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到位”——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家论文学教育述评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首都师大中文系 饶杰腾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言语学科中的文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者认为:“‘语文’与‘文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①有的论者却说:“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驱者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文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文学与实用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文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②“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一 语文独立设科,在1904年。当时,称“中国文学”与“外国语”相对。辛亥革命后,改称“国文”,仍与“外国语”相对。实际上,“文”包括文章、文学,不着重更不专指文学,而是以文言文为唯一的教学内容的。 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的语文学科滥觞于“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包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抨击贵州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提倡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此时,涌现出许多新文学作品。语体文,包括不少新文学作品编入语文教科书。教科书中的选文有“应用文”(“普通文”)和“美术文”(“文学文”)之分。“美术文”大约指诗歌、小说、剧本三类。至于散文,一般指议论文、写情文、叙事文、学术文、应用文等。1923年,新学制的《国语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选文注重传记、小说、诗歌”,并认为这样“不但可以涵养文学兴趣,文章法式也自然包括在内”。 自此,语文学科中就开始了应用文与美术文的争论,并延续至今。自然,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也就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现将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家的各派观点及各自所持的理由梳理如下,或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1.主“实用”说 “五四”前,蒋维乔在《论小学校以上教授国文》中指出,普通教育“学文之道,其始则求明晰以适日常之应用,小学校学生所有事也。进而则尚势力(指文气),中学校学生所有事也。又进而取优丽,则文学者之事,而非人人所必需也”。(1909)潘树声更明确强调“所期望于生徒”,“惟求能叙事述意而已”。(1912)以上仅就写作而言。到了1918年,刘半农为了改变“往往读书数年,能做‘今夫’‘且夫’,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的滥调文章,而不能写通畅之家信,看变通报纸杂志文章”的怪现状,全面主张“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人人能看通人应看之书,及其职业上所必看之书;人人能作通人应作之文,及其职业上所属 作之文”。 除从教学目的角度主张“实用”外,吕思勉更从教学对象的“知识程度及年龄”特点,阐明“旧文学”不能“用之学校之教授国文”的理由:③ 文学者,美术之一,以文字表现之。然非凡文字表现者,皆可以成为文学也。文学与国文,虽有关系,决不能并为一谈,普通文言,乃较高等之国语。普通之文字,人人所能通也。美术之文学,非人人所能通也。即谓可略通知其意,亦断不得施诸中等以下之学生。即今之大学学生于旧文学,亦只可指示其极浅近者,俾略知门径耳;高深处决说不上。何也?知识之程度及年龄,固如是也。吾为此说,今人决不肯信。文学之美,除有天才者外,普通人在二十以下之年龄,是否能领悟?吾亦姑勿置辩。然文字必有其内容,不通知其内容者,于其美的方面亦必不能真解,此则无可异辞者也。极美之文字必有极深之内容,其感觉之锐敏,观察之周到,情感之浓厚,所包孕之事实之丰富,恐怕非二十以下,读书未多,阅世未深之学生,所能知也。——感觉,观察,情感,以主观言;然客观方面,必有促其感觉,供其观察,动其情感之事物,此等事实,文学家所注意者,往往非常人所知。且不能但于书本上求之,必阅世稍深之人,乃觉其亲切而有味。故高等学问之领悟,自非天才,必待相当之年龄。 2.重“实用”说 1920年,陈启天论及中学国文教学,认为“中学国文教授的主目的”除要能说普通言语、做现代应用文外,要能看现代应用文和略解粗浅美术文。看点美术文(指诗歌),旨在涵养性情,启发文学上的兴趣。其理由是:“中学是普通教育,不是文学专科,所以只能略解粗浅的就足了。”④ 3.“实用”、“文学”兼重说 1919年,孙本文根据中学教育的宗旨,认为:“中学教育,一则竟普通教育之功,养成社会上应用之知能;一则植人材教育之基,指导进究专科学问之途径。由前言之,中学国文宜注重社会上普通之文,涵养通解应用文字,及发表思想之能力;由后言之,中学国文宜兼重文学之文,培成研索文学之始基。”⑤ 4.重“文学”说 1922年,孙良工力主文学在中等教育(注意:不限于语文学科)应该占有一个极重要的位置。为鉴赏文学,为稳固白话文的基础,为调剂生活,必须注重文学。对此,他加以阐发:⑥ 赏鉴则不必一定是专门的学问家,也不必有特别的才能,都应该有这种赏鉴文艺的兴趣了。因为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我们自孩童时候即知道从父亲母亲或是兄姊或是旁人处学得一个歌,或者听得一个故事,便孜孜自喜唱个不休,或且津津地对同辈述说着。这种兴趣实在不是从人家学习得来的呀!在中学时代的学生,对于文艺,虽说不到专门的研究,说不到天才的创作——有这两种兴趣的原也不妨——但赏鉴的兴趣培养实在有十二分的必要呢。 须知真正的文艺离不了白话,文艺再生的时候是白话文的基础稳固的时候,因为直接地注重文艺,就是间接地提倡白话文。我们为稳固白话文的基础,也不能不把文艺的位置看得极为重要了。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文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中,较之于音乐。美术等科,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文艺得到陶养性灵,扩展想像,了解人情物态等益处,可以收到德育、姜育、智育三方面的效果”。⑦ 在语文学科中,文学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部分决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全面地融入其他部分,综合地、深刻地作用于其他部分,整体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品位。 