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案7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西地平线上 〖作者/会员名〗buzhoushan 〖Email〗dabuzhoushan@163.com 《西地平线上》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西地平线上》 教学目标: 1、 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学习本文全方位、多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方法: 研习 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可能都看过落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他对落日的震撼性感受可能是我们都没有过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地平线是落日下沉的位置,西指明了地平线的方位。西地平线给我们交代了他看落日的地方——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作者在此看到落日引发震撼性的感受,并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三、整体感知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标志文脉的语句是: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由此给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层,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二层,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层,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五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四、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本文的写作,在谋篇布局上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行文思路清晰而填密。文章开头一段总领全文,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接着分三层•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少),分别描写了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强调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景象带给自己内心的震撼,而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是表现手法丰富而贴切。文中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分别描写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时,充分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 第一,注意了欣赏的多地点。文中写到的三次落日的景象是作者分别在定西高原上、罗布淖尔荒原上、阿勒泰草原上观看到的,而且在地点的安排方面,总体上越来越向西北的纵深方向(感性上的西地平线的边缘)发展,能给人以空旷荒凉的 西部地区的落日同样壮美甚至更加辉煌的心灵震撼。 第二,注意了观察的多方位。例如写第一次观看落口是前瞻,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一致;第二次观看落日则是回望,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相对。 第三,注意了描写的多手法。一是动态跟踪与静态特写相结合,比如写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侧重表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则侧重于静态的特写式描绘。二是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比如对定西高原和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采取正面描绘的手法,而对阿勒泰草原上看到的落日则采 取侧面烘托的手法 第四.注意了联想的多角度文中三次写落日景象,都运用了联想手法,而且手法多样:写定西高原L的落日,写到“左公柳”,用的是相关联想;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写到罗曼•罗兰由日出而构思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用的是相反联想;写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写到匈奴民族的迁徙和成吉思汗的誓师,用的是相关联想。 总之,文章正是借助这样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的叙述,使得“世问有大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这样的体会和认识才有了具体印证;也使得“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这句话赋予了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五、小结与作业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