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声朗读,认真默读(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江苏省黄桥中学 22541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要从思维训练开始,坚持以朗读与默读训练为中心,才可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默读;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读”是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才能逐步理解这篇文章。“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朗读和默读。默读与朗读在教学中各有所长,要根据课文内容、训练项目因材使用。就理解方面来讲,默读优于朗读;就识记、背诵而言,朗读则优于默读;就速度而言,且需要学生思考理解、有目的地勾勾画画时,默读又优于朗读。朗读与默读二者不是孤立的,朗读是默读的先导,默读又可以促进朗读,二者相辅相成。

一、朗读体现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活跃、最直观、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语文能力。

对于朗读,我们要能做到这几点:

1、能正确地朗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

2、能流利地朗读,朗读的速度要接近平时说话的速度。这是在初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没有任何生字难句的情况下进行,要先默读,然后朗读;

3、能有感情地朗读,即能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有感情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种朗读一般是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一)、制定朗读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课堂教学程序

    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决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感知课文,把握基调。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例,让学生边自由朗读边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然后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教师表情达意的语调,归纳教师范读基调——思念痛惜之情。这样,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得到交流,深刻体会了文中蕴涵的悲愤之情。

2、理解课文,尝试朗读。凡是成功的朗读必须首先理解文意。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教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3、名言佳句,记忆背诵。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脍炙人口的佳句和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赏,反复朗读,记忆背诵。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深入课文的意境,充分感知课文用词造句的生动,布局谋篇的巧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其揣摩、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入境生情,渲染气氛,增加情趣

  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以情动人,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领悟和审美判断。语文教材,由于文章体裁以及各类作家艺术风格的不同,其特征也各异。如一样是写人,鲁迅擅长画眼,巴尔扎克擅长细腻的细节描写。这种色彩纷呈、各具特色的风格,就是教材中一种潜在的魅力。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挖掘这种潜在的魅力,运用与之相通的朗读指导方法,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稍加渲染,就可以大大加强课堂朗读的情境。

(三)、立足课内,辐射课外,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扩大训练空间

在朗读训练中还要尽可能扩大训练空间,使之形成一体化的格局,从而构成完整的训练体系。对一个班级来说,既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班内同学积极参与,充分利用课堂空间,做到信息交流,使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同时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课外形式,引导学生投入阅读实践。选择适于朗读的最佳题材,积极创设有利于朗读并能强化口语训练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优化语文教学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如对读本的充分利用,其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二、默读是创新的源泉

现今是信息时代,虽有新的媒体不断涌现,可是包含信息量最大的载体仍然是文字。人的一生,大量的知识来自于书本,大量的书刊是每个现代人所必读的。要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提高阅读的速度。这一道理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我们过去在教学中很少会想到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呢?我以为这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认识误区源于应试教育,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克服之。

有人对默读存有偏见,把默读看成粗枝大叶,走马观花,这是不正确的。默读是一种有目的的精神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古人也常常用默读来提高速度,如陶渊明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都是很好的例子。

又有人认为默读跟提高语文成绩无关。朗读,无疑能较好的掌握课文知识,提高分数。但默读对学生学好语文也起到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语文的知识积累非常重要,大量的课外阅读肯定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学生的阅读速度与其语文成绩成正比,同时也和其课外阅读量及知识面成正比。”①我想这是因为默读促使学生在获得大量知识以后,极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促进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

还有人说默读完全依赖自己,是无师自通的,教师不可能在语文课上加以指导。这种认识,显然排除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诚然,默读的快慢有学生个性上的差异,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无疑是很重要的,因为默读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它与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通过默读指导,可以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的快速提高。

因而,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首先我们应该养成默读习惯,掌握默读要领,默读时不能发出声音,要抑制嘴唇嗡动,也不能用手指着字;其次要提高默读速度,扩大视觉广度,默读时要把几个词或词组作为一个注视单位,减少眼停和回扫的次数;再次要高度集中注意,提高默读效率,默读时要调动全部心智和机能,注意力高度集中,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以提高效率。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默读训练?

1、养成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阅读的习惯,这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重要。默读,是要在阅读时加快眼睛扫描的速度,改变一字一读的习惯,眼睛的扫描要有适当的提前量,可以回视,而大脑则要高度紧张地加以理解和记忆。这种训练最好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初中时机最佳。这种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从短文到较长的文章。训练时,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效果。

2、培养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默读时,每次接受的信息量,应由字、词到短语,到句子的主干,到段落的中心句。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个字应当看作一个概念,脑海里进入的信息是“人大”。许多简称都是同样的道理。对阅读的句段,还要边看边加工,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头“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反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这句话,概括成“为刘和珍们开追悼会的那一天”对全文的理解并没有多大影响。

3、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有把文字迅速转化成图象的本领,登泰山、游长城、欣赏荷塘月色、饱览田园风光、要把作家美妙的语言化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时记忆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而且,记忆效果也会很好。

提高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一方面利用自读课文的学习进行指导、训练,另一方面,结合精讲课文,以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如一周或更短的时间内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并写出小说梗概等。总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训练,对学生默读速度的提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界强调“双基并重”,把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到相当高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详细讲解。这其实是理论上的一大误区,它模糊了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界限,忽略了二者之间质的差别,没有抓住中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小学语言课堂上,众多次要的内容喧宾夺主,占去了师生相当多的精力。表面看来,语文课涉及的内容很广,容量很大,但实际上学生思维的很低,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当然也就难以提高。

所以,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日趋突出的时代,改革语文教学,必须要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坚持以朗读与默读训练为中心,才可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注释】

①李正雷 《浅谈提高深重的速读能力》 《语文教学之友》 1998年1月第193期 第13页;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