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古诗中有些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先生在批评从前做诗文的人安于套语滥调时说:“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其实,这“柳岸灞桥”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多媒体灯片显示: [柳岸灞桥]灞桥,又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寄谢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元王实甫《西厢记》》 这些诗都写别离,又都写了杨柳。这“柳”已经成为我们的先人寄寓离别之情的一个载体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意蕴幽远的意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板书课题:说“木叶” 二、指导阅读1~3段,逐段理解大意 问题设计: 1、第一段引用4位诗人的诗句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说明“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 2、第二段提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提了5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为什么古诗中少见“树叶”,多用“木叶”呢? 3、第三段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哪里? 明确:关键在一个“木”字。 4、这三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明确:引入话题——层层质疑(提出问题) (以上问题的设计,是希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文章的大意和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 板书设计 木叶——诗人钟爱 (引题) 引论 少见“树叶”,多用“木叶” (质疑) 形象有别——“木” (探究) ↓ 三、学生自读4~6段 1、思考:“木”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首先,“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比“树”更显得“空阔”、“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原因,就是“木”的形象的联想暗示性。“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的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其次,“木”具有“暗示的颜色性”。木“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内容小结 我们从“木”这一形象的艺术特征分析中可以了解,“木”的形象引人联想,它所暗示的颜色性又具有着某种情感意味,因此古代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钟爱这一形象。这就是传统文化里的意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物象与意趣结合。当诗人将某一客观事物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诗人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它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意趣,具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神。 延伸理解:学生自由讨论,说说各自所了解的其它意象。 (梅、兰、松、竹、菊、云、杜鹃、鹧鸪) 板书设计 1、暗示“落叶” (形象联想) 本论:“木”的特征 意象 2、暗示的颜色性 (情感意味) 四、学生齐读第七段,明确: 板书 结论:“树叶”“木叶”,一字千里。 五、探究阅读(多媒体显示) 1、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读下面两首诗,体会诗中“梅”所表现的意趣。 《梅花》 《梅花绝句》 王安石 陆游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解读参考: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王诗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陆诗写梅花不畏寒冽,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两首诗所歌咏的“梅”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2、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下面两首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有差别,请欣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简析参考:陆游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洋溢着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课外作业 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草、柳等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甚至可以编撰一本《中国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小辞典》。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