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结题报告(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刘志 内容提要:本课题经过两年多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初步探索了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及自由写作心理特点,初步构建了中学生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并从课外练笔与学生心理健康、课外练笔中哲学渗透和课外练笔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学生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找到了一条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课外练笔、自由写作实践特点、自由写作心理特点、操作模式、教育功能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1.深化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作文教学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四平八稳,内容上人为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大话乃至鬼话。学生在关乎前途命运的高考面前,战战兢兢,萎萎缩缩,不敢给思想松绑,不敢让心灵舞蹈,湮灭了个性,扼杀了创造。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教学生怎样去写,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须知切断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即便我们老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学生呢?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也许有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但更多的时候,学生则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却不得起门而入。最终学生只能东借西凑拼成一篇交上去以敷衍塞责。试想这样一来面壁造车造出来的东西,又有何价值可言?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无法适应当代学生健康、活泼、创造性地发展的需要。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和两院院士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这一切表明,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竭尽全力推进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把学生从狭窄的作文小胡同引向广阔的作文新天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这是我们进行“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研究的初衷。 2.立足于学生与教师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学生头顶,中学作文教学唯理性与模式化倾向日趋严重。作文教学排斥个人的生命体验,追求"起承转合"的整齐划一,其结果只能使作文千部一腔,千篇一律,让学生进退维谷,苦不堪言。之所以造成作文这种贫乏与痛苦的现状,主要是因为作文教学的"金科玉律"给学生套上了重重枷锁,从而窒息了学生身上的艺术创造的细胞。若要改变此种状况,就必须砸掉套在学生身上的重重枷锁,让花样年华的少女纵情舞蹈,让风华正茂的少男自由翱翔。还学生以心灵自由,还学生以思考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挥洒才情,张扬个性。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想通过课题的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同时,结合作文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以消除教师思想误区,普及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又是我们从“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入手进行研究的又一个出发点。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作文教学观念,实现写作内容的全方位开放,写作形式的开放,旨在探索课外练笔的一般规律,为作文教学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确立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辩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目的。 研究目标: (1)探究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 (2) 探究中学生自由写作心理特点 (3) 探究中学生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 (4) 探究中学生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 理论依据 1.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看,知识经济社会对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自由写作实践中形成一种对自我、社会与人生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原则。作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来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人本主义认为人总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人性。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自由写作实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课外练笔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释放自身的创造能量,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题的实施 (一)课题研究步骤安排 1.准备阶段((2002年9月至2003年2月) (l)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课题组组织学习了《写作学新稿》,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研究方法已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运用。我校邀请了市教科所领导到校作“课题研究”和怎样撰写教研论文的专题报告,研究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邀请了著名作家陈武为学生作了关于文学创作的专题报告,提高了学生对作文的认识。 (2)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3) 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分析实验班级情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2003年3月至2003年12月) (l)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全校师生了解“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研究”教学模式实验的研究过程和内容,籍以推动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开展。 (2)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每学期,课题组老师每人要就自己研究的子课题作一到两次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举行了全校性的研讨活动,使科研成果向全校推广。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3)各参加实验老师把试验过程有关情况(包括体会、试验对象的转变情况,实验数据的整理、对比,教案、教学片断,个案研究等)以书面形式汇报课题组,以积累材料。 (4)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必须总结好研究成果,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投稿,或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论文评比,争取获得更多奖项。同时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投寄学生的课外练笔优秀作品,以期发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以期获奖。 (5) 课题组每学期进行经常性的研讨和评价,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作出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4 年1月—6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 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文章。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同时编定课外练笔佳作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的研究 A写作题材 B思想内容 C情感状态 D联想想象 E写作语言 (2)中学生自由写作心理特点的研究 高中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并且具有独立作出判断的能力。面对强制性的非人性化的作文训练,他们常常会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所以他们常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练笔)中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既然他们在自己的领地能够纵笔驰骋,那至少说明他们在进行自由写作实践时是处于兴奋的心理状态。所以要想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就必须了解他们在写作时(尤其是自由写作)时的心理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3)指导课外练笔的理论的研究 1、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倡使用的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的加工、贮存、提取,也为自由写作实践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论以及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4.根据李镇西先生曾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我们提出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的观点。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5、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据此我们引导学生对生活或浓缩,或概括,或变形,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砂里看世界 ”,据此引导学生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探索大千奥秘,感悟人生哲理。 6、“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口”“言为心声”,引导学生用“新表达”来表现“新思维,真体验”。 (4)对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的研究 A写作内容的研究 B写作形式的研究 C练笔批改的研究 D信息反馈的研究 (5)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研究 A课外练笔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B课外练笔中哲学渗透的研究 C课外练笔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初步探讨了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及心理特点 (1)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 A写作题材开放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法国作家雨果语)学生心灵之门一旦打开,就可融古今于一瞬,汇天地于方寸,仰望茫茫宇宙,俯视花鸟虫鱼,观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察人情世故,众生态相。学生自由写作时,饱经蹂躏的心灵就获得了解放,久经压抑的思想也获得了自由,从狭窄不堪的作文小胡同走向了广阔无垠的作文大天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他们用自己的天地中抒写喜怒哀乐,宣泄率真,激情拥抱生活,挥洒感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B思想真实深刻 在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却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自出机杼,独抒新见,从而保持独立人格与自主意识。他们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臧否人物,,议论时政;或歌颂真善美,锦上添花,或抨击假丑恶,革故鼎新。 C情感真切动人 学生在自由写作时往往能跳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怪圈,袒露出实实在在、自自然然的内心世界,或清理淤积已久的心灵之溪,流淌出清新的心灵之泉,或打开尘封已久的情感闸门,流淌出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这清泉往往能够荡涤心灵的污垢,流出人生的感悟;这感情波涛也能够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D联想想象丰富 在自由写作实践中,学生饱经蹂躏的心灵得到空前解放,他们纷纷通过联想想象的桥梁去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思想的遨游和情感的游历中,他们或超前想象,畅想未来世界,或后馈想象,神悟至圣先贤。应当说自由写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E话语的个性化 在自由写作实践中,学生反映鲜活的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抒发真实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然文章的语言也就极具个性。学生的语言或笔调苦涩,慨叹人世多艰,或笔调调侃,调侃人生世相。或婉约纤细,抒写细腻情感,或豪迈奔放,抒写昂扬斗志。 (2)中学生自由写作心理特点 A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具有指向性 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地呈现出脱离父母教师的态势,而表现出独立的自主意识。 因而心理学家把人的这一时期称为人生第二次“断乳”,即心理断乳。