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小石城山记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 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 讲读课 课 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 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著有《河东先生集》。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垠(yín) 睥睨(pì nì) 梁?(lì)疏数(shuò)偃(y?n)仰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实词:径:一直。逾:越过。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梁?:栋梁。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 虚词:“以”的用法 “投以小石” (4)提问: 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6、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傥(t?ng)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实词: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 辱:屈辱,贬谪。 (4)提问: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答案: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答案: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7、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8、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9、小结 10、作业:背诵全文 附: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这句不能确定,我认为括号外的这句比较合适)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