单就语文运用技能的养成看,“注重了文艺,并非就是放弃了应用”,因为“文艺作品中包含记叙,抒情,描写各体,说明和议论有时也能容纳在其中。假如国文教本将大部分篇幅给予文艺作品,小部分给予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内容也可以偏文学),则对于文章各体实际上已经兼备,并无偏枯之弊”。⑧ 语文学科文学教育观念不同,影响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必然影响教材中文学文的分配与编排。 “五四”时期,胡适主张“中学国语文的教材应该带文学的性质”,何仲英也认为选取教材“总要以文学的意味为前提”,并确定教材的范围包括散文、韵文、戏剧和小说。与此相反,陈启天则主张“注重应用文”,只“略为补助以美术文”,文学作品只占教材选文的5%。⑨ 1927年,张文昌本着国文“须注重文学而艺术化,注重思想而学术性,注重实用而社会化”的原则,认为三者“各有价值”,应“各守疆土”,主张“初中应多注重欣赏,高中多注重学术,文牍(指实用文)皆宜注重”,并定标准如下:⑩ 初中文艺文50%,思想文30%,实用文20% 高中文艺文30%,思想文50%,实用文20% 1931年,宋文翰首先确立教材中语体和文言的分量,进而就文体教学的先后把初高中通盘计划为:⑾ 初一以记叙文为主而以描写文为副; 初二以描写文为主而以说明文为副; 初三以说明文为主而以论辩文为副; 高一注重文字的技能,用以完成前三年之所学,作一个总结束; 高二注重文学的流变,以诏示各种文学作品的产生、构成、流变及其价值3并藉此引起学生研究、欣赏及增进写读的能力; 高三注重中国学术思想的流变,用以诏示各种学术思想的产生、影响、流变及其价值,并藉此引起学生研究、批评及增进写读能力。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分量和编序的变化轨迹。分量逐渐递增,编序由初中转向高中,分布由分散趋向集中。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用修订本)》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基本思路也是一样的。 三 我们为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定了位,但能否到位,除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分量、编序恰当外,还应该采用文学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教育功能,促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综合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家的实践经验和理沦阐释,集中在发展学生对文学的欣赏与感受上。 教文学的方法,最宜注重文学的精神,而不必拘拘于文学的的形式与结构。因为偏重于字句的分析与形式的研究,不易引起学生对于文学乐于阅读富于欣赏的欲望。⑿ 文学的欣赏,要使学生自己领受,不能由旁人注入;要使学生自己体味,旁人不能代为说明。⒀对此,罗常培深有感触地写道: 要讲一篇文章,先得介绍作者的略传,说明他的时代背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这篇文章的价值等等。然后解释字句,尽分段落,指示篇章结构的法则,研讨文法修辞的奥妙;末了儿综览全篇的大意,看它的风格跟前一时代有什么异同?对于后一时代有什么影响?费的时间虽然较多,对于文章的剖析却无微不至。……这种不拘泥篇章字句的教法,固然可以让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却也犯了“陈义过高”,“揠苗助长”的毛病。并且完全采取灌输式,使学生没有自动的机会,材料纵然加多,仍然和老先生一样不合教育原理……选材既深,教法又难,究竟能否使学生受益,是很值得深切反省的。⒁ 文学的教学,应该注重提起学生的欣赏的情绪。因为欣赏是一种情感的事,所以教师也只有用情感的方法,来激动学生欣赏情绪。许多教国文教学的人,都主张让学生自学;教师不必多讲解。在文学欣赏一点上看,教师是必须用活跃而出神的方法,来为学生讲解的。因为学生所能涵泳体味的,当然没有教师深,教师必须把他自己所涵泳体味到的情感,传导给学生,这是一件很要紧的事。⒂另外,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教师要设法先造成学生感情上的背景,然后开始教学。⒃ 四 综合考察二十世纪前期语文教育家关于文学教育的论述,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文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其他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中学文学教学目的从属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的。它极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品位,有利于形成学生语文运用的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中学文学教学不同于社会文学教育,也与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教学有异。它侧重于初步的文学鉴赏。教学对象是中学的青少年,目标自然不在研究,更不在文学创作。 中学语文教学加强文学教育,一要使语文教科书具有“文学的兴味”,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汲取世界进步文化的角度,选人适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二要遵循文学教学的规律,讲究文学教学的方法。叶圣陶论及“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的提法时曾说:“明明有文学作品”,“宁有避而不谈文学之理”?那是“勿脱离本文”,“化为文学理论之概念而讲之耳”,“盖针对教学上之积弊而言”。⒄ 最后,让我们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作结:“我的文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就是要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感受文学原著。在我们学校里,我们认为文学教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条件,就是要热爱语言,感受语言的美。”⒅ 注: ①周云汉《让讨论健康地继续下去》,《语文学习》2000年第5期。 ②任富强《文学教育能包打天下吗?——对文学教育定位和作用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6期。 ③—⒃依次见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第407、155、82、214-215、742、743、157、414、495-496、530、427、713、927、81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版。 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⒅瓦·阿·苏霍姆林欺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第33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