在这种心理制导下,他们更多地思考人生、社会,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并企求寻得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因此,他们不仅关注社会热点,也会关注全球风云。练笔中便会鲜明地折射出定向思维和深入探索的心理意向。这种练笔思维往往使学生对生活具有一种敏锐的捕捉力,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深入体察和洞悉其本质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即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学生的显意识区域和潜意识区域同时发挥巨大作用。 他们为着主观上思考或探索的需要,留心观察客观生活,精于提炼目标信息,工于穿插、剪裁、缝合既得信息材料,其练笔写作行为始终受既定的思维指向的调控。 思维具有随意性 课外练笔思维的随意性表现在练笔过程中,写作者的思维不受来自于他人的指令、任务和约束的限制,不受题材、时空的束缚,亦不必受文章结构形式的制约。思之所之,或感或悟,或叙或议,极思维之驰骋,形文章于笔端。 思维具有跳跃性 课外练笔当中,学生思维的跳跃性是指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一时一地或一事一人的限制,且大都表现出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性的思考等。这种思维是由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他们往往在较短时间内由于兴趣的转移和新的因素的刺激而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不少同学就善于捕捉这些有价值的思考。反映在练笔中,学生的写作行为往往是非连贯性的,而写出的短文却往往是寓意深刻或意味隽永的,闪现着智慧的灵光。 B灵感的突发性 限制写作时,由于神经过程负诱导规律的作用,使构思兴奋中心的神经活动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思路的狭窄;而自由写作时由于心态比较放松,原来的负诱导规律变为正诱导规律,帮助周围抑制状态的神经区域恢复兴奋,从而保证有更多的相关记忆表象在潜意识中活动,为灵感提供原料。由于有足够的量的积累,再加上偶然的外在刺激,往往使灵感突然发生,如电石火花,灵光一现,转瞬即逝。但由于学生的感觉都比较敏锐,他们往往能捕捉到这美妙的瞬间,并将之再现出来。 C情感的独特性 所谓情感就是由感性经验、理性经验以及需要三个层次构成的动态经验系统。其中感性层次主要是指凭借身心感受和心灵体验的情绪记忆。理性层次是指在长久的情感体验中形成的、由众多稳定的暂时的神经联系所构成的组长、强化、调节、改变、判断情感的一种心理结构。由于每个学生有着各不相同的经历、气质、修养、性格以及环境,他们也就各自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正因为如此,每个的情感的感性层次和理性层次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 2、初步构建了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 (一)保练笔数量,注重量的积累 鉴于本校各部各年级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本课题操作时也采取了因部而异、因级而异、因班而异的措施。但不管如何异,必须确保练笔的数量,因为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在练笔的的同时,也要兼顾阅读,注重精美文章的摘抄,让练笔与阅读如车之双轮,并驾齐驱,如鸟之双翼,比翼齐飞。 先从年级说起,高一学生刚刚入学,课业负担比较轻松,可适当加大训练力度,练笔每周三篇,摘抄每周两篇;高二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可适当减低训练力度,练笔两周四篇,摘抄两周四篇;高三面临高考,应试压力很大,可再次削减练笔数量,练笔两周三篇,摘抄两周四篇。尽管练笔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只要“长流水不断线,一直写到高考前”,就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再说各个班的情况。每个班的学生写作发展的基点都有高低之分。对于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写得“多快好省”,数量上不受限制,写得越多越好,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要求他们在完成规定任务的情况下,能多写则多写;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只要求他们完成规定的任务,不给他们增加额外负担。这样从纵横两方面对练笔的数量作出了分层次的要求,能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练笔积极性。 (二)探索练笔内容,兼顾定向不定向 课外练笔的写作内容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定向,二是不定向,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既能应节而舞,又能纵情狂舞,舞出个性,舞出风格。 关于定向,有两层含义:一是年级定向,二是专题定向。 先说年级定向,就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确定每个学年乃至每个学期的练笔内容。年级不同,练笔的侧重点也不同。 高一新生初次离家求学,在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感到新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环境的不适应,这个时候最容易想家,他们常常在作文中倾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思乡情绪很浓,练笔内容可侧重家乡(庭)生活,让他们去写家乡的四季,写家乡的风景,写家乡的风俗,写家乡的沧桑变迁,写家乡的旧貌新颜,写和和睦睦的家庭,写无限慈祥的爷爷奶奶,写望子成龙的父母,写相敬相爱的兄弟姊妹。既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又释放了学生压抑的思乡情绪。随着学生对校园环境的逐渐熟悉,逐渐适应,可引导学生反映学校生活,主要是观察生活片段,写出精彩的特写镜头;高二学生对环境已经熟悉,他们的视角转向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练笔内容可侧重校园生活,去写书声琅琅的早读,写张弛有度的课堂,写舒展放松的课间,写人流如潮的放学,写活泼灵动的课外活动,写人声鼎沸的午间就餐,写专心致志的晚间自习,写海阔天空的睡前变奏。让他们从紧张中读出充实,从严肃中读出活泼。当然他们不会满足校园内精彩的世界,他们更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那就给他们打开一扇窗户——30分钟的电视课,让他们了解社会沧桑变迁,国际风云变幻;高三学生视野日益开阔,他们笔下往往挟带着时代的风雷。这时可侧重表现社会生活,引导他们关注国内外焦点热点问题,并对之进行分析研究,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再说专题定向,就是在年级定向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拟订的一些专题,为学生提供课外练笔的写作范围。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焦点、关注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未来与命运应该成为写作的素材。诸如偶像追星、文化快餐、环境保护、道德重建、关注自我、品味生活、影视动态、科技动态、国际风云、爱滋病、沙尘暴、纳米材料、克隆技术、世界反恐、伊拉克战争、文化批判、西部开发,振兴东北、此起彼伏的安全事故、骇仁听闻的贪污受贿、减轻农民负担、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的颁发。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等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关于不定向,就是学生无拘无束地写自己关心的话题,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如实笔录,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可夸张变形,反映生活的可笑可鄙,可穿越时空,“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可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大事。 