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讲课实录(苏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扬州慢》讲课实录 08/08/2007 今天,我们来鉴赏一首南宋词《扬州慢》(板书) 师: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生:姜夔。 我请一位同学帮我把该词作者的姓名写到标题的下面。 师:这位作者的字不是太好写,希望大家注意它的笔画和结构。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生:这首词为什么叫做《扬州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抒发的是对扬州的感慨。 师:有道理,看来你在课下预习的很认真,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这是一首慢词。 师:对,这是一首慢词,何为慢词? 生:不知道。 师: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制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师:这首词前有一段精练的序文,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由这段序文我们可以大胆推断一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大家自由读读序文,来推断以下。 板书:生成性教学目标1:体会该词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 生:悲。 生:怆然。 生:伤感。 生:低沉。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把它概括为“感伤低回”吧。 板书:感伤低回。 师:这段序文中大家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词,看看它的感情基调是否如我们所推断的那样。 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较准确,是不是读得有点快,哪位同学再试一试? 一生读。 师:好多了,它的感情基调和我们推断的一致吗? 生:一致。 师:下面我来读这首词,和大家分享我的理解,请大家品一品这首词的风格。 师:对这首词的风格,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然清新。 生:沉闷。 生:婉约。 生:雅致。 师:大家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好,有一种说法是“清空骚雅”,是专家的结论,尽管我们不迷信专家,但是我觉得这个词概括得还是相当准确的。大家知道这个词怎么解释吗? 生:不大好说。 师:清空,清幽空灵。骚雅,格调悠远。 师:我们重新回到词上来,请大家自由读5分钟,之后我请几位同学来默写。 生读。 师:这首词上下两阕一共有8句,我们找两组同学上来默写,一组写4句。 学生默写。 师: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时,特别提到一种表现手法叫用典,大家看这首词里有没有用典这种手法? 生:有。 师:是用事还是化用前人诗句? 生:化用前人诗句。 师: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 生: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师:使用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 生:昔日的扬州富丽繁华。 师:词人眼中,现实的扬州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找出关键句。 生: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波荡月冷。红药徒生。 师:昔日的景象跟现在的景象一样吗? 生:完全不一样。昔盛今衰。 师:也就是说,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效果? 生:昔日的富丽繁华成为今日荒凉萧索的有力反衬。 师:如今的扬州城,一片荒凉破败,这是实景,昔日的扬州城呢? 生:是虚景,存在于词人的想象中。 师:现实中的景和想象中的景交织在一起,共同表达同一种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虚实结合。大家看这首词有哪几种表现手法? 生:用典、对比、反衬、虚实结合。 师:除了这些表现手法,大家看还有修辞手法吗? 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的是拟人手法。 生:“胡马窥江”用的是借代手法。 生:“清角吹寒”和“冷月无声”用的是通感手法。 师:这首词用了这么多的手法,很典型地体现了南宋词的特点,那就是—— 生:极其工,极其变。 师:尽管这首词用了这么多的艺术手段,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 生: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 生: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生:感时伤乱。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词主题的理解是很到位的。让我们把它重新读一遍。 教后记:诗歌鉴赏历来都是难点,是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讲之前,我反复推敲,争取把教材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我以前讲新课的时候,总会设计一段导语,作为进入新课的引子,这一次,我也准备了导语,但最终我决定放弃使用它,而是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直接切入课文,我觉得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好象更稳妥些。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以前也是在开始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就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一开始便知道了学习的重点,会把精力放在这个重点上。但是这样做往往也会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诸多变化的因素,违背了教学过程的自然生成性,要知道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提出教学目标,也许更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读了《扬州慢》这首词的小序,让学生来推断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时,才提出第一个教学目标,体会该词的感情基调。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后,提出体会该词语言风格的目标。学生熟读成诵后并明了该词所写为扬州的今昔之后,自然提出该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唐诗宋词,必须注意宏观与微观,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因此在引领学生分析完《扬州慢》的诸多表现手法之后,我马上提示学生,这首词精致的语言和这么多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南宋词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极其工、极其变。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好了它可以起到揭示思路,明确重点的作用。在这堂课的板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来写,而我则提醒他们该怎么写,在默写《扬州慢》全词时,我把全词8句话分给8名同学,每人写一句。这样既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得到了锻炼,又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降低了难度。 以上就是我对讲授《扬州慢》这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及反思,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