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语言“雅”起来(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路来森、徐金明

读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负暄琐话》,感触最深的就是文章的语言:简洁、典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真是字字珠玑,读之,如橄榄噙口,余味无穷。因为此,就想到了学生的作文,想到学生作文的语言。就面上看,多数学生文章的语言:清白如水,平淡乏味,缺乏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味,经不起咀嚼、推敲。由此,也就带来了文章的表现力不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虽不能达到张中行先生那样的高度,但却可以学习、借鉴,并努力践行之,在语言的“雅”字上下点功夫,力争写出“典雅”的语言。因为典雅的语言,隽永含蓄,意蕴丰富,而又优美。着一字一词,就会使全文生辉。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典雅的语言呢?重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化用:古为今用。

古典文化,是民族语言的源头,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些语言经过历代文人的反复使用,字词本身就沉淀、凝聚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化用古典语言,可以丰富词句的内涵,使语言变得“典雅”。但化用古典语言也可分为两个层面:

1、化用古典词、句,多用书面语。

这是一种最简单、普遍的化用方式,通过化用,借古义表现今义。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也许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长年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是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宋诗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里,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王清铭《剪得秋光入卷来》

细细品读这段文字,我们确能感到其语言的典雅,在“雅”字上表现得很成功。这种成功则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①运用了“踯躅、栖息、枝桠、铩羽”等书面语,书倦气浓了。试想,如果我们将其依次改为:“游走、停留、树枝、失败”等,套回原文中去读,效果就大不相同了。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晴空一鹤排云去”“要引的诗情”,直接套用或化用了古典诗句,语句自然就诗意盎然了。③文中的“落叶、雁、鹤、黄昏的月光”等,放在一般的语境下,可能只是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来写。但在这段文字中,由于它们源出于前面的诗句,所以它们就是一些诗歌意象,沉淀着古典诗歌中固有的意蕴,其表现力也就增强了。

⒉化用古意,糅入古人古事。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化用,化用时,不是局限于一词一句,而是化用整篇文义或概括整个故事、事件,将其糅入文段中去,从而丰富文段的内涵,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这,类似于古典诗歌中的“用典”表现手法。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沧浪亭在苏州城南部,南北中轴路东侧,离南门不远。由我的住处东行不远到中轴路(旧名三元坊)南行,过路西的文庙,往东一拐,南面就是沧浪亭,计程只是盘门的一半。近,主要原因还是有的可看,有的可想,所以我喜欢去,也常去。可看,总的说是意境好,水多,有小山,人工而有不少的自然成分;疏旷,景观不少而不显得拥挤;道路曲折,景观高下大小不同,变化多;游人较少,有闲散之趣。分着说呢,我更喜欢入门东行位于东北角的静吟亭和位于西南角的三层的看山楼,因为两处都可以远望,或看水,或看园外的景象。再说可想,远的当然是创建此园的北宋苏舜钦,静吟亭那里有后代人所书他作的《沧浪亭记》。但我更感兴趣的却是较近的古人,清朝乾嘉时期作《浮生六记》的沈复和其妻陈芸。他们的家在沧浪亭附近,书中曾记他们到沧浪亭游乐,陈芸女扮男装的事,可见园中一定多有他们的足迹。这本书写的人,内心和外貌,都可爱,写的坎坷生活直到死别,使许多读者洒了同情之泪,所以我每次进园,总想到他们,也不免兴起陈子昂“前不见古人”之叹。

—张中行《姑苏半月》

这段文字是写沧浪亭的,语言读来非常典雅,除了用词、择句(如,疏旷、景观、闲散,多用短句)的因素外,其成功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写到了沧浪亭的创建者苏舜钦,及其所作的《沧浪亭记》。这一点看似自然、平淡,实则化用了《沧浪亭记》一文的“意”,拓展了阅读空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联想、想象余地。因为读过《沧浪亭记》,有一定古典文化修养的人,读文至此,其思绪也一定会飞扬到《沧浪亭记》对沧浪亭的描写中去。②概括了《浮生六记》中沈复和其妻陈芸女扮男装,游乐沧浪亭的事。这一件事,放在封建社会,其行为可谓雅人深致。所以,文章引此事,也就增添了文章的雅趣。由此可知,语言的典雅,也是离不开所叙之事的。事雅,人雅,言则雅矣。

化用,古为今用,中学生能不能做到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材,除必修教材中选了相当数量的古典作品外,还有大量的选修内容,如:《史记选读》、《论语》、《唐诗宋词》、《古代散文选读》等。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并不仅仅是落脚在识记几个句子上,更重要的是提高中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素养之下,只要肯做有心人,就一定能做到古为今用。

二、多用短句,追求句式结构的对称美。

我们知道,在古代汉语中,词大多是单音节的字,其表意性特别强,古人力求以最简约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典范的古文,大多以短句为主,且多有对称性的句子。如下面一段文字: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苔藓盈阶,落花满地,门无剥啄,花影参差,琴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该段文字,有记叙,有描写;有写景,有叙事。内容丰富,却全以短句言出,可谓简约之至。

今天,我们写文章提倡用短句,提倡用对称性的句子,也是在追求一种言约而意丰的效果。言约而意丰,文章的语言就典雅了。不仅如此,短句因为句式简短,结构紧凑,读起来就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再与对称性句式相配合,就会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这种既有形式美,又有韵律美的语言,能不典雅吗?看下面一段文字:

小城春色,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多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孩子时读的诗词,在高楼日益增多,小巷、水巷渐减渐少的今天,我想这些句子越来越值得歌颂与留恋了,也许过了多少世纪,小巷灭迹,然而人们还是在低诵它,向往它。

—陈从周《小巷人家》

这一段文字,就是以短句为主,间以对称性的语句(包括引用的诗句)。特别是开头的三个“四字”短句,构成排比,仅仅十二个字,就概括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整段文字阅读起来,回环往复,顿挫有致,洋溢着一种典雅的意趣。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说过,“典雅”的语言应当是:隽永含蓄,意蕴丰富,而又优美。做到这一点,仅仅落实上文阐述的两个方面还是不够的,例如,我们还可以通过选用恰当的修辞、使语言“精警”等方法去实现。但这一切,都只是一些可借鉴的操作技巧。那么,能使文章语言“典雅”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特别是多读古典诗文,套用苏轼的一句诗,就是:腹有诗书言自雅。

作者邮箱: lulaisen123@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