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苏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与任务

1、结合课文对话栏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与编者对话,撰写对话。

2、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乡土情结”的内涵、形成、发展与升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乡土情结”的内涵与由来,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情感是另一种意义的乡土情结。

三、教学课时与手段

 1、课时:1课时

 2、手段:多媒体、讨论、对话、交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A、导入:

       同学们,明天就是星期六了,你们想回家吗?想回家吗?我敢肯定离家最远的同学不会超过30里吧?对啊,“离家一里,不如家里”“在外千日好,回家一时亲”啊,这就是思家之心,思亲之情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散文大家柯灵的文章《乡土情结》,了解一下我们这种思家之心是怎样产生的?(投影一、展示课题)

B、解题释义,初识“情结”(投影二)

   1、学生查字典,了解什么叫“情结”。

     明确:“情结”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我心深深处,心有千千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结写情,该是比喻的说法,它形象地揭示这种情感的浓重深厚、难以化解的特点。

   2、顾名思义,什么是“乡土情结”,请学生用简单而浅白的语言解释。

     明确:浓重深厚的难以化解的乡土之情,即强烈的深埋心底的家园之思、故土之恋 。

C、初进课文,理解情结

  1、请一位学生学生朗读课文首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划出本段中能表达作家观点的句子,概括一下作者对“乡土情结”的解释。(投影三)

      明确: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②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起它。

③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概括:深藏于心底的对故乡魂牵梦萦的随时随地都会引发的永不褪色的情感。

  2、对照思考,简评特色。(投影三)

     ① 投影本段的压缩文字,请学生对照原文,说说其不同之处。

      明确:引用或化用了古诗文

     ② 想一想引用或化用这些古诗文内容有什么好处?根据对话栏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明确:文章先引王维诗引出话题,又通过古诗去设想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说明这种思乡情具有深远的文化传统,自古有之,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展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③ 插入作者介绍:(强调其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导出下文乡土情结的形成)(投影四)

  D、再读课文,梳理情结。

     思考这种乡土情结是怎样形成、表现的。

1、柯灵先生认为这种乡土情结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朗读第二段,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万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解说:把童年的生活说成“烙印”是多么形象的说法啊。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一出生,这出生地就成了自己的故乡。故乡让我们得到了爱也懂得了爱,故乡的一切都溶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家族的悲欢离合史让我们刻骨铭心,邻里亲情也会在我们今后的思乡梦里化作甜美的笑意。

 补充:《武川情结》、浦江籍通讯巨子——任正非

 解说:武义学子自幼受到武义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的濡染,虽身居他乡但还是一个武义人;任正非的血脉里虽然流着浦江的血,但其童年生活让他对浦江有着强烈的疏离感与陌生感,因此他乡变故乡了。所以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决定作用。

2、阅读第三段,理解游子离乡的遭遇。

乡土情结人人都会有,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的更强烈。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解说:一组比喻很好的表现了外出游子在他乡的身心感受,孤独感漂泊感因为远离故乡而油然而生。是啊,“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外乡的酒,不如故乡的水”随着远行的脚步越来越远,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思乡情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补充:游子离家总要带一包故乡土,带一瓶故乡水。

  3、阅读第四段,想想这种思乡情绪怎么表现出来呢?             

明确:强烈的回家愿望                               

       解说:“兔子满山跑,还得回老窝”“他乡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少年子弟江湖老”啊!行走江湖,得意者有之,失意者有之,但无论是失意者还是得意者,回乡是他们内心坚定的追求。

  4、阅读第五段,想想战争、放逐等灾难与“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明确:战争、放逐而造成的是另一种离家,更具有悲剧色彩。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华到爱国情怀、故国之思的高度,赋予乡土情结以新的内涵。

     解说:离开故土或是因为追求个人理想,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战争等灾难同样会让人流离失所,田园寥落,但文章引用的诗文来看,作者更多是肯定那些在国难来临里,抛家别土,掷笔从军的英雄气度,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行为,表现出的则是一种人人共敬仰的爱国情怀故国之思。

      讨论:请学生列举古今中外那些虽遭流放但仍然心怀故国之思的例子。

①.林则徐虽被流放,但仍然把一腔报国情怀化作建设西北边疆的热情。

            ②.被流放的波兰音乐家肖邦临死遗言:把我的心脏带回我的祖国。

③.马思聪新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文革期间饱受不公平待遇,偷渡香港定居美国。

   5、阐释“乡土情结”的新时代内涵。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丽水滩坑水库五万人大移民)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升华,进一步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与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解说:“水流千里总有源,树高万丈叶归根”“藤秧连在根上,皮肉连在筋上”,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离乡别井,浮游海外,但他们那颗中国心始终没有因为时空的久远而寂灭,他们翘首神州,心系故土,慷慨奉献,回馈祖国。

      讨论: 2006年台湾新党领袖宋楚瑜大陆寻根之旅。

               寻根问祖,表现的是强烈的乡土情结;不管是何时何地,都说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表现的是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时刻呼吁民族团结,表现是不会因时因地而变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乡土情结。

E、小结:

         齐读课文末段,在感知新时代的乡土情结内涵中结束课文

既要舍得离乡,又要心系故园;既要走向开放,又有心灵归宿。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感情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显得十分自然。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与感人。

F、作业设计:

       父母亲族之爱,邻里乡亲之情,悲欢离合之家史,家乡的山水草木,这些童年的烙印如春蚕作茧,紧紧包着自己,又似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请以“童年的烙印”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