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人教版高三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 (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2、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学习分析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作品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探究学习,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劝谏艺术,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 [教学重点 ]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 1、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学习: 1、检查预习(各组派代表) (1)第一组负责文学常识 (2)第二组检查重点字词注音,朗读课文 (3)第三组找出本课重点字词句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省略句 状语后置 等 学生翻译重点句子,补充找出段落中难懂的字词句。 (4)第四组从题意入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弭谤 第二段:谏弭谤 第三段:弭谤结果 三、探究学习: 1、本文说的是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明确:第二次。 第一次(第一段)略写:民不堪命矣 效果: 怒——杀——喜 第二次(第二段)详写:思考召公分几个层次进谏的? 三层:第一层:民口不可防——宣之使言。(是障之也……宣之使言) 第二层:宣言措施 (故天子听政治……是以事行而不悖) 第三层:宣言结果(“民之有口”到结束) 主要是用什么方式进谏的呢? 修辞上有比喻兼及排比、反问。 第一层的本体与喻体分别是什么? 本体:防民之口 喻体:防川 第二层:宣言措施(正讲) “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 第三层:宣言结果,也用了比喻的修辞,它的本体与喻体分别是什么?他们的相似点是什么? 本体 喻体 民有口 土地有山川,土有原隰衍沃 能言 出产财用、衣食 兴善败 行善备败 小结: “文只是中间一段正讲,前后俱是设喻,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喻宣民之言有大利。妙在将正意喻意夹和成文,笔意纵横,不可端倪。”——《古文观止》 由此可见,召公主要是采用比喻的方式来向厉王进谏的。 2、召公进谏的后果是怎样的?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于彘。” 点评:“乃流于彘”为被动句,“于是王被人民流放到彘。” 四、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我们知道邹忌讽齐王是以齐国的强大为结局,然而同样有出众的口才,为什么召公进谏会失败? 思路引申: 1、进谏者来说,邹忌比召公更善于进谏。邹忌从家庭生活的角度谈到国家大事的管理,从亲身感受出发,去规劝,以情动人,很容易被人接受。邹忌高明在于把握一个“情”字上,而召公是在讲大道“理”。 2、从纳谏者来说,要有一个善于纳谏的耳朵,正视自身的缺点,才能乐于接受讽谏。周厉王是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昏庸独夫,无论进谏者如何委婉动听形象,他都听不进去。齐威王则是一个明智的开明君主,勇于听取意见。如果没有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讽谏也不会成功的。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课文对你的启示。(假如你要对同学提意见,你会怎么说?作为被提意见的同学,你会如何对待别人有些“逆耳”的忠言呢?) 五、作业: 1、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要点。(写在知识归纳本上) 2、探究作业:比较召公与邹忌的讽谏艺术、厉王与齐王的人物形象。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