题的产生与文本的主旨相吻合,进而合作、探究。整个过程是自然的,和谐的、愉快的。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1.创设意境.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一副秋野黄昏行旅图,营造氛围。2.初读全诗,整体感悟本诗的内容和意境。3.精读文本,全身心投入诗的意境,进行性感体验。4.熟读并背诵。5.创设对话问题.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诗中的进静景和动景如何相互映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引导)谈谈你对本诗的意境理解.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6.拓展与延伸.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你能从词类活用,意象的创设等。因此,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阅读的整个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设疑并推测,能否发挥自己本身的主导地位。 三.利用阅读教学,警惕忽视品读语言及重点段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品读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这些都明确地指出对文本的语言的理解和品味的重要性。语文本身含有丰富多彩的人性因素,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受到文本感情的熏陶、感染。对内容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流下深刻的印象,都必须从语言的品味中获得。因此,教师通过默读、细读,朗读,互读等形式,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美,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叶圣陶在《中学同步学习法》中,把对话语言的“品读”说成“美读”,说“美读”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个样子。若读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的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如《背影》一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真诚的父子之爱,从而达到珍惜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对于文本中父亲买桔子时爬月台的背影那一段,我让学生默读、细读,精读、相互读,从而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两位同学进行了模拟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分学生还偷偷的掉眼泪呢。这就是学生读的结果。特别一提的是学生对父亲爬月台的的那五个动词“探、川、攀、缩、倾”的表演更是形象至极。因此,教师在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同时,体现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准要。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