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课(苏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导语:我们已经学了“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今天我们继续唐诗之旅,来鉴赏中唐诗。中唐的诗坛诗人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其主要创作倾向。这种特点我们称之为创新求变。

教学过程: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名句。(幻灯展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⑥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以上名句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中唐时期卓有成就的诗人刘禹锡,他还是当时进步的政治家、哲学家。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西塞山怀古》。

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并领悟其表现手法。(幻灯展示)

关于古诗文鉴赏高考大纲是这样要求的:鉴赏评价  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幻灯展示)

二者的对应关系是:“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应“语言和表达技巧”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幻灯展示,请一位同学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刘禹锡、文学家、哲学家、诗豪、永贞革新、风格雄豪苍劲、寄寓深远、咏史大家。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刘禹锡,一起来鉴赏他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楼船:高大的战船。下益州:自益州东下)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山形:指西塞山。枕:临近,靠近。)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寒流:在诗中指长江,在地理学上指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也指寒潮。)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四海为家:除了指天下统一外,还指居无定所,到处都可以为家。故垒:西塞山要塞旧有的防御工事。)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纠正诵读中的错误。听一遍课件中的录音。

齐读一遍这首诗。

自由读4分钟背诵这首诗,并比较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

检查背诵并分析语言风格。(幻灯展示)

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

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充满正气)。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就能判断出《西塞山怀古》所属的类别,是什么?

怀古(咏史)诗。

这种诗歌通常对应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借古讽今。什么叫借古讽今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术语。(幻灯展示)

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结合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课下注释,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所借之古是什么?(幻灯展示)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这一史实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哪四个字?

西晋灭吴。可以,在战争史上,这一也被称为“铁索横江”。

除了这一史实,大家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史实?

“往事”指被诗家称作金粉六朝六个王朝的覆灭,它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大家知道它们的共同点吗?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由于荒淫误国,很快灭亡。

这首诗所借之古我们搞清楚了,那么诗人讽今之意又是什么?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从对历史的回顾转入现实,这里面有赞颂统一庆幸和平的意思,你看,旧时营垒也废置不用很久了,一片残破荒凉的景象。可是刘禹锡这样一个极端关心唐王朝命运的人,在景语中,应该有其深远的用意吧?请大家看一段背景资料(幻灯展示)

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而这首诗写于824年,割据势力重新抬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根据以上背景资料,大家思考一下最后一句景语中的深远用意。(幻灯展示)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它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金粉六朝豪奢腐化,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荒淫误国的教训,对于当时骄奢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应该引起它的警醒。

在这首诗怀古咏史诗里,诗人的讽今之意并没有和盘托出,而是把它隐藏在含蓄深沉的语言背后,吸引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也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这首诗。

下面,让我们做一个拓展练习。(幻灯展示)

1、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石头城》通过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寄寓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乌衣巷》通过对丛生野草和野花及斜阳残照景象的描写,说明了豪门世家不能永享富贵,表明了社会总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哲理。

2、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幻灯展示)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③韦庄:晚唐著名诗人。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对刘禹锡的怀古诗进行了鉴赏,怀古诗的表现手法,除了借古讽今,还有对比、借景抒情等,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