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面面观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文言教学面面观

——从课程、教材、教法看文言教学 

文言教学在中学的中国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文言教学的目的的是什么?按现今的教学实况,这目的达到了没有?现代社会对中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文言能力是怎样的?文言能力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语文教学有无可能扭转这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实在是有很多问题值得研讨。本文着重讨论三个问题;文言教学的历史回顾,文言教学的现状,对文言教学的几点质疑和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文言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文言的地位 

文言的规范见于先秦西汉的文献典籍。唐宋以来的古文家也是照此规格写的,这是历来大家公认的正统文言。文言作为古代、近代通用的书面语,有长达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从隋唐的一些笔记小说、和尚语录、宋代的平话小说、元明以来的曲、清代的章回小说看,文言和口头语言已经严重脱节,但文言仍然保持着正式的通用书面语的地位,这情况从隋唐算起,至少也有了一千四百年。 

文言的正式地位延续到民国,延续到了20世纪的五四运动1919年),才受到白话文(语体文)的真正挑战、就是在那时,文言作为政府公文形式,仍然享有很高的地位。30年代以后情况才逐渐变化。 

文言的长期流传,保存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可引为世界文化的骄傲。但是,文言早已不能记录人们的口头语言,活的语言,这又带来许多问题。 

文言的形成和流传,靠了汉字。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每一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从三千多年前就有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其间形体有多种演变,由商周古文字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由隶书到楷书,以及两个分支,即草书和行书;但是,文字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是以形声字为主的意音体系的文字,不是拼音文字。试想,如果汉字和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一样,中途演变为拼音文字,那么文言早已脱离了口语,用拼音文字不易记载,流传那么长远就大成其问题了。汉字适应于汉语,既记录保留了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又可记录现今的口语,成为白话文,所以可以说是一种神奇的文字。 

几千年形成的汉字、文言,都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识字教学至今都是热门话题,本文暂不涉及;下面主要谈谈文言的问题。 

(二)文言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从古代社会延至近代社会,都是通用书面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典籍都由文言记载,官府公文用文言,考试科举用文言,因而文言成为必须掌握的工具。它在社会上如此流通的地位,决定了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古代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文章、写文章这样几部分。读的是文言文,写的也是文言文。“四书”、“五经”常常是必读教材,比如元代《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程端礼)所载: 

八岁入学前:读《性理字训》。又以朱毫《童子须知》贴壁,于饭后使之记说一段。 

八岁入学后:读《小学书》正文。 

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正文、《孝经刊误》。次读《易》、《书》、《诗》《仪礼》并《礼记》,次读《周礼》,次读  《春秋》并三传正文。 

随着年龄增长,所读诗文增多,包括宋代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等等。这样一路读下来,一般也要到20岁上下,才能达到用文言读书作文的水平。程氏所记是一个典型的说明。不必列举其他例子,可以知道代代相袭,学生都是读文言的。 

读了文言,然后写文言。正如宋代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那时要当知识分子,要进入仕宦一族,不会读写文言是不可想象的。 

文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如此垄断的地位达两三千年之久,可说是源远流长,怎么能对今日之语文教学不产生强烈的影响呢? 

(三)文言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这“现代”的划分,暂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也有人主张推前至民国建立,或者鸦片战争的爆发。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人们的旧思想,对教学的旧传统有很大冲击。 

五四以前,以进入20世纪的课本来说,也全是文言文。1908年吴增祺根据《学务纲要》编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五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选文多达700余篇,全都是文言文。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增加了1915年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选文321篇,也全是文言文。 

五四以后,情况就有了变化。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进行语文教学革新的先行者叶圣陶把白话文带进了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1922年,叶圣陶参加了新学制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相当于现今教学大纲的制定。这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第一个教学大纲,确定语体文为教材和写作的文体,是由这里开始的。课程标准确定中小学学制各为六年,小学语文课叫“国语”,中学语文课叫“国文”,在初中阶段,白话文和文言文掺合着选材。这个办法一下子沿用了70年,直到今天,中学里还是白话文和文言文掺合着教。 

1922年,叶圣陶、顾颉刚根据新学制语文课程标准编写了《初中国语教科书》六册,商务印书馆出版。总课数260篇,其中白话文95篇,占36.5%,文言文165篇,占63.5%。 

白话文进入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这对几千年以文言文统治着的语文教学,应该说具有天惊石破的作用。 

自此以后,对于文言能力的要求是慢慢放宽了标准,不再那么严格。开始,初中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不要求用文言写作;高中则还要求用文言写作。逐渐,初、高中都只在文言阅读上提出要求,不要求用文言写作了。 

二、文言教学的现状 

(一)文言教学的目的 

文言和口语脱节已有上千年,所以目前的语文能力训练,不存在文言的说、听的问题,只有读和写的问题。上文已经谈到,语文教学对学生文言能力的要求在不断降低。以读和写来说,对写作文言的能力已放弃培养,只留下了阅读文言文的要求。 

标准的降低,要求的放松,反映了社会上对文言需求的减少。这是文言教学目的适应社会实际情况的调整。 

以几次有代表性的课程纲要为例,只列出其中涉及文言的部分条目: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初中: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 

  高中: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  继续练习用文言写作。 

1932年《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初中:养成能看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 

  高中: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培养学生了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1980年的修订稿中,都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对高中生“读的能力”的要求中,进一步列明: 

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例如能够初步读懂解放后出版的《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的选注本。 

最新公布的教学大纲对文言教学的目的,没有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 

无论是中国大陆的语文教材,还是港台地区的语文教材,文言文都占有相当的比例。以教学目的来看,要求是越来越低,但在教材选文中文言篇数并没有相应减少。 

仅以中国大陆文言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来看,1963年编的教材,文言文有150篇,占全套教材选文40%以上。1978年至1982年试用的一套全国统编教材,文言文约占30%,白话文约占70%。共计有文言文90篇,分配在各年级的比例是:初一20%,初二25%,初三30%,高中35%~40%。分量按年级递增。 