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学生在自己的随笔中展示探索,宣泄率真,挥洒感悟,反刍历史,憧憬未来,以自己的真诚、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考方式,自己独有的表达习惯,再加上自己的无知无畏,大胆放言,敢于放言,他们播种的思想种子只要有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就会生根发芽,他们的灵魂就会在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中展翅翱翔。 (三)探索评改方式,培养评改能力 根据学生认识规律,课外练笔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可采取不同的评改方法。高一学生刚刚入学,对练笔本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都各不相同,要想详细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找出作文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教师就要认真批改练笔,多就少改,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充分肯定,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讲解一些评改方法,传授一些修改的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为高二的互作好理论准备。经过教师一年的传帮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评改方法,这时就发动学生彼此交换练笔,按照一定的标准互评互批,彼此互推佳作,彼此取长补短,在评改中一起交流,在评改中共同提高,既锻炼提高了学生动手评改能力,又通过多向互动实现了写作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到了高三,经过高二一年互动批改,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评改的能力,这时就要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评改,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练笔写出评语,自推佳作,经老师审核通过,参加每周一次的随笔佳作擂台赛(利用作文课时间举行),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宣读自己所写的评语。台下同学可在听读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站起来对练笔进行评论,要求评论要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每节课交流的作品不必太多,八九篇即可,关键是要精读精评,有所收益。这种擂台赛要求以班级方阵为序依次进行,争取每学期让每位同学都能闪亮登场,一试身手,一展风采。期末组织学生编写练笔习作集,作为阶段总结,激励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评语贵在激励,重在交流沟通 练笔评语的写法很有讲究,经过课题组全体同仁的研究,大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初期重在评内容,后期重在评技巧 一般说来,学生希望教师在评语中对自己的文章的观点内容,并以此与老师交流。教师抓住这一点,利用评语与学生谈心,则可极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积极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可悉心抚慰学生饱受挫折的心灵,可与学生调侃,可与学生争辩,可倾听学生的娓娓倾诉,可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教师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真诚沟通,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为练笔的写作指导作了很好的感情铺垫。 训练后期,教师可加强作文技巧的指导。因为此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经形成,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也希望自己的作文在谋篇布局、结构安排、文字使用诸方面能够更上一层楼,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就能收到雪中送炭之功。 2、评语应真诚对话,平等沟通 课外练笔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而要有效地沟通交流,老师必须敞开自己的胸襟,对学生开诚心布公道,用真诚去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心灵的撞击会产生巨大的写作能量。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评语要循循善诱,要娓娓而谈,让学生产生一种信任感、尊重感。师生彼此尊重了,他们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磁性十足的心理磁场,为练笔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3、评语长短得体、繁简适宜 对于大多数学生的练笔,评语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成为语言艺术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这不仅出于老师批改时间的需要,也出于评语力量集中的需要。另外评语要具有启迪性,让学生在寥寥数语中得到启发,提高作文水平。但有时学生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也不妨多溢美几句,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也有的学生思想上有疙瘩,非三言两语所能解开,多费篇幅,势所难免;还有的学生思想比较偏激,要想就偏恐也非易事,不经一番苦口婆心,难拉回头;再有的学生辞锋比较犀利,喜欢辩论,不与他经过一番唇枪舌战,难以说服。这些情况之下,老师就要不惜笔墨,写他个酣畅淋漓! (五)及时有效反馈,激发成功欲望 由于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老师反馈信息要分别对待。对于那些写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只要有一篇两篇练笔写得比较好,老师就要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加以表扬,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逐渐树立信心,走出低迷消沉的怪圈;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他们写出的文章大多数是大路货,想出佳作也比较难,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他们写出佳作,老师就可以将文章推荐发表年级办的级报上,以扩大他们的写作影响; 对于那些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他们写出佳作的概率就大得多,老师可以把他们的文章推荐给校报发表; 对于那些文思精细,颇有才华的学生,他们往往不经意间就能写出锦绣文章,老师可以把他们的文章推向市级以上报刊 ,以求发表。另外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以检验练笔所取得的成果。 (六)归纳出一般的操作模式 数量递减,长写不断 定向多向,开合自如 三级评改,培养能力 评语激励,真诚平等 及时反馈,激发成功欲 3、初步探讨了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 (1)课外练笔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A心理宣泄疏导 现在的高中学生面对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三重压力,心理上不堪重负。