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的诗性色彩与理性精神(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湖南省双牌县二中 

关键词:诗性、理性、诗意的理性化、理性的诗化

内容提要: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和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变化为背景,试图探索理想的高中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特征。文章从语文文本特征、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教学对象的潜质与语文教师素质等角度论述理想的高中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应是理性精神与诗性色彩的完美结合,并以具体的教学例子论述这种结合的两种形态,即诗意的理性化、理性的诗化。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应是僵死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教学的互动过程;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只要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更要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意味着语文课堂不应是封闭的所谓语文能力训练场,而应是自由开放让学生潜移默化诗意的栖身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的高中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应该是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首先,语文教学文本本身就是诗性与理性的统一。

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了人文性,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强烈的审美因素与鲜明的时代感,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从选入的文学作品看,它涉及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从入选的作者看,既有历史上的大家巨擘,也有新时代的普通作家;既有著名的大文豪,又有历史上大哲人与科学巨匠。诗经楚辞、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唐宋神韵、元明清戏剧小说,中国现代的唯美诗歌与当代的朦胧诗作、俄罗斯草原牧歌式的歌唱与西方浪漫主义的吟咏,其丰富的诗性自不待说;那些直入灵魂的现代派写作、深切关注现实关照自我的讽谕与吟唱以及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世界的深刻思辩,则不仅仅包含丰富的诗性,更具有深刻的理性色彩。可以说,新教材是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而那些"至性"、"至美"早有定论的美文则又是两者结合的典范。文本诗性化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是诗意化的过程,而文本理性化的色彩则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带有深刻的思辩性与批判性。

其次,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诗性与理性化相贯通的过程。

语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①即从其内涵看,语文素养,不仅包含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其形成看,它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是用系列化的技术操作可以完成的,更不是由单向的知识传授来完成。它必须融入诗性的情感与审美体验,才能对学生产生日久弥强的吸引力,同时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对外来文化的自觉扬弃,对生命的珍惜、对真善美的追求等价值观的形成,又需要学生在诗性的体验中进行理性的思辩与批判。一句话,没有诗性,便没有语文课的魅力,没有理性,学生的思想便无从形成,没有了思想,任何解读与表达都将流于肤浅与苍白,也就谈不上文化底蕴与人文积淀。因此,诗性与理性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其三,教学对象的诗性与理性的潜质为两者完美结合提供了可能。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人,而且是思想感情富于变化的现代青少年。他们不是"受动体"、"知识容器",而是生命体的建构主体。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潜能,每一个人都亟欲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这几乎是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的共识。一方面,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潜伏着一股诗性,如孩子天性中对日月星辰的神往、对雨雪雷电的新奇感、对水和火的天性喜好都有力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灵魂深处都隐藏着对"我来自何方"的本能探寻的哲学因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势必要对个体生命价值、对理性科学进行思考。诗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要义在于激发这种诗性与理性,激发学生天性中的那种趋美、趋善与求知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热情,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并在对文化的认知与反思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人文素养,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未来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

其四,语文教学的诗性与理性色彩,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从知识结构的层面上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子与丰富的知识积淀,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从能力层面上说,他不仅应该具备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从精神层面上说,他必须勇于创新且能够创新,具有飞扬的激情与浪漫的气质,富有关注人类社会、关注生命宇宙的理性精神,并能够用生命与热情去拥抱教育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素质应该是主持人的机智、学者的博学、诗人的浪漫与哲人的睿智的组合。只有诗性的老师才能完成诗性的教学,只有诗性与理性精神兼具的教师,才能完成"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②,达到教学艺术化与哲学性相统一的完美境界。

其五,诗意的理性化。

"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简称。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一个由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构成的多层次的结构。工具性(符号性)属于表层,审美性属于中层,思想性属于深层;审美性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中介。" ③语文是一个美的集合体,它处处存在着诗性。语文的诗性美,美在其语言的音乐感、文字的表意性,美在其承载的深厚的人文色彩与包蕴的丰富的情感性。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导引学生走进并深深爱上语文这个充满诗性的美丽殿堂。

