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 庄文中

  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近50年来按照辩证法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当前,要给中学的文学教育定位,促进文学教育,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一、英、美、德、原苏联等国的文学教育

  英、美、德、原苏联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法、日等国虽然不单列文学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但是也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英国,在1985年颁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国家标准·英语》中指出:“英语可视为一门学科,也可以看作英语和英国文学两门课程。”在英语学科中,有语言教育,包括听说、阅读、写作、拼写、书写等,有文学教育,指导学生阅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从作品主题、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并且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个人反应。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一般地说,英语课程包括语法、阅读、写作和作文;语言艺术课程包括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指导学生逐步熟悉古今文学代表作,能够欣赏语言艺术,评论文学作品,并且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德国,一个州的德语教学大纲规定:“德语的任务是对年轻人进行语言上的和文学上的教育,这是它的独特的使命。”还规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要学生了解文学体裁和结构,了解德国的经典文学作品。

  原苏联,从40年代到90年代初解体实行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从4年级到11年级分三段进行文学教育:祖国语言——祖国文学——俄罗斯文学和当代苏联文学。讲授文学理论、文学史知识,培养鉴赏、评论作家作品的能力。在中学进行文学教育,在世界上原苏联是最认真、最坚决的国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在中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为什么呢?

  美国学者认为: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识,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天地;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人类自身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德国学者认为:应当了解文学作为自我表现的产物,作为满足美感的手段,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的奇妙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古典和现代的文学作品,扩充自己的语言能力,“在社会基储美学表现形式和哲学理论设计方面开拓我们文化的语言空间”。

  原苏联学者认为:“文艺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的能力。”(凯洛夫语)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文艺作品是认识生活的源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世界观和性格的强大手段。”大纲设定文学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俄罗斯古典文学、苏联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知识;培养对语言艺术和文学形象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能力;发展学生运用语言和自觉阅读的技巧;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审美能力。〔1〕

  这些学者都认识到文学教育的价值,即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占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价值观念,学习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对自然、生活、艺术进行审美,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其他学科如史、地、政是替代不了的。随着世界教育潮流“学术性——人文性——学术·人文性”的发展,文学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人文价值和无穷魅力。

  二、我国文学教育的现状

  清末,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设“词章”科;《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改“词章”科为“中国文学”科,有读文、作文、习字和古代文章以及中国文学作品。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中国文学”科为“国文”科,有作文、讲读、习字,文学源流,中国文学史等。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改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中学仍为“国文”科,教学文言文,主要是古代文章和古代文学作品。自此直到1954年左右,我国中学语文学科有一部分为文学作品的教学,但没有严格意义的文学教育的科学概念,更没有现代课程意义的文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956年~1958年,全国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制订了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大纲,编著了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可是,只试验了三个学期,就夭折了,可谓昙花一现。由此却引出了一个“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教条,文学教育被视为禁区。

  80年代初,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和实验文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实验语文课本,其中高二年级课本编为《文学读本》。1986年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教育开始有章可循。同时修订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把文学教学单元独立出来,例如分设记叙文单元和散文单元,提倡“把文学课教成文学鉴赏课”。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能力项目中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能力项目中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技巧”。文学知识教学,初中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高中有“文学鉴赏常识”“文学发展常识”“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常识”。同时,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加强了文学作品的教学,高中课本中对记叙文教学和散文教学、小说教学进行了区别。1997年至1999年供山西、江西和天津实验用的高中语文课本,高二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文学教育。至此,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课题摆在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当前,中学文学教育并不理想,不过,十几年来不少教师进行文学教育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为21世纪的中学文学教育改革打下了基础。

  三、文学教育的课程价值

  文学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有什么课程价值?

  中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

  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学生只有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滋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

  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容文学教育。世界各国母语教育都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是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我国百年语文课本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然而教育目的不明。排除政治或者教育行政的干扰,语文学科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就必然包容文学教育。不认识这条世界范围内的母语教育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文学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在于,文学教育对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起重要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学科的固有的一部分,排除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健全的语文教育。

  对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有不同的认识。

  叶圣陶早在1942年就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国文教学就将完全改观。”〔2〕1948年草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特意列出:“高中的阅读包括文艺欣赏。”后来,1963年和1978年的重要论文谈语文教学改革,就不再专门谈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了。

  吕叔湘先生的看法集中在一句话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应该包括两个‘文’,一个‘文学’,一个‘文言文’。”他说:“文学和语言比较,语言是主要的,文学是次要的。读文艺作品,首先是把它作为范文来学习。”〔3〕

  张志公先生在1984年提出在中学语文中要进行文学教育。他洞察到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他认为“应当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提出在开设语文课的同时,“从初中起,增设文学课”。其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4〕

  70~80年代,叶圣陶、吕叔湘两位先生不主张在语文课中进行文学教育;读一些文学作品,叶老重在学习读、写文章,吕老重在学习语言。张志公先生主张从初一起开设文学课,完成文学教育的任务,而“不是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这就划清中学语文教育和中学文学教育的界限。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展开大讨论,人们在忧思中认识到文学教育的价值,许多人主张中学必须进行文学教育,用“文学是人学”的理念来改造当前中学的文学教育。

  四、文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从中小学生生存和发展来看,从世界母语教育来看,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母语)教育都是综合型的。这是因为中小学生要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要读、写文章,要接触、鉴赏文学作品,社会也因此要求中小学生逐渐具有语言交际能力,文章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并且从语文学习中学习民族文化、民族品质,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这是客观现实和学生主观需要所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问题在于是否认识并实行,如何在不同学段配置课程和重点,怎样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当前,有人主张把培养语感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人主张把培养读写能力作为基本任务,有人主张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从一个视角看,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免失之偏颇,都会把语文教学引向歧途。

  中学语文学科有自己的学科教学目的,包括智育的、美育的、德育的目的。

  智育目的。教授语文应用知识体系。积累语言材料和文学素质。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现代文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自学语文的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创造力。

  美育目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的。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中学语文教育目的服务的。

  中学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我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性;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喜爱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崇高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

  “学习我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学生要读相当数量的文学原著,这是第一位的,要重在积累和感受。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对文学形象和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评价能力。

  “发展形象思维”:探索和幻想,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

  “培养审美情感”:探索美,享受美,创造美,热爱美;用美来净化心灵、抵制丑恶。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文学作品学习中,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真善美的情感,种下民族之根。

  相应安排文学教育的内容(择要):

  1.文学作品:先秦散文,史传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唐宋传奇,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元杂剧(以上都是选篇或选段);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当代文学为主);荷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代表作,现代主义代表作。(例如,《奥德修记》《唐·吉诃德》《巨人传》《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母亲》《变形记》(卡夫卡),《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

  2.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

  3.文学史:同主要作家作品相应的中外文学史常识。

  4.文学鉴赏:

  (1)文学和社会生活,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文学和形象思维,原型和典型。

  (2)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3)主题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艺术构思,文学语言。

  根据以上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定位,可以看出培养读写文章能力的任务不再是文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尽管文学教育对提高读写文章能力会起很大的作用;文学教育既不是文章教育,也不是语言教学,同大学的文学作品选读课也不同。中学文学教育重在阅读文学作品,重在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重在文学素质的积累,重在陶冶情操、健全人性。因此,文学教学法也得遵循感受形象——理解形象——想像形象——情感共鸣——评价形象或陶冶情操的路子走,重在形象思维、情感审美、创新意识。

————————————

  注:

  〔1〕参阅叶立群总主编,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下篇比较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认识国文教学》,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我赞成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载《吕叔湘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载《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