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让学生倍感乏味,唾沫乱飞的课堂灌输使学生昏昏欲睡,铺天盖地的讲义试卷让学生应接不暇,极其频繁的大考小考使学生身心疲惫。虽然他们所受压力的轻重程度不同。学生心理压力长期郁积,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心理调适,必然会带来精神崩溃的严重后果。既然如此,学生与其压抑自己,还不如进行不良情绪的自我释放。因为不良情绪自我释放以后,心理压力就会缓解乃至消除。而课外练笔无疑为学生情绪释放提供了便捷通道。 课外练笔的情绪宣泄闸门的开启极大了减轻学生心理大堤防汛抗洪的压力,适时的分流泻洪,使得过高的情感水位逐渐回落,学生的心理之河也就由原来的惊涛裂岸、汹涌澎湃逐渐变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B激发成功欲望 课外练笔能让学生成为性情中人,性情中人自然就能写出性情之文。在练笔中他们或享受天伦之乐,或感受爷孙之情,或领受父母之爱,或体味手足之情,或反映紧张的课堂,或描写活泼的课间,或描写食堂就餐,或描写睡前海侃,或纵论天下大事,或指点沧桑变迁。学生写作的题材极其广泛,抒写的感情极为真切,所写的生活极其鲜活,写作视角也颇为独特。一篇篇的练笔或流淌着情感的清泉,或迸射出思想的火花,令人读之,回味无穷。笔者读着这些文章不胜欣喜:原来学生的身上潜藏着如此巨大的写作能量!原来学生是一把亟待点燃的火炬,只要适时点燃就会熊熊燃烧! C磨练坚强意志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疼爱,爸爸妈妈的娇惯,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太阳,自己就是月亮,爷爷奶奶就应该“上九天揽月”,爸爸妈妈就应该“下五洋捉鳖”,以满足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要求。由于事事顺心,条条满意,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为半径画圆,形成了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往往比较脆弱,经受不了大风大浪,承受不起严重挫折。为了改变他们脆弱的心理状况,有必要对他们实施“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持之以恒的坚韧毅力。 从高一到高三一以贯之的课外练笔,就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与坚韧毅力的很好的方式。高中三年的课外练笔磨去了学生的畏难怕苦,换来了学生的坚毅执着;磨去了学生的浮躁不安,换来了学生的沉稳踏实;不仅于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增强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D实现自我创造 所谓创造性原则,是指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的道路和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特性。作为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健康人格,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禀赋就是其本身内在的要求。马斯洛就认为,高峰体验(一个人的创造性潜能发挥的时刻)是自我实现者的一个重要特征。高峰体验其实就是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和自我完善 课外练笔为生活而写,也便成了感受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它能够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我欣赏和自我完善的本能,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让学生开发和张扬生活和生命的美丽亮点,实现人生的自我创造。 (2)课外练笔中哲学渗透的研究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现实生活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是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在课外练笔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生活就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矛盾,把握住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不少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不良现象往往深恶痛绝,痛加针砭,让人颇有愤世嫉俗之感,常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社会的主流。这就是只看到次要矛盾而忽略了主要矛盾。不正之风、不良现象确实是整个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但不能因为毒瘤就看不到社会健康的肌体。毒瘤危害确实很大,但只要及时割除,就能保证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同样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常常想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结果他们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不仅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这也是他们没有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语)。所以练笔中要引导学生“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 B透过表象看本质 现实社会是一个不断制造幻象的社会,不断地制造着“少年留学,一举成名”的求学幻象、“轰轰烈烈、死去活来”的爱情幻象、“香车宝马、一掷千金”的成功幻象、“一曲成名,红得发紫”的青春偶像幻象,“戏说历史、速成搞笑”的文化快餐幻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学生面对如此光怪陆离的社会,常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并不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透过现象的迷雾,去探究事物的“庐山真面目”,从而把握本质,掌握规律。 经过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就能“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譬如市场经济大潮之中,传统文化倍受冲击,针对这种情况,学生作了这样的思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还有几人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没有继承便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一个浮躁肤浅的人难以有所作为,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难以展翅翱翔!” 针对农民负担过重现象,学生写道:“天下苍生,不堪重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焉得不苦?长此以往,民心岂固?解民倒悬,重在减负,既为稳固社稷之计,亦是天下黎民之福。”学生的思想不仅有了广度,而且也有了深度。 C量变与质变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生活其中的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不少学生总是希望做事能够立竿见影,总是希望天上能够掉下馅饼,总是希望世间能有免费的午餐。