高中教材的文学作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典范的文本。语文教学不仅要挖掘教材的诗性,还要遵循审美教学的规律,创造诗意化的语文课堂气氛。诗性化的课堂气氛决不是表面的热闹,也不是教师兴趣来了的即兴表演,而是教师灵性与诗性的自然外化,是学生思想情感与作品撞击的心领神会。诗性化的语文教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又不是被情感的被动左右,它能入乎情,出乎理,达到诗意理性化的境界。这种诗意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人生经历的舞台,是师生生命与生活的一部分

以高中第三册文本为例,课本选入了许多爱情诗,如《诗经》中的《邶风·静女》、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商隐的《锦瑟》、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课堂上对这些诗歌进行诵读、鉴赏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诗歌意思的解读与情感体验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诗歌进行研究,并向他们介绍当今一些流行于网络的情诗,让他们进行比较。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研究,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笔者根据自己的比较分析写成了《论情诗》,给学生得供示范(附后)。

其六,理性的诗化。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前人的思考,一旦凝固在纸张上,便成为一笔丰富的精神资源,阅读是一种接受思想遗产的过程。从人文教育的角度说,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色彩浓厚的文本,语文教学必须研究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并领会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涵。那种架空思想、肢解文本、淹没文本诗性的做法只能令学生大倒胃口。所谓"理性的诗化",就是将理性的分析化为诗意的解读过程,让学生循着文本的思想情感流程,与老师一同完成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诗意的解读过程。

以庄子的《逍遥游》为例。这是一则哲学美与文学美兼具的超世美文,对于涉世颇浅的高二学生而言,无疑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对此,老师可先从诗意处入手,紧扣文中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揣摩文中角色的语气,然后找到大小、长短、高低的对应描写,体会庄子要表达的理想境界(无拘无束,绝对自由,超越于生死,物物而不为物所物),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顺性达情的自由理想对庄子生活的那个社会所具有的批判意义,并反思庄子思想的进步性与消极性,进而思考现时社会人的精神到底遭遇到怎样的羁绊,人又如何摆脱生命的困境。这中间可以列举陶渊明、李白、王维、海子等人的诗。 朗读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庄子散文瑰奇的想象、恢宏的气势、汪洋恣肆的风格,并在诗意的解读中感悟庄子哲学的魅力。再如学习《宽容序言》,可以结合新生代诗人韩东的诗《山民》来解读。

诗意解读法,要求充分挖掘并利用作品内在的诗性进行纵深拓展式阅读,它以唤起学生的美感与知性为前提,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在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完成对作品的理性认知。

在作文教学中,对于较为抽象的话题,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思路拓展。如:

红、黄、蓝三种颜色构成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一块调色板一支画笔可以描画出世界最美的图画,一块普通的石头可以雕塑成不朽的艺术,法国著名的面包大王昂内尔·普尔拉纳仅仅利用三种原料做出千种以上不同的面包,他将一个普通的家庭公司发展为庞大的跨国公司,"普瓦拉纳"面包几乎成了法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

你还能想到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简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不限文体。

第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1)选用一幅中国的工笔画 、一幅西方的印象派画、一张景泰蓝摄影作品;(2)找出"简单"的近义词;(3)找几个与题目材料相同的现象。

第二步:在学生进行相似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归纳:从简单到复杂,这中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过程?通过讨论,进而归纳出"简单"所蕴含的哲理。如:(1)简单中孕育着复杂,复杂寓于简单之中。(2)平凡里孕育着伟大,伟大出自于平凡。(3)将生活看得简单些,更容易获得快乐。(4)简单包含着无穷的人生趣味。(5)只有那些善于创造的人才能将平淡演绎成至味。(6)善待简单正是成熟的开始。(7)最好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而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往往需要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8)复杂与纯朴无缘。

第三步:进一步启发。(1)打出一组摄影图:巴黎时装表演、云南香格里拉、西藏高原上的雪山、时尚居室;(2)打出陶潜的《归园田居》、李白的《静夜思》;(3)要求学生归纳"简单"的美学意义。(如"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大羹无味"、"寄至味于平淡"。"简洁、质朴、纯洁、天真"。)

