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重庆市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申群友 ( 2006年12月26日 / 重庆市渝北中学 ) 近年来,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也进入到各个高中学习,使高中教师越来越感到“高中新生一届不如一届”。随着全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部分教师对“双基”在语文素养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从而淡化、弱化了“双基”,从而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另外,实施新课程的初中学生进入没有实施课程改革的高中,高初中怎么适应衔接也成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都凸显了高初中教学衔接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分析 一、两个系统的封闭性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样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基本上分别属于两个封闭的系统。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也进入到各个高中学习,使大家深感“学生素质越来越差”。高初中教师各自为政、互不理解,甚至相互埋怨。 二、课准要求的阶段性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的国家意志,规定了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我认为这是造成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学上互不衔接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很多教育相对发达的国一般是直接把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共十二年的课程标准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来考虑,然后分阶段落实各年级的具体目标。整个中小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体现着系列化和一致性。由于教学目标的不一致,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等方面肯定会有所区别。 如初中的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三、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高中和初中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相对说来,初中语文教材的知识技能密度小、难点少、要求低、坡度缓,高中语文教材的知识技能密度大、难点多、要求高、坡度陡。高中新课程还设置了选修课,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是天津市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选修Ⅰ学分 选修Ⅱ学分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了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外语 10 数学 数学 1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6 科学 物理 6 化学 6 生物 6 技术 信息技术 4 通用技术 4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6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6 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有质有量,如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综合了“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由于对这些知识的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但这些少而精、容量大的题目,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拓宽加深,迁移性强、知识容量大,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因此高中语文的教学主要做好由过去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加深的衔接上。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重在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般将语法和修辞等知识列入附录。高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不衔接。特别是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能力不扎实。虽然教学要求是要教学,不考试。实际上,下边学校是不考试就不教学。 四、教法学法的差别性 比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采用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读感知——研读探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因很多学生不愿意或者是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这个环境很少见,初中语文课堂上那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很难见到。这可能与高中课程标准的规定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要求和高考的压力有关。 再比如有些高中老师形象地将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概括为“读读背背写写”,有部分学生主要采用机械记忆识记学习的内容等等。 五、教学评价的相异性 高初中语文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虽然也提出了“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及“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是由于我国高考的特点决定了最终大家都只看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学生及其家长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根本无法实现。 六、教师衔接的单向性 高初中教师之间不沟通。高中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上的联系、沟通、衔接一般都比较少;他们在教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高中教师有与初中教师衔接、与初中教学内容衔接的愿望,他不衔接不行——可能高中的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但是初中教师不一定有此愿望。 七、心理特征的阶段性 高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差别。 (一)认识能力方面: 1.感知能力 初中生的感知能力明显发展,表现在其精确性和概括性上发展明显。高中生的感知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感知更带有规律性、深刻性和逻辑性。 2.想像能力 初中生的想像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高中生的想像能力加速发展,尤其是空间想像越来越丰富、生动和复杂,创造性想像在其想像活动中越来越占优势。 3.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占优势。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不强。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表现在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越来越强上。 (二)情绪和情感方面: 1. 情绪和情感内容 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内容已日渐丰富,但较肤浅。高中生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形式都更加丰富多采,而且越来越复杂,并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 2.情绪的延续性 初中生的情绪的延续性不如高中生长,高中生的情绪逐渐与前途、理想交织在一起,显得比较稳定、持久,他们的情绪更多地以心境的状态表现出来。 3.情绪的表现 初中生情绪表现较强烈,容易外露。高中生的情绪表现并不都是外露的,他们的情绪开始带有纹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也就是说他们的外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总是一致的。 (三)意志行动方面: 初中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他们的动机多变性比较突出,常常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高中生也喜欢模仿,但是由于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周密性等品质比初中生强,所以模仿的对象一般比较稳定,模仿的盲目性越来越弱。 (四)自我意识方面 1.成人感 初中生的成人感开始形成,显示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高中生的成人感则表现为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成长,他们特别关注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2.自我评价能力 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不强,一般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带有很强的片面性、主观性和被动性。高中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始成熟。大部分高中生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变得比较全面、客观和主动。 3.人生观 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高中生时期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但是高中生的人生观的发展还不稳定。 八、学习环境的适应性 来到高级中学的高一新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学习的情况就不可能是一样的,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他们一般都面临着一个学习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新教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室、新的班集、新的学习氛围……总之,从有形的物质环境到无形的心理环境都是陌生的。这里显然存在着一个适应期的问题。 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开放两个教育系统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要使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这两个封闭的系统相互开放。系统的相互开放主要是指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两个系统要主动联系、互通有无,要开放优质的教学设施设备、共享教学信息资源。 二、掌握两个课程标准 高初中语文教师都要掌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熟悉7——9年级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比如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热爱祖国语文情感,理解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四大能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程除了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阶段目标上的主要区别举隅: 1.现代文阅读:(1)阅读方法,由初中“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到高中“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2)理解,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分析评价,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4)鉴赏,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文言文阅读: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3.作文:由初中“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到高中的“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另外,有很多知识在初中是“认识”、“了解”的,到了高中却变成了“掌握”。 三、了解两段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并尽量熟悉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也要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高一教师必须制定新课前的复习计划,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渗透。做到对高初中语文教材“心中有数”,特别是教材上已经安排,但未列入考试范围的部分也必须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学好,为主动衔接、渗透打下基础。 为解决初高中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的问题,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时,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比如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将基础夯扎实,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高初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排查知识“盲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四、衔接师生教法学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为了适应过去;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符合高中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浅,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担任高初中语文教师,双方要互阅教材,熟悉课文,争取在平时的讲课中,某些知识点的渗透、穿插、交叉、衔接。 初中教学:有意识地抛一两句与高中语文有关的话出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高中教学:有意识地点拨、复习初中学过的内容。 高中语文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激情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语感和辩正思维能力。 高初中语文教师都要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可持续发展学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如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五、协调两段教学评价 教育教学评价是一个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只有尽量使高中语文过程性教学评价和初中教学评价协调一点。如很多语文素养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高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都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都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都要坚持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都要坚持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六、双向互动教师衔接 开展衔接教研。适当组织一些高初中教师都参加的高中语文教研活动和初中语文教研活动。 如请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现身说法,做讲座、举行示范课;高一和初三教师互相听课、讲课者说课、全体评课、请高一教师给初三教师做讲座,初三教师给高一教师做讲座等,从教法、学法、知识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衔接。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高初中语文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衔接。如可通过连通校园局域网、举办网上论坛、发E—mail、上QQ群、编发短信等方式进行互动联系。 七、依据特征组织教学 高初中语文教学都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进行。比如,可根据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感知的规律性、深刻性和逻辑性,想像的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着重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 八、创造适宜学习环境 为使高一新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新学校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师要大力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可以通过平等亲切的面谈,也可以通过书面、短信、E—mail、QQ聊天等方式的交流,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动态,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适应期尽量缩短。 作者邮箱: rcjxxsqy@126.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