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生活与课程改革--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浅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化学班 陕西延安中学 赵中民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1、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21世纪世界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表现在数量上的发展,质量上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目标已不再是获得知识和应考能力,而是追求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内容不再是课程限定的范围,而要涉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和自然科技问题;学习方式已不再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而要走向社会和生活;学习手段也不只是语言、图象,而是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因此,传统的学科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革。 2、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中的学科课程占据着核心地位,特别是中考课程、高考课程更是承接考试任务、提高学生应试成绩、提高学校升学率的载体。表面上看起来人人受教育机会平等的体制,实质上却扼杀了一部分有特长学生的发展。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差、身体素质差、创新能力差、人文精神缺乏。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加强学习是前提,改变观念是关键,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内容是核心。而教育内容必须涉及课程教材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3、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多样性、主体性和基础性。即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被动地发展;学生人格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重视其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体学生按同一规格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局限在学校中眼前的发展。所以,要确立"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重,学生的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继承与创新并重"的课程改革思想。重视劳动课、艺术课、体育课、计算机课等非考试科目的开设,使学生发展特长。 二、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 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残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所以包括化学在内的各科课程改革,都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例如,通过我国的石油工业、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硫酸工业、氮肥工业等迅速发展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揭露以李洪志为首的"法轮功"及其它伪气功、伪科学的真面目,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教育。通过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白色垃圾的随意乱扔,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树叶废纸的任意焚烧而造成的空气、土壤、水质、食品等环境污染,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通过实验室触电、灼伤、爆炸、药品中毒、煤气中毒等事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特别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2、加强实验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课程改革一定要体现化学实验的特点。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演示实验只是为了验证某一性质或结论而设,大多数学校都由教师演示完成。学生分组实验更是形同虚设,条件差的学校很少做或根本不做,条件好的学校也基本上是少则三四人、多则五六人一组,不可能人人动手完成(据杭州师范学院的周宁怀教授对浙江一些中学的调查,学生化学实验的亲自动手率高中为30%、初中只有17%)。即使做了的也只能是照着课本上设计好的步骤完成,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实,对于水平相对较低、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完成验证性实验,而对于高水平、爱动手的学生,完全可以"松绑",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药品、选择实验装置、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有所发现和探索。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独力思考、独力学习、独力探索、独力创造的能力,又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并能参与创造知识、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3、缩短必修时间,增加选修内容。 台湾花莲师范学院陈伯璋教授认为,最美的国画是空白,最美的音乐是休止符,最美的课程是"留白课程"。他反对把课程安排得满满的,而提倡留给学生一定量的空白时间,由学生自由发展。许多著名中学如上海市育才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都将原来的每节课由45分钟减少为40分钟,但由于有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做保障,课堂教学要求不但没有降低,教学密度和效果反而大大提高。金陵中学把每天的七节课改为八节课,利用每周多出的课时,开设研究性学习、讲座、文娱、体育活动等课程。育才中学更是下午全部开设选修课,学生可根据爱好选修计算机、驾驶等内容。高二年级的化学必修课只有2课时,但却开设了诸如"化学与环境"研究型选修课。这些学校的学生,在选修课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能力。他们在高一高二就能确定研究课题,利用化学知识、英语知识、计算机知识及其它相关知识,查阅资料,实施调查,独立操作,完成具有相当水平的论文。 4、改革课程内容,贴近实际生活。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化学课程应尽量减少与社会、生活无关的,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应多一些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等人们关注的焦点内容,特别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化学教学也不能只限于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而应走出课堂和校门,走向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三、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难点 1、人们的观念 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给很多学校和教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去打破传统、创新思维,而要继续墨守成规,做"经验型"的教师。"3+X"高考中化学尽管只是"X"中的一部分,但它的高考任务却不容忽视。因而,学校总喜欢把课程排得满满的,教师总喜欢把时间占得多多的,似乎唯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校"品牌"。我认为,高考制度不改革,人的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将会举步维艰。 2、学校的条件 不论是经济发达的苏南,还是中国的前沿城市上海,凡是素质教育搞得好、课堂改革落得实的学校,必然都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没有太大的高考升学压力,又有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上齐全的实验设备以及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使得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相反,贫穷落后地区,学校还在为提高那可怜的几个高考百分点苦苦挣扎,学生还在为升入高等学府而努力奋斗时,有谁还愿意去学习那些与考试无关的选修课。当然,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据我所知,有些学校的学生从未做过化学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又从何谈起! 3、教师的素养。 长期以来,化学教师只是化学课程的执行者而不是开发者;是化学课的传播者而不是研究者。很多化学教师只掌握化学专业知识,而对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对一些现代新知更是一无所知;只懂得课堂化学知识,而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贫乏得可怜;只知道教会学生应考,而不能自觉地引导学生创新。化学课程的改革,最终都要通过化学教师实施,所以,提高化学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化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听专业讲座,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坚持开展科研,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只有把高音、中音和低音有效地协和,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篇章;只有把知识、能力和生活有机地联系,才能构成完整的化学课程体系。 参考书目 ①吕达 《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问题》 ②陈伯璋 《知识、生活与课程改革》 ③陆志平主编《激活创造的潜能》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④《化学教学》2000年第10期 2000年11月30日于南京师范大学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