却不知“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却不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练笔中表现出了这种情绪,因此我们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没有量的积累就难以有质的飞跃,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丰富自己。 D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风华正茂、青春飞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所以他们敢于指点江山,勇于开拓进取,甘于承担责任。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心理容易急剧变化,情绪极不稳定。只要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他们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乃至于导致情绪的失控,作出不理智的选择,采取偏激的行动。在学习生活当中,他们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跟老师搞对立,与同学闹别扭,使得师生关系渐不和谐,同学关系逐渐恶化,给自己的人际交往蒙上一层阴影。要避免情绪的失控、不理智的选择以及偏激的行动,我们就必须教给学生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而课外练笔的评语交流就具有明显的纠偏作用。心平气和的交流使学生浮躁不安的心境得以平静,谆谆劝告让他们拨开不理智的迷雾,当头棒喝让他们走出偏激的迷津。 既然事物是充满着矛盾的,也必然有其积极的影响和负面效应,那么就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积极的影响,更要引导他们看到负面效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譬如对于流行文化,有的同学嗤之以鼻,有的同学津津乐道,但更多的同学这样认为:“文化多元是一个社会文明开放的标志。但是下里巴人永远代替不了阳春白雪,因为一个社会总有它的主流文化。”应当说,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E内因与外因 现在的学生由于是在温室里长大的,不曾经过风雨的洗礼,困苦的磨练,所以遭遇挫折时常会一蹶不振,总是怨天尤人 ,不能正确地归因。考试没有考好,不是从主观找原因,而是强调客观因素。这样绝不会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找不出原因,自然也就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也就只能让悲剧再次上演,陷入恶性膨胀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在练笔中曾这样写道:“成功总拒我于门外,机遇与我擦肩而过,失败也对我纠缠不休。难道这就是命?每当回家看到母亲那日益憔悴的脸庞,看到父亲那充满期待的眼神,看到姐姐忙碌的身影,我又不再迷惘。太多的磨难使我不再软弱,面对失败,我选择了挑战,面对分手,我选择了重逢,面对机遇,我选择了把握。……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无需张扬的厚实。此言千真万确,苦苦寻找的东西,有时就在自己身边。……我无法再与命运之神相搏,其实命运之神并不存在,可为什么我总觉得有人在捉弄我,老班那丧失信心的目光同学之间人情的淡薄,无人问津的悲哀,面对这一切,我……我想笑对高考,笑着走进数理化的大门,笑着迎接文史哲的挑战,不愿接到试卷伤心无限,不愿苦苦等候那遙遙无及的成熟。”这种消极而又灰色的情绪,不能不说是没有正确归因所致。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真正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是内因,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时往往更侧重主观原因。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圣贤都有过错,更何况我们普通的芸芸众生呢?所以学生首先要做的便是“认识你自己”,做到一日三省,反躬自身,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与弱点,以期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途径。经过指导之后,学生大都能正确对待挫折,认真归纳失败原因,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认识能力。不信请看:“每个人都难免要遭受挫折,遇到失败。面对失败,林肯没有退却,而是直面命运的挑战,面对挫折,克里西不曾放弃,而是踏着荆棘前进。一次月考的失败与林肯的惨痛落选,克里西743张退稿单相比,简直微乎其微。伟人由凡人而来,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一样也能够做到。只要我们充满,即便我们面对一千零一次的失败,我们仍将作一千零二次的努力!”真可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课外练笔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研究 A实现自我认可 所谓自我认可,是指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或限制因素。自我认可的原则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潜力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则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教育,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与作用。真正的自我认可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天赋、体格、实际的能力和才干、确定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自己的目标、终身目的,以造就自己。而课外练笔在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能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行准确的人生定位。 B适应周围环境 适应周围环境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对自己的人生,总是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人生的种种不幸。适应环境,是指自我、我的目的、能力及成就同现实之间,保持一种继续不断的和创造性的联系,是个体同现实世界多方面的均衡、协调和整合,体现着一个人在身体健康、智慧、灵性、品质的协调发展,展现出一种借以安慰的、持续和谐的环境和宽容精神。 现在的高中学生在应试的重压下对周围环境很不适应,常常感到焦虑不安、忧郁寡欢、充满挫折感。这就需要进行心理调试,而课外练笔不失为心理调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通过评语引导学生认识到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我们就要学会适应环境,让学生明白挫折与苦难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只要经过炼狱的磨练,就能飞升理想的天堂。进而使学生保持一种坦然、满意、享受人生的态度以及平静的心绪。 C坚持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要求一个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威胁和冲突的能力,善于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的得失,使自己的思想、信息、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符合。平衡原则要求,人在遇到挫折、威胁、冲突的时候,也能够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维、目标和行为同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观念统一起来。 