以现行的香港中国语文教材来看,中一 30%,中二 35%,中三50%,中四中五50%~80%。到了高中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三)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教学同样承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作用。首先是解决文言的障碍,教师要讲解古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问题,做古今的对比,使学生读懂文意。理解文章意思,进而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篇章结构,语言修辞;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社会意义。还要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口译或笔译,做其他练习。这是较传统的做法。古代强调的篇篇诵读、背诵,目前已做不到,只是作为对部分篇目的要求。 

也有进行文言文系列训练的探讨。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供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用的《文言读本》,是按照文言阅读训练来编排单元的,训练的要求包括: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理层次,探主旨,评得失。以此为训练的基本序列,同时与诵读、点读、翻译、浏览的训练结合。这个训练计划较全面,比串讲、翻译的做法有很大的改观。 

教学法的探讨,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教一篇课文的方法,不同教师可见仁见智。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的文言素质。如果教师通文言,教起来自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教师本身文言水平有限,教起来会捉襟见肘,严重的会误导学生。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对于教学文言文还是持欢迎态度的。觉得文言文有讲头;白话文学生一看也明白,不好讲。文言文中有文言字词句的问题,让学生预习、查字典,加上教师讲解的,一下子就过了大半堂课的时间。同样一篇课文,文言文所占课堂时间,常常要比白话文的时间多。 

三、质疑和设想 

回顾了历史,了解了现状,感到文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探讨。先作以下质疑。  

(一)文言教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 

文言教学的目的是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或说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且不讨论什么叫“初步”、“浅易”,这概念很模糊,大纲要求的这个阅读能力是不甚高的。 

就是这样一个不高的标准,通过现时的教学,我看学生也是达不到的。原因何在? 

第一,教材篇目虽占总篇目的比例不小,但加起来也凑不够一本薄册子,分量仍然不够,且不成系统。古代的学生成年读文言,也要到十七八岁才能解决阅读的问题,而现在的学生只在语文课中和白话夹杂着读一点儿,如何能达到文言教学的目的呢?要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现时的文言分量远远不够。 

第二,文言训练不成系统。文言已构成半门外语课,但训练却是零敲碎打的。教师从选文出发,遇到什么讲什么,就事论事。比如,课文中有一文言句式:“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以春及”在动词“告”后面,现代汉语要说成“农人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介词结构“把……”放在动词“告诉”前面。可能在另一篇课文里遇到文言虚词“焉”的一种用法,那就把“焉”的这种用   法讲清楚。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整体面貌学生是见不到的。这只是举例来说,更何况文言训练的内容还多得很。 

第三,相当数量的教师文言素质不够。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已不是读私塾出身的了。就是50岁上下的老师,小学都在读国语课本了。中小学时期读的是文白掺半的课本,到了大学课程很多,涉及文言不足三分之一,看的古书有限。大学中文系毕业能读浅易的文言文就算不错了。他们到中学教文言文时,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胜任。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端给学生一杯水,环顾四周,一个中学里能有一桶“文言水”的教师有多少? 

综合以上三方面原因,学生实难达到教学大纲的标准。 

(二)文言教学目的基本上达不到,但在课时上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现代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否形成新矛盾? 

文言篇目和课时,就所要达到文言教学的目的来看是不算多的;但就所占整个语文课的篇目和课时来说,又是相当多的。以前面的统计看,篇目平均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课时则可能要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中国语文的教学的目的,总的说是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语文的能力。目前,学生的语文水平距离社会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把时间精力集中于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的培养,收效是不是更大一些? 

(三)社会对学生文言能力的要求有多少? 

学校培养学生,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现代社会已经在知识爆炸,电脑进入了各个部门。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文言作为古代通用的书面语,在现代也不通用了。中国内地的公文全都用白话文,香港政府早在尤德任总督时就要求用白话写公文了,大概除了台湾的公文还时不时用文言以外,文言已经不流通了。 

社会的实际情况必然影响语文教学,尽管语文教学仍是文白夹杂着教。历史的趋势是会用文言读写的人越来越少,文言修养一代不如一代,这恐怕是人力所不能挽救的了。文言教学值不值得再维持那占了三分之一的课时,是一个早晚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提出以上三点质疑,有没有解决的办法,需要大家讨论提供。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作为前辈多次提出过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例如文言和白话分开教,另编《文言读本》等。张志公先生也曾多次提出文言教学的问题。专家们的看法似乎还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下面我提几点简单的设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设想一: 

由于目前的文言教学达不到目的,很多学生学了文言,初中毕业后很少或根本不再接触文言,所以在初中(中—~中三),取消文言教学,把课时全部用于白话教学。 

(二)设想二: 

1.在高中增设中国文言课程,一般同学可以作为选修课。如果 准备考大学文科或中医科等专业,中国文言为必修课程。系统学习文言,课时也多。中国语文则为语体文教学。 

2.在高中维持现状,保留文言文占1/3比例,如同现在一样,文白混杂着教。这是为了满足社会上、教育界人士舍不得文言的需要。学一点有一点文言知识也好。 

(三)设想三: 

初中、高中都不再教文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典籍怎么继承?为此开办专门的文言中等专业学校,大学专科学校,以至国学学院,解决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材问题。也可仿照开办外国语学校的先例,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学文言,待到十年之后,读文言,写文言都可达到纯熟地步,这样又解决了人材的后顾之忧。总之,该学的学好,不该学的不学。   

From:《语文教学面面观》,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5年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