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繁琐分析 强化语言训练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谭小林 石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教研室 特级教师 重庆石柱648100]

 

   

  中学语文教学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但就总体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深深的困惑。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仍在“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中难以自拔。如果从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算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个话题已经谈了多年,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仍是各地中语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何摆脱困境,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必须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革除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

  吕叔湘先生说过,在种种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呢?吕先生认为,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一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语文学科是以培养训练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基本技能课。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都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中。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1)]语文学科本来就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一个门类,而只是中小学为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和培养言语能力服务的教学科目。(如数理化、史地生等都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有关门类的最基础部分,因而它们不但有不能更换非此不可的基本内容和严密的学科体系,而且在大学有直接与其衔接的同名学科。)就像劳动技能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样,言语能力也只有在言语实践中才能成熟。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2)]阅读、写作、听话、说话都是技能,只有在亲身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学习语言,这是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必由之路。

  然而语文学科的这一非常重要的性质特点常常被忽视了,表现出来的一个明显弊端便是把讲知识当作目的,重讲轻练,用繁琐的内容分析替代扎实的语言训练,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要革除弊端,提高效率,必须摒弃繁琐分析,强化语言训练。

  综观建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轨迹,可以看出已经走完了从“讲解”到“讲读”的阶段,进入了从“讲读”到“导读”的历史阶段。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仍未真正解决。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导读”的“读”似乎还不足以体现语文学科以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中心,全面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这样的效率要求,由“导读”向“导练”推进,将成为深化 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导练”与“导读”一字之别,表明了思想认识上的深化,即将“导读”的“读”的内涵,更明确地强调为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语文素质的整体训练,这是符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时代要求的。“导练”的“练”是指“训练”而不是单纯的“练习”,“训”的本义含有“教导、训诫”的意思。“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某种特长和技能,具有强烈的使动性,即强调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练习,绝不是仅指练习、作业、测试而已。1962年,叶圣陶先生指出,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而尤其要着重训练。只有将语文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从一切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导读”为核心重构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语文教学效率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

  

   一、要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规律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创立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指出,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每一项活动都是由各种动作组成的。活动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作则指向具体的目的。他认为,动机和目的是经常不相符合的。例如,人的活动是由食物所激励的,食物就是这一活动的动机。但是为了满足对食物的需要,人必须完成一些不是直接指向食物的动作(如制造捕猎工具)。因此,列昂捷夫指出:“实现活动的那些动作是由动机激励而指向目的的。”动作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向方面(应当达到的目的),二是操作方面(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目的)。所谓操作,就是实现动作的方式。根据活动心理学理论,要使语言文字训练快速高效,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和步骤都必须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规律。例如传统的作文训练课一般这样组织,教师先宣布作文题目并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简要讨论或谈想法,接着就让学生书面习作。这种教学过程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无法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只能使他们对作文望

而生畏。科学的训练过程应该是教师先通过生动的谈话引导或者创设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认识、交流或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表达需要,然后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确定作文题目要求,让他们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

  

   二、要依据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规律

  领会、记诵、理解、积累、模仿、应用、纠错、交互作用、往复循环,学生学习语言大体是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学习语言绝不是先理解后应用的一个简单过程,而是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的过程。理解一篇文章,不见得能够吸收、融汇;明白某种写作方法,也不等于会用这种写作方法。语文课本主要由范文构成,它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而不是知识原理的论证说明。语文教学不止于教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更在于学生对语言的操作应用。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3)]根据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特点强化语言训练,笔者认为尤其要强调记诵、积累、模仿。记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断言:“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这话也许偏颇,却也有一定的道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恐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一个精彩场面,一个人物动作的描写,一开始对它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他们只要时时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知识、个人的联想与想

象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就会经常地催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慢慢地品味出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个精彩描写、一条名言警句的深刻含义,有时甚至可能在一个灵感的催促下对某篇课文顿悟其义。设想一下,如果不熟记、不背诵,这些可能性就不大容易出现。

  学习语文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字、词、句、篇都要有较丰富的积蓄。没有必要的积累,识字不多,词汇贫乏,句式单调,讲多少语文知识也只是枯燥条文,没大用处。语言积累丰富,读写听说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语文知识,才能真正领悟,真正管用。语言材料的积累,只有靠自己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舍此别无他途。

  模仿在语言习得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婴幼儿呀呀学语靠模仿,年龄较大的中小学生,运用语言又何尝离得开模仿?学生在听广播,在读文章,听人说话后,在自己说或写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择其善者而用之,不断地吸收词汇,借鉴句式,试着使用。这也是在模仿。更高级的,模仿一种风格,一种韵味。离开模仿,难以谈语文的学习。