高中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心理容易急剧变化,情绪极不稳定。只要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他们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乃至于导致情绪的失控,作出不理智的选择,采取偏激的行动。在学习生活当中,他们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跟老师搞对立,与同学闹别扭,使得师生关系渐不和谐,同学关系逐渐恶化,给自己的人际交往蒙上一层阴影。最好的办法是先让他们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使他们失控的情绪平静下来,让学生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之后学生大都会在练笔中对导致自己错误的行为的原因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列举出自己的症状,给自己开出适合的改正错误的良方。这样他们就能对人际关系保持平衡、灵活和全面的看法。 D张扬独特个性 课外练笔追求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开放性、个性化的课外练笔让学生挥洒自如,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时刻体味与张扬个性、自由表达之乐。在练笔中,学生往往能说出平时羞于启齿的“私情私语”,妙手偶得的“狂放之言”,不甘平庸的“惊人之语”。也许学生对生活的解读难免片面或肤浅,但只要发诸真情,毕竟是独特的;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也难免幼稚或笨拙,但只要是出自年轻的手,毕竟是有生机的;也许他们的一些观点近乎偏激,但只要是年轻的心在思索,毕竟是真实的。有些文章根本就是“四不像”,没有完整的叙事,没有鲜明的中心,甚至让人觉得凌乱,但却别有一番风味,从“另类”的角度反映了学生的喜怒哀乐;还有的文章似在“撒野” 狂放不羁,实质是花样年华生命的激情舞蹈。其实如果学生都能在练笔这个世界里纵情撒野,那他们个性的旗帜就会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4、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下,很多学生由原来的怕写作文,怕交周记变得爱写作文,爱写周记,学生练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有时周记本发下去时,不少班级里常常出现争相传阅周记本的热闹场面。这确实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课题立项两年多来,我校在市教研室组织的历次统考中语文单科成绩也在市内名列前茅,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在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共有10人获奖,其中卢磊同学荣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在整个连云港市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学生还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投稿,共发表习作15篇。这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成功欲望。同时课题组成员互相协作,群策群力,对近150篇课外练笔的优秀习作,分门别类,编定了《东海高级中学课外练笔佳作集》。现已胶印并装订成册,每位学生人手一册,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实现写作资源共享。 5、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的水平。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举办了有关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普及讲座,开设课题研究与作文教学结合的实验课等等,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索。其中,课题研究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实验课的形式深受很多教师的欢迎,为教师提供了如何开展科研的示范。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型教师脱颖而出。课题组成员有6人参加连云港市教师专业技能比赛并获奖,其中刘志、石洪英老师荣获一等奖。朱恒林老师被评为市骨干教师,朱跃生老师被评为市十大青年园丁。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在进行课题实验的同时,不忘归纳实验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写成研究论文。其中9篇获奖,10篇发表,在市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取得这些成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里,教育体系和教育设施将越来越开放,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让他们在极其广阔的空间中为生活而写作,为生命而写作,写出他们的感悟,写出他们的体验,写出生活的丰富,写出生命的精彩。 2.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并努力诱导学生自主写作。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映在学生主动感受生活,放眼社会、感悟人生。在教育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把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力放在重要位置,真正落实素质全面发展,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实行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都离不开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外练笔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的两个重要支撑点是:一是强调写作内容的开放,二是强调评改反馈的开放。“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放眼大千世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袒露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同时,评改方式、反馈渠道的多元化,也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写作学新稿》(裴显生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版) 2、《艺术心理学》(高楠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关于自由写作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4、《中学生课外练笔概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5、《从“象牙宝塔”奔向十字街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6《为作文呼唤绿色》(赵谦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7、《缺乏自由—作文的贫困与痛苦》 《中国青年报》 8、《周记评语的写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9、《健康人格六大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10、《创新人格的养成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作者邮箱: dhliuzhi@hotmail.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