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这根“鸡肋”怎么啃?(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英德华粤教育集团 石志刚 【摘要】 高考终于结束了!可是在过了几个压力尽失的轻松日子之后,我内心便很快荡起层层波澜。看着我们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回想起老师平时备课上课的艰辛,以及学生对待语文课的态度……真是酸甜苦辣样样俱全!我们的语文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老师怎么了?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本人试图从教学实践中寻求案例,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鸡肋” 原因 方法与建议 一、对 “语文”学科“鸡肋”现象的理解 “语文”一词作为课程名称始于1949年,在此之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对语文一词的界说,人们早习惯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出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彼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为‘语文’。”后来学术界对“语文”有多中理解:语文是“语言+文学”,是“语言+文化”。是“语言+文章”等等。请看我国制订的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 语文在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的眼里是什么呢?普遍的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有不少的要求,但对语文没有,因为他们认为不管谁来教语文,影响都不大;对其他的学科的教学,他们都非常的在意,认为如果上课不听讲,成绩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语文学与不学一样,学好与学坏也一样。他们觉得不会因为你多做一道题而提高多少分数,也不会因为你少上一节课而少得多少分。于是高中语文就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就象是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导致“鸡肋”现象的原因 1、教师自身“先天不足,后天缺陷”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竟有意无意的忘记这个课程标准。试想,一个没有了明确方向的航船还能驶向多远的彼岸?老师还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知道一味地灌输,不知道时代变了,学生变了,试题的考查方向变了。老师对学科的体认是“先天不足”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是不够的。 教师教学过程中有关针对性的问题。一种类型是没有针对性:教师没有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既不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也不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的变化对学习的影响,整个教学就像是初中小学的翻版。老师讲的东西太多,学生听得太“烦”,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或潜意识中对语文学科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恨”;一种是从高一开始就时时刻刻关注高考,无论学习什么内容,老师的指向性都非常强,俨然是一个高考专家(其实是个位专家),天长日久,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尽管每天大唱特唱所谓的“新课标”、“大语文教学观”,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全然不知或只字不提”。老师“后天缺陷”是个重大问题,对教师观念的“洗礼”,知识结构的“刷新”,技能储备的“充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制订相应的规范来约束和考核教师的行为指示和教学绩效。 2、学生“个性十足,只说不做” 首先,是因为学生的急功近利又“浮于世面,惰于积累”。由于语文的学科特点,它不象数学、物理等理科,学会做一道题就会涨多少分,它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日积月累。于是许多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数、理、化的学习上,长此下去势必让他们对语文失去兴趣。其次,老师的教学方法。本来有的学生在初中或小学都非常喜欢语文,但到了高中,老师不停的讲讲讲,学生不停的听听听,枯燥的学习让他们很快丢掉学习语文的欲望。 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是有所“选择”的,为此,老师对学生的多向引导是非常必要且要丰富灵活。对于情境的创设,老师要了解当代学生的“兴奋点”,抓住这个“点”,设计“一条线”,巩固一个“面”。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语文教学是一个“互动”教学,而非死板地对所谓知识的“掠夺式渗透”。 当代的高中生,大部分很懒。他们当中很多人惰于“识记和阅读”,这是其中的“痼疾”,我们做老师的也很被动。我们在课堂上“给吃了”,可是他们在课后也未必“吃下去”。尴尬被动的局面由此形成了。 3、教材表面上有了“工夫”,实际上离学生“远”了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可是说得这么好的教材却吸引不住学生。学生拿着教材就想睡觉,时代变了,学生变了,教材也变了,可是他们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与他们的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他们能舒心地学习与接受吗?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三、方法与建议 1、圈点文章,整合教材,有的放矢,激发情趣 众所周知,能正确处理和使用教材肯定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说过:“教科书是教材编辑工作者编写出来的,但是一旦编写出来,印成了书,就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和音像设备一样置于教师支配运用之下的物了。到了这个时候,教师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使用它。”③ 笔者认为,教师处理教材至少要做到个原则:整体性和灵活性。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通读教材,把握体系,领会意图。在使用教材前整体把握所有基础教育的教材体系,如果不能做到,至少要对自己所担任教学的整个年级段(比如高中三年的)教材有完整的把握,对这套教材的体系、重难点及怎样编排的等等要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这样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前一阶段到底用了一些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了一些什么东西,效果怎么样。这样我们就能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历史和未来,以便教学中有的放矢。 所谓灵活性,就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敢于创新,敢于取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会思考,要求我们教师教学时一定要灵活灵活再灵活:内容上,他们掌握了的我们可以不讲,他们感兴趣的我们可以多讲,认识起来难度大的我们可以删掉,能够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我们可以补充;体系上,可以不拘泥于教材,调整整册书单元的顺序,调整单元内课文的顺序;教学程序上,随课堂的随机变化而调整教师的教学内容。 2、态度决定一切,坚持“三个原则” 相信学生的原则。相信学生,就是相信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老师就要像地质勘探队员一样,细心勘探,发现深处的宝藏,把它们开发、挖掘出来。有了老师的信任孩子们定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相信学生,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有了相信学生的思想,就会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交流讨论的时间,动手操作的时间,与老师沟通的胆识。 人人平等的原则。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更何况他们交一样多的钱,他们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尊重个性的原则。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有多种学习方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提倡争论,生与生、生与师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只有在这样的民主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自主学习”才有实现的可能。新课标才有可能切实地贯彻和落实。 3、灵“活”课堂,“活”看分数 课堂教学历来被视为艺术。老师是艺术的表演和指挥者。教学的活和课堂的活,是要使课堂上呈现出教师、教材、教法、教境(教学氛围)四位一体,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兴趣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情感的活跃——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思维的活跃——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自主意识的活跃——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活”着,我们的教学就不被动,我们的学生就会很快进步。 常言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假,这是目前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笔者认为,我们老师应该正确、辨证并带建议和鼓励性地去看待学生的考试分数。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极差,虚荣心高,弄不好就会步入尴尬的境地。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呢?一是体现“三重”:重人,不是重分;重潜能,显现出来的是学生的今天,隐藏的是学生的明天,要坚信明天会更好;重动态,看学生的发展,在发展中看学生。二是体现“三性”:全面性、差异性和策略性。比如策略性,学生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变扬长避短为扬长促短;变留长弃短为扬长容短。 三是实行评价“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师评、自评、他评。方法:知识、态度、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情感。对学生的“分数”,我们要用包容的态度,发展的眼光,赏识的心态来激励并指引他们。 注释:①《语文教学论》.主编李景阳.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③《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创新教法》.李创新主编.学苑出版社 1999 《语文教学评论集》.何以聪著.学林出版社.1989 《语文能力的培养》.周晓痴著.北京师大 .1980 《语文教学经验选编》.云南曲靖师范巡回函授组编.云南曲靖师范巡回函授组印 1977 作者邮箱: yigehaoren911@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