化抽象为具体,再化具体为抽象,在诗意的联想与理性的抽取中完成文章的构思与内容的拓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巧妙进行思维发散,融入情感体验与审美教育。

结束语:信息时代的经济社会,人们追求速度,讲求实效,这也冲击语文教学观念。快速获取信息,解题能力速成,各种伪能力训练充斥语文课堂。著名的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人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他们的创造灵感,涵泳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里,必将意义重大。

[附]

论情诗  叶国嫒

当下末流的情诗在市场供销两旺,它好比玩皮孩子手中的玻璃球儿,稍花几个小钱便能弄来一大把。它的廉价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一张电脑处理的照片,几次聊天室的胡侃海聊,再沾点哥呀妹呀的你来我去,这便是此类情产生的情感基础。因为情感的缺失与伪饰,它们或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或下流低俗。这类诗往往借用美丽的辞藻,用的比喻往往又是那种熟烂了的,它们偶尔也会造出一种玻璃灯似的金碧辉煌的效果来,但永远不会产生"美人如花隔云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诗,你就是读上一千首,也不会留下一首印象。它是诗歌里的侏儒,是缪斯与丘庇特无意扔掉的垃圾。

有一种情诗,它的纯洁显而易见,仿佛岩石里的水晶,透明,耀眼而又迷离。一挂做工精美的水晶手链套在少女圆润丰满的手腕上,那是一种诱惑,倘若套在一只干皱的老妇人的手腕上,那该是一种视觉与情感的折磨。水晶饰物属于阳光女孩,水晶情诗属于少男少女。上等的水晶情诗是出水的芙蓉,是带露的新叶,是"窈窕淑女,君子好俅"的率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幼稚,是"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的热烈……然而,水晶毕竟是水晶,因为过于透明而缺乏内涵,因为相对脆弱而经不起时间的敲击,更为要命的是,作为一种饰物,它可以批量生产,雷同、缺乏个性是它解不开的死结。此其二。

有一种情诗是陈年的佳酿,弥久愈醇。它是檀木匣子里的翡翠,质朴而高雅,冷峻而坚贞,简洁而丰富,平淡而深刻。它是"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经·国风·伯兮》)的刻骨思念;是"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上邪》)的经典誓言;是"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有所思》)的真挚热烈;是"沧海明月""蓝田日暖"(李高隐的《锦瑟》)的执着怅惘;是"十年生死两茫然"(苏轼《江城子》)的痛惜哀伤;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的凄婉绝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挥之不去的凄苦(李清照的《一剪梅》)……它们发乎情,形乎声,饱含激情与人生的感怀,无论缠绵,不论痛绝,一样感人至深。它们不刻意求工,却绚烂之至,精美绝伦,且个性十足。它们也风花雪月,附庸风雅,正因此,它们才显得可亲可感。这样的情诗,歌德写过,普希金写过,莱蒙托夫写过,裴多菲、舒婷也写过:在一切执着于爱、执着于生活,并以心为诗的诗人的作品里,你多多少少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它们展露的是才华,流露的是真情,它们能穿越时空。岁月的淘洗,只能愈使其光华灿烂。那些视爱情为游戏的浅薄无聊之徒绝作不出这样的情诗来。

还有一种情诗,没有哲人气质绝不能为,它是大爱大痛大境界的体现,具有无限的包容性与启示性。我说它像宝石,一是因它将个人之爱高度浓缩为爱情哲理,真诚自不待言,崇高是它与第三类诗的分水岭;二则它必定是某种技巧的登峰造极,优美和谐的韵律自不必说,无法模仿的风格是它名贵的主要原因。从欣赏者的角度说,没有一双慧眼,没有极高的艺术底子,即使它在你面前,你也会视它为沙石瓦砾。如果有一天你在网上找到这样的诗,那一定你是百年修炼的结果。   

参考文献:

①顾云龙:《体会语文素养》(原载《语文建设》)  

②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③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④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⑤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