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基本能力的关键性环节 ——谈怎样让学生学好语文之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北京四中 顾德希

 

      阅读基本能力, 是一种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教学的综合性任务,很大一部分是在提高学生这种语言理解能力的过程中完成的。这种理解,是以背景知识和思维活动的参与为必要条件的、对书面语言的认知加工。如果在文字认知、背景知识和思维操作方面是一般要求而无特殊要求,那么这种理解就具有基础性质,可视为阅读基本能力。(所谓“特殊”和“一般”是相对的。对于高三学生的一般,对于高一完全可能是特殊。至于必须依赖某种专门知识素养才能完成的“深”加工,则不属于基本能力,应视为较高层次的能力或专门能力。)正因为阅读基本能力具有基础性质,因而它对进一步从事各科学习和各种工作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阅读基本能力训练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我感到,“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不到加强,整体把握全文的质量会大受影响,而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也将难以形成。因而怎样加强这个环节上的基本能力训练,很值得做些深入研究。

  一、语句确认和语义整合

  语句确认和语义整合,可看作这个环节上训练的基本项目。

  文中的语句没看清、看准,就很难形成正确的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为如此,这一点也就往往被忽视,以为不过是认真一点而已,用不着特别训练。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如果不经过严格训练,对语句不能确认的毛病是不容易克服的;即使阅读时主观上很想仔细点、认真点,也不一定管用。因为语句确认所达程度,是阅读能力的一种反映。

  倘若语句确认无误,是否对语意的准确理解就一定能实现呢?也不一定。因为从确认语句到实现准确理解,中间还有一步,就是语义的整合。

  用一字不差的“复述”来理解文意,这种情形较少,也常常是不必要的。多数情况下,是根据需要,凭借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某些相应的语言、思维模式,对句中各项语义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从而形成头脑中的暂时存储。这种暂时存储通常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倘若使之外化,即表现为对原文语句或增或删或调整、或完全采用另外方式的表述。这种暂时存储的形成,我们称之为语义整合。在实际阅读中,对同一句话语意的正确表述,应允许多种方式并存,因为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参与这一过程的诸因素—需要、背景知识、习用的思维模式—不尽相同。当然,这并不等于语义整合无正误标准。恰当的语义整合,必须以语句的确认为前提,以正确把握需要、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相应的思维模式为条件。

  语句的确切认定和语义的恰当整合,是实现有效阅读的起点。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文字材料,对语句确认和语义整合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因而在不同年级、不同文本的阅读中,常常都要把语句确认和语义整合当作基本能力训练的重要项目,即使高三也不例外。比如下面这几句话的理解。

  例1 这里(按:指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脉胳及特点)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现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高中语文第五册17页)

  这里共含三句话,难点在后两句。如果让说说这里所谓第一条规律是什么,相当一部分高三同学的回答会是“来自民间”,或“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作者不是这个意思,不应以第一句当答案,而应看到回答了中国小说怎样发展的问题的是第二句,即中国小说的发展是由文人作家和民间创作相结合来推动的。但这样的正误之争,要使每个学生都完全明白往往并不容易。

  其实这里涉及的,主要是语句确认和语义整合的问题。

  (1)语句确认。如果分别问这两句话的主语是什么,多数同学可能回答正确,即第一句主语是“中国的小说”,第二句主语是“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但若问这两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不少同学又会踌躇不决。其实只要确认了主语的语义,问题就解决了。这说明只从结构成分上分析句子,对赫然在目的语义却可能熟视无睹。

  (2)语义整合。这里的第二句较长,大致包含三层意思:1)中国小说的发展是怎样取得的;2)作家和民间创作的关系是促成发展的重要因素;3)这种关系表现为作家对民间创作的学习和参与。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并非只能分这三层,也不是只能采取如上的表述方式;分两层、采取另外的表述方式也可以。但对句中基本语义、从属语义、次从属语义……必须辨认清楚,不可弄错。如果善于运用关于主干和枝叶的语法知识,对迅速完成长句的语义整合是有益的。

  (3)此外还有把握分析“起点”的问题。在这里,进行思考的起点(或说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是要弄清“发展规律”。但在理解句子、辨明语意的过程中,淡忘“起点”,是个常见病。这可以说是定向思维能力不强的表现;也可说是对关键性提法、关键的语义把握不住,因而导致思考无中心、分析不得要领。

   二、句间关系的把握和各层语义的整合

  上面所谈的语句确认和语义整合,侧重在一句话的理解,倘若是几句话的综合理解,这种确认和整合的能力当然也不可少。但此时,句间关系的确切把握和对多层语义的整合,常是更应重视的训练项目。

把握句间关系,本质上是对若干语义单位怎样构成合理语义组合的判断。

  在言语理解中,人们的这种判断时时都在潜意识里进行着。一中断,语意的理解就会出现空白。有时我们虽然准确无误地把一段话朗读下来了,但对它说的究竟是什么却甚感茫然,便是这种判断失误了、中断了。这时就要重读,使判断得以延续。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断句”,因为正确断句就是对字、词、句合理归属组合的正确判断。现代文不用“断句了”

,但正确判断句子的归属组合,仍是对几句话综合理解的关键。

  例2 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高中语文第五册16页)

  在预习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疑问:这段话怎么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当成传奇小说了?显然,吴组缃先生不可能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这里可能是标点印错而导致的层次不清。有的学生指出:“应运而生”后面的逗号应改句号。理由是“应运而生”之前讲了两个意思:一说背景,即唐代文化的发展及文人思想的开阔,一说在这背景下产生了传奇小说;后面的《长恨歌》和《长恨歌传》、《李娃传》等是两类论据,分别支持前面的两个意思。“应运而生”后而改成句号,也就是让“如白居易写《长恨歌》”一句属下,与后几个分句组合成一个层次,整个意思便清清清楚楚了。