  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不管具有多么丰富的创造性,也必须以一定的“范型”为基础,它是对已有“范型”的概括和新的组合,是新与旧的“合金”。可以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学生运用语言而言,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他们学会正确地“模仿”,为“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要突出汉语言本身的特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中国人作为母语学习的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最可贵的经验就是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颇值得我们借鉴的。

  汉语文有不少特点,但从教学的角度看,研究者们认为,主要有四点:(1)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它在语言里的活动能量很大,组合能力也很强。(2)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的主要元音都有一个声调,它有区别语素的作用。(3)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它不靠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而是借助语序和虚词。(4)汉字和汉语相适应,一个汉字表示一个单音节语素,即是说它有一个固定的形态,读成一个单调的音节,表示一个最小的语义单位。传统语文教学注意到并运用这些特点。例如由于古汉语单音节词居多,而词又没有形态变化,又由于汉字与汉语相适应,所以古代到清初的识字课本大都是整齐押韵的,并采用了有一定科学性、综合性的“属对”诵读基础训练。张志公先生分析得好:“属对练习是把词类、词组、声调、逻辑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用之得当,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4)]笔者也曾尝试将“对联”这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引入语文教学,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引导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训启示(明察善断扁鹊料病如神——讳疾忌医桓侯愚顽丧生;讳疾忌医将悔之晚矣——防微杜渐则善莫大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

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探索训练的序列化和操作化

  语文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一门艺术。我们赞成语文教育心理学家朱作仁教授倡导的“大三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小三实(扎实,朴实,真实),反对教学上那种随意性极强的哗众取宠的“花拳绣腿”。指导上心血来潮离题万里的即兴发挥,训练中漫无目标面面俱到的题海战术,都是不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过程是连贯的,教学内容是系统的、复杂的,内容安排应是有序的。如果有了一个序列化的语文训练目标体系,就会有利于操作和检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序列化的语文训练目标体系应当有四个层次:大纲要求——总体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体目标。构建训练的目标序列,不应着眼于语文知识点,而应着眼于语文能力点。例如初中语文训练的目标序列,就必须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48个项目为主要依据。

  所谓语言训练的操作化,就是把关于语文学习的理论、原则和规律转化为安排言语实践过程的行为方式,变成学生能动学习语言的实践行为和动作。从现代教学论看,前苏联学者兰达于1962年提出的“算法化教学”理论,就渗透了操作化思想。兰达认为,学生的心理过程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控制的,为此,必须使教学程序化,正确地规划教学的结构,按照教学的心理活动的动作、操作来安排教学的过程。“算法”的意思是指:按一定顺序进行有或无的逐一分化,执行操作解决其一类问题的一连串指令。语言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不少教师虽也知道要扎实的语言训练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却苦于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资借鉴,常常是“跟着感觉走”,故这种盲目的训练效果并不见佳。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把语文训练分解为一连串的基本操作步骤,合理而顺利地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如笔者探索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就具体分解为可操作的12个步骤: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提示学法,异步自学(以上为自学阶段);提出疑问,讨论交流,启发点拨,小结归纳(以上为导读阶段);咨询解惑,巩固迁移,反

馈补救,参读延伸(以上为“训练”阶段)。每一步又可再分解,如“异步自学”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按“自读(读课文),自查(查工具书),自思(思考学习重点、难点),自写(写自学笔记)”的程序进行。

  五、要讲究语言训练的艺术性

  训练既是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一根思想红线,也是语文课堂运行的操作把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了“训练”的过程,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一个“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讲究语言训练的艺术性,使训练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讲究训练的艺术,必须注意:(1)渗透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科学地把握“度”即横向的标度、维度、力度、效度、梯度、深度等,注意恰到好处,又要将训练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将显性训练和隐性训练结合起来。新课开始时的导入性训练,新课进行中巧妙的发现性训练,新课结束时的达成性训练,都应精心安排,巧妙部署。(2)丰富性。从形式上看,训练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既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听;既可以是单项训练,也可以是综合训练,既可以是独立作业,也可以是集体参与……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阅读吸收,也可以是写作表达……而且应当将它们统筹安排,有机结合。(3)新颖性。要提高训练的强度和效度,必须使静态训练与动态训练相结合,常规训练与超常训练相结合,封闭训练与开放训练相结合,增强训练的新颖性。如猜谜语、对对联、竞赛抢答、朗诵会、论辩赛、模拟答记者问、编演课本剧、办手抄小报、编作文自选集、写想象作文、鼓励给有关报刊和广播台站投稿……这些训练方式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注:

(1)(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15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52~53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192页,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摘自:《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