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完成好小学向中学的过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北京二中 王刃 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社会的需要而变化。当你告别过去的一切,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之中时,能否很快的适应新环境。能否融于新的集体之中,同新的成员一起进行新的学习或工作,是决定一个你的学习是否进步,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儿童刚入小学时,教师和家长都是非常关心的。他们认为孩子年幼,又是刚刚走进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教师和家长总是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是否负担过重,班级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否融洽,学校的生活是否愉快。可是,孩子从小学进入了初中,教师和家长却认为他们各方面基本成长起来了,在学习上和小学比差不太多,他们总会跟得上的,因此,对他们就不那么关心了。果真进了初中的孩子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刚入初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不安定,有的甚至出现不适应的行为表现。并且,新生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消极的适应问题,而是为了初中生的学习更加积极、生活得更健康,更加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能了解中小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了解入学时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是进行正确指导的基础。 一、 了解中小学生不同心理特征是完成好中小学过渡的必要条件 儿童期的小学生,生活是安定的,内心是平静的。可是,进了初中,这种安定的生活就开始动荡了,平静的心就开始不平静了,他们对自身,对周围的世界有不安的感觉。另外,在这个阶段里,他们对知识不象过去那样的信赖了,对自己的前途不那么清晰,在认识上出现许多混乱。一个十四岁少女的日记中这样写着:“太阳放射着光芒;天空碧蓝、碧蓝,舒服的微风徐徐地吹来!我多么希望得到自由、得到朋友;要么就孤零零的一个人好啦,这就是我的心愿、憧憬。我真想尽情得哭……。青春来到我身边,春情在涌动,在我的全身,在我的心灵中已经感到。我的思潮全混乱了,谈什么?写什么?做什么?不清楚。” 这女孩子写出了青年期初中生内心的秘密。它反映出初中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动摇不定。 另一方面,如果说幼儿期是适应个人的身体“世界”发育的时期,那么青年期就是发现、适应自己和社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人从一种习惯向另一种习惯,从一种价值向另一种价值转移的时期;是打破了幼儿时期对成人服从和依附的习惯,向新的、成人那样的,自己决定、自己作主的方向移动的时期。 从以上不难看出,初中生的生理、心理上的发育都是最迅速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阶段,一个人的人生观将从此开始逐步形成。初一是初中学习生活里的基础,而打好基础的关键又是小学向初一过渡的入学阶段。一个教师如果能掌握中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他在引导学生完成“过渡”时就会站得很高,看的比较长远。在工作中就会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调整学生不平衡的心理因素。如果能对学生充沛的精力正确的使用、引导,使其更好地适应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环境,那么,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 二、 抓住学生升入初中时的心理状况是完成好中小学过渡的关键 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过渡,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最初和最重要的一环。刚进初中时,学生最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学不同于小学,它是个“新的学校”。可以说,他们对中学这个“世界”在认识上,还有许多“未知数”。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生疏和陌生。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祷告总算过了考中学这一关,希望进入中学后能使自己轻松一下。另一方面又想好好学习能在新集体中名列前矛,不甘落后,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些担心。 他们虽然是刚入中学,但自己确一下感觉大了好多。他们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动,一切都要看看情况再说,不敢随便乱动。他们知道,有些问题在小学是准许的,在中学可能是禁止的,不注意这些,人们会笑你“孩子气”的。准许什么?禁止什么?由于学校的不同,差异是存在着的。这差异也要求初中生迅速的适应起来。 初中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师生关系有了显著的变化。小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很多。教师不仅管课内,也要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要管生活。因此,师生之间是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到了中学,每位任课教师要教几个班的课,指导很多学生,一般就不会那么深入细致了,任课教师多是抓学生的学习,多是管课内,多是在学习进行交往。 从初中各年级150人为对象进行调查,让他们举例说明:“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比较,哪个好?”结果,说小学教师好的,多是因为教师“亲切”,其次是教师“温和”、“照顾得好”、“要求严格”等。对中学教师所举的内容就不同了,多是以“学习指导”为中心。比如:“教师有专业知识”、“讲得容易懂”。也有人提到教师很“公平”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小学的师生关系多是偏重于教与学的方面。 第三个问题,是朋友关系的变化。刚入初中时,学生常有一种寂寞、孤独的感觉,很想与新同学熟悉交朋友。他们和旧的朋友关系开始逐渐淡薄了、疏远了,新的朋友关系开始形成了。学生的朋友关系多是在经常接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也就是说多是在经常接触的班级中形成起来的。当然,在朋友关系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很快地建立起新的朋友关系,有的还舍不得老朋友,老关系还是很牢固的。但是,小学是朋友,现既不同班又不同校的,往往是逐渐疏远,感情淡薄。因为他们之间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小。新集体中小学同校或同班的是很少的。这就使刚入中学的班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有一定的距离与隔阂,不免有些拘束。 第四个问题,是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变化。 (一)学生对家长的不同态度: 小学生还保持着儿童期儿童对父母的态度,依然是依附于父母,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 初中生由于眼界不断地扩大,他们这时已经开始向往家庭以外更大的世界,向往脱离家庭,成为自立的大人。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的依附,才能成为成人。往往以承担更大任务,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希望按照自己的判断去行动的倾向在增加。他们的心理话大多数不愿向父母说出,我们从对初一年级某班学生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这一点。“有话愿意和谁谈?” 谈话对象 人数 人 数 百 分 比 父 母 9人 14.3% 兄弟姐妹 7人 11.1% 朋 友 24人 38.1% 不 谈 23人 36.5% 从上表看出,升入初中后的孩子们的思想更具有封闭性,心里话不愿谈出的占了36.5%。 (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 家长对刚入初中的子女,往往容易忽略了他们心理上的不稳定,过高的估计孩子的自制能力,过早的放松对他们的具体指导和严格要求。我们不妨也看一下,对刚入学不久的初一学生的调查,“进入初中后家长对你的教育有何变化?” 人 数 百 分 比 一样不变 13人 26.5% 比小学严格 7人 14.2% 比小学放松 23人 46.9% 几乎不管 6人 12.3% 由表可见,升入初中后,家长对孩子比较放松或几乎不管的约占59.2%。 第五个问题,是学生所处“地位”的变化: 在小学六年级时,他们是学校的最高年级,学校对他们期望是很大的,让他们在各方面为小弟弟、小妹妹做出榜样。因此,他们在小学面前确有那么一点“大人气”。可是,进了中学,他们又是最低的年级了。多是服从于高年级的同学。虽然他们自我感觉大了许多,可是,在中学环境中使他们又变得有些“孩子气”了。他们觉得自己幼小无知,反而会更感到需要学习,更加无所顾虑地求教于别人。与此同时,高年级学生谈吐、风度、气质都引起他们的注意。暗自进行观察和模仿。 三、 教师在学生完成好小学向初中过渡时应起主导作用 前面我们对中、小学生理心理上的不同特征、入学时的心理状况、家长对孩子要求的变化进行了一些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入初中前后学生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尽快的适应新学习环境,健康的进入青年时代。 中学教师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好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是一个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1)认真阅读学生鉴定材料,在理性上对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中物色出哪些学生具有做干部的素质?学习上出类拔萃的是谁?又有谁具有文、体育才能?有可能掉队的是哪几位?等等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2)重点走访部分学生和家长。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同家长的交谈,对家庭环境的观察,能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受着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经过直接与间接的了解达到一个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目的。 (3)走访个别学生的小学老师,深入细致了解学生情况。学生的鉴定毕竟是小学老师的高度概括,对个别学生的情况很难详尽叙述,因此,走访部分小学教师是掌握个别学生全面情况的最佳途径。 (4)有针对性的分别组织部分同学一起面谈。了解学生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安排妥善?处于何种心理状态?有什么要求和困难?开学后能否担任一些适当的班级工作等方面进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和部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二)帮助学生排除入学时陌生、胆怯、不安的心理障碍 (1)开学典礼前班主任老师应带领学生们参加校园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等等设施,介绍学校的光荣传统、校风校史。其目的是消除学生对新学校的陌生感,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情感。 (2)在学校召开“迎新生大会”的同时,班主任老师应帮助学生组织好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自我介绍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如“我愿成为大家的朋友”,“愿同学们了解我”,“我的自画像”等等。这一切既能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又可看出同学的性格特征。对新集体的形成是很有易。 (3)班主任老师应抓住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观望态度。组织好第一个班级活动;开好第一个班会;上好第一堂课;做好第一次课间操等等。总之,是要开一个好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需要有严格的要求,细致的工作,认真的检查,及时的总结。由此,一个良好的班风自然形成。 (4)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和文体活动。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有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也从不同角度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三)帮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生活,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1)帮助学生把握住预习——听课——复习——写作业,每一个重要学习环节。特别要强调养成课前先预习,写作业前先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如何预习、复习,各科教师必须要给予具体的指导。 (2)培养学习习惯还应注意规范化,对作业的书写,答卷时的格式要求等都是很重要的。另外,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的一大困难就是不会记笔记。因为,小学很少有笔记。所以,教师对如何抄笔记?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如何记好预习或自学笔记等,都要进行细致耐心的辅导。 (3)组织好学习班会。如由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些预习、复习、记笔记的一般方法;初中学习的特点;记忆的规律等内容。也可请高年级学生谈谈他们是如何完成好小学向中学过渡的学习上曾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同学们还可提出自己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同高年级的同学们一起探讨和交流。此外,还可请校内特优生、校友中的优秀人物谈自己成功的经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精神。 (4)鼓励学生参加各学科的兴趣小组。这样,不但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5)开学初班主任老师应经常组织部分学生或学生干部的座谈会,了解各科学习的情况和困难。及时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以后这一工作逐步由本班的学习委员组织课代表来完成。 (四)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应得到家长的支持、协作、合作。只有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团协调一致时,才能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入学召开第一次家长会时,应向家长讲明,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这个时期内不但不能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除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外,班主任老师还应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这对学生的教育和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指导,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以上从小学向中学过渡时期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升入初中时的心理状况;以及教师在学生完成好小学向初中过渡时应起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只是本人的一点想法和平时工作体会的一点积累,也是对教育规律的一点探求和摸索。 (此文1988年获东城区教育学会一等优秀论文)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