  这里似乎是标点校勘问题,但本质上还是句子属上属下、怎样形成合理组合以及对几句话的意思形成完整准确理解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对这样的句间关系一般能够独立形成正确而清晰的判断,相当多的学生则要经过指点方能接受这样的判断,还有一部分学生则会感到接受起来比较吃力。这说明句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应是阅读基本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项目,至少在较高年级应是这样。

  各层语义的整合和把握句间关系紧密相关。既然是若干句话,其间的层次关系就会比较复杂,各层语义处在怎样的层面上就很难一览无余。要分清哪些是相互统属的——谁管着谁、谁支持着谁、谁包容着谁,分清哪些是非统属的——彼此平行的、递接的;要分清哪是基本层面上的语义,哪是从属层面以及次从属面上的语义……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对语义的整体把握,即所谓各层语义的整合。例如前面说到的把逗号改句号的理由,就反映了对各层语义的恰当整合。能够看出“应运而生”之后的内容是支持前面观点的,就说明分清了统属,也分清了基本语义(观点)和从属语义(材料);能够看清《长恨歌》等是两类论据,分别支持前面的两个意思,就说明分清了观点和材料内部“次从属层面”上的语义。

  这里用“统属”、“非统属”之类的说法而不用复句、句群中的术语,是希望用些宽松的、实用性的说法来强调对语义的理解,不希望陷入专用概念的分辨。比如,若对例2中观点部分的两层语义分析得再细一点,认为“唐代文化”的发展,是传奇小说产生的条件,被后者统属,当然很好;但若认为先“发展”、后“产生”,是递接(非统属),也未尝无理。对语义的理解是第一位,名称是第二位的。

   三、语义要点的筛选和语义内涵的拓展

  语义要点的筛选和语义内涵的拓展,是对一句话或几句话提出深入理解要求的训练。倘若前边两项基础较好,那么语义要点的筛选就不会太困难。所谓筛选语义要点,指的是根据定向思维的具体需要,对有效信息加以提取、提炼。比如:

  例3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鲁讯《阿Q正传》(高中语文第五册98页)

  这是对阿Q的心理描写。倘若我们要弄清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阿Q这个人物的哪些特点,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显然应筛选出以下三点:1)对造反“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2)举人老爷的害怕未免使他“神往”,3)未庄人的慌乱使他“更快意”。这是在较小范围以内、凭借文中现成语句来完成筛选,操作难度不大,可算一种基本能力。完成这里的筛选,要以各层语义的整合为基础:这里的三个要点是两个层次,即阿Q对革命的矛盾心态是既曾敌视又心向往之;心向往之中又含两方面:“神往”固无可厚非,“快意”却值得商榷。如无这样的分辨,是筛选不出这三个要点的。

  所谓语义内涵的拓展,指的是善于联系语境,联系背景知识,对语义要点进行适当的发掘,使内涵丰富起来。在论理性较强的作品中,要善于发现某要点的概括义、潜在义;在形象性较强的作品中,要善于体会某要点的含蓄义、表现力,要能据以进行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比如阿Q“更快意”的理解,至少要能与他当晚的那些“革命畅想”联系起来。语义内涵的扩展是一项弹性较大的要求。一方面它可以算做一项基本能力,因为它毕竟离不开对一句或几句的稳定注意;一方面它又联系着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延伸到较高层级中去,比如对阿Q的“更快意”,写一篇专论也是完全可以的。

  以上,概述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理解的几个训练项目,其中还可分一些子项。这些项目所涉及的能力有所不同,但交叉的地方也很多。究竟怎样分解更妥当,还可进一步研究。但无论怎样划分项目,根本目的决不是让学生套用某些名词术语,而是强化学生在这环节上准确汲取信息的机制。鉴于迄今为止人脑尚属“黑箱”装置,所以这种“机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还难以说得很清楚。但电脑对人脑的模拟却可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我们不妨据此对阅读基本能力的机制做一点大胆的假设和推想:

  电脑的识别功能在于它具备足量的内存并能被一定的信号调用;那么我们进行阅读,必是头脑中具备支持阅读活动的各种各样的语义模式的内存,并能被视觉信号调用。读物的意思之所以被理解,是因为读者头脑中某些语义模式被“缴活”,并形成了相互连属的新的暂时存储。这种新的暂时存储一旦形成,亦即读懂了,理解了。而所谓阅读基本能力强,也可以说就是具备足量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语义模式内存,并能迅速被调用。尽管字词句都可视为语义模式的单位,但阅读能力强的人的视觉扫描,通常并非对每个字词、短语或句子一一给以关注。即如前面所举三例的准确理解,恐怕也未必顾及哪儿是单句、复句;形成准确理解时,头脑中被“缴活”了的应是与之相应的某些语义模式。因此我们认为,储备足量的、可以被迅速调用的、关于“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语义模式,亦即是强化了阅读基本能力的机制。

  “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语义模式的一般特征是:第一,它们既是负载着确定信息的语义单位在不同层面上的组合,又是与一定知识观念的应用以及与一定的思维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或思维方法,只有当其伴随“一句话或几句话”一块儿形成学生语义模式的内存时,这种知识和方法对学生才更管用。第二,它们具有临时生成的功能,即凭某些已有的语义模式的内存能够临时生成新的语义模式。因此,对于究竟让学生储备哪些语义模式,我们应在充分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这两点,似应是有效强化“机制”的一种思路。

  如果以上推论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将会很多,将做的事情也一定会很多。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