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细化”走进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程璐

“诗词诵读”可以说是鄂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特色:在每册书中,它将14首古诗词依主题每两首一个单位,分配到六个主题单元中,形成一个教学版块,而且不设置练习题。这一处理,与人教版“五首一课、每册两课”且配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的形式相比,明显要求教师少讲解分析,多指导学生背诵积累(鄂教版每册中有古诗词14首,人教版每册中的古诗词只有10首)。因此,在考试中,对“诗词诵读”的检查成为“名句积累”题中的重头戏。

临近期末月考了,九年级上册课文已全部上完,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背诵14首古诗词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了让学生及时背诵,我没有少给时间也没少做工作:多少个早自习大讲背诵很重要的道理,细讲每首诗的背诵方法,指导学生要理解记忆,组织学生成立背诵小组并制定背诵过关表……但每每看到学生那怏头搭脑的姿态,看到过关表上那稀稀拉拉的“√”和考试中惨淡的得分,不免让人摇头叹息。

一定要想想办法,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再上演了!

“对,就来一次背诵比赛,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功夫不负有心人,主意终于有了。一经宣布,迎得了学生的一片欢呼。

为了搞好这次背诵活动,我精心地设计了操作过程,以便让活动有条不紊地在我的预设中进行。

我先带领学生,在书的尾页上将14首诗按照朝代的顺序组建“诗词经纬”,以便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为了便于检查与背诵,我还给14首古诗词编了14个序号。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能出色完成。

我告诉学生,一周内如果能全部背完,我将带领大家看一次电影(当时学了戏剧单元,正好要看《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全部罚抄。一听这个消息,群众激昂,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且互相催促,不到四天两个班的全员过关。

见时机成熟,我便花了一个晚自习,组织学生开展激动人心的背诵比赛。

我先宣布了比赛的规则:用饮料瓶为“花”,以老师用尺子敲击桌面声为“鼓”,让“花”尽可能地在不同组同学之间传递,不得抛“花”和不接“花”,鼓停后,由拿“花”的同学上台抽签演背,如果背得好,可迎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否则全部同学帮其背诵,该生罚抄该首诗5遍作为报答。

我还煞有介事地组织了一个入场热身活动,组织全班学生将14首诗大声连背了一遍,没有一个学生不乐意,个个扯着嗓门喊。我还说,上场比赛可不比平时到组长处过关,要求我们对14首诗相当熟悉,为了避免因紧张则产生的冷场,我们要对一些名句加深印象,我于是带领大家重点圈画了每首诗词中的重点诗句并及时抢记,学生们也没有了往日的懒散,人人紧张地画着背着。

在学生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才宣布比赛活动正式开始,花了不到25分钟的时间,击鼓传花式的背诵活动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活动中,我依学生的表现,不时穿插煽情的语言活跃气氛,引领全体学生强化背诵,完善比赛规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从自制检测卷与月考结果来看,这次活动是成功的。

为什么以前组织背诵,老是吃力不讨好,而这次背诵却能取得成功呢?经过反思,我认为还是一个“精细化”的问题。

以前的背诵活动,老师虽然花了不少心思,却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式的。它只注重了考试的要求,只注重了老师的愿望,只注重了表格的呈现,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忽视的消化落实,留下了许多可乘之机和背诵缺憾。而这次活动则不同了,看似简单,实则进行了多方面的精细思考与带动:

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看:教师帮助学生编织诗词精纬网,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以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可以与其它各册书大通关节,形成良好对接,这也符合成人的记忆习惯。

从查漏补缺的角度来看:活动过程无异于现场验收,优胜者可以得到一次展示的机会,呵护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落后者得到一次公开的提醒,象征性的罚抄也可以促其再次巩固。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对14首诗无一缺漏地进行了多次回顾,有利于全体学生加深印象。尤其是重点提示,能促使学生记住关键语句,轻松迎考。

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处于青春年少的学生,活泼好动,追求刺激,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击鼓传花的形式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

如果我们快马加鞭,再细致一点,或者组织学生上黑板默写,或者组织学生自制检测小试卷,或者组织学生分组再过关等,定会练就金刚之躯,百考不败。

一次小小的背诵活动的精细化操作便能给人带来如此多的意外惊喜,如果我们肯动脑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做到“精细化”,我想提高教学质量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看来“精细化”教学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地落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实处。

作者邮箱: chenglulaotu@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