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主性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数学效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徐慧琳 (清华附中)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即低耗、高效与长效。课堂教学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是

  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所以老师们提出一个口号——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但是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以前对这个口号的理解是:要相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有高投入就会有高产出。这样,课堂的密度大了,老

  师的讲课与组织教学也很精彩,一堂课就像一篇构思精巧的文章,起承转合无不体现了作者独运的匠心,教师在这里是导演,是主角,而学生只是表现得很精彩的配角,教师的努力内化为学生的能力的比率却不

  令人满意,高投入并非意味着高产出。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和学是一对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习,只有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发展了个性、培养了

  情感,教学活动才能算是成功。课堂教学的效益体现,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在于他们积极思维的程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包含了“价值”和“情绪”的色彩,而不单单是认知成分的参与。这种学习以个体积极的参与或投人为特征,是一种自发的或自觉的

  学习。人天生地具有好奇心或求知欲,有先天的学习潜能,个人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参与或投入学习,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投入学习,我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设置问题情境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地展开思维呢?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要让问题的设置给学生以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悬念进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基于此种认识,我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设置问题情境的途径。

  说明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原因有:1.相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来说,说明文不够生动、吸引人。2.几乎每篇课文都是从课文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教师课堂上虽也有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但由于教学的方式过于平淡,无法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基于这种情况,根据自主性活动的原则,我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一个好树种——泡桐》这篇课文时,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分全班为三个组,一组的同学向林业部门推荐泡桐,一组的同学向农业部门推荐泡桐,一组向商业部门推荐泡桐,推荐时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写出推荐词,并进行充分的说明。在学生课堂发言后,请全体学生对推荐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点为:说明内容是否充分;说明顺序是否合理;说明方法是否得当;说明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推荐词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征。

  这个问题情境设置出来后,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课下就积极地思考讨论,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说明,评价时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使一堂可能是死气沉沉的课变得生动活泼。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别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使评价有正确的依据;在此过程中还加深了他们自己对说明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要求的认识。海淀区“三个面向”课题组的部分老师听了这堂课,认为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扣住了说明文文体特点,符合语文课的要求;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学生个性的发挥,又有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

  二、指点学习门径

  在学生自己分析,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还不能回答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分析解决,对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想加以引导,指点学习的门径,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这样,使学生不断地得到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的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的努力得·到正强化。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铺设知识、能力的台阶,使学生不断在成就感的鼓舞下学习。

  在《训俭示康》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我让学生概括各段的意思,第一段中,有三个引用:“与其不逊也宁固”,“以约失之者鲜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究竟要选择哪一句作为这一段的中心,学生产生了疑问。我并没有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讨论,在他们无法解决问题时,引导他们分析题目,分析全文的中心,司马光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戒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劝戒他要“以俭立名”,不要“以侈自败”,所以应该选择“以约失之者鲜矣”。我以这次讨论分析为契机,告诉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也要立足于对全文的分析理解。通过这次教学过程,学生明白了段落与篇章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组成,在分析文章中心时不能抛开段落孤立

  分析,在分析段落内容时也要以对全文的理解为基础,从而通过活动得益,通过活动得法。

  三、鼓励创造精神

  在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中,要对学生活动的结果适时地加以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及时地予以赞扬和鼓励,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增强学生自主性活动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思维在创造精神的鼓舞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庄暴见孟子》这篇课文,我历来讲课都认为从“臣请为王言乐(le)”开始是偷换了概念,但是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认为如果是偷换概念,那么,从“独乐乐,与人乐乐”时,就已经偷换了。虽然这个见解和我的看法不符,但是我没有粗暴地否定学生,而是和学生共同讨论。经过课堂辩论,师生都认识到,这里实际上是偷换了话题,而并非偷换概念。可见,充分发挥并肯定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使学生富于创造精神,而且,可以发现教师没有发现的问题,甚至可以纠正教师备课时的错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对《景泰蓝的制作》一课的讲授中,我让学生计算各道工序中工人的相对工资,一位学生用表格进行说明。(表格如下)

  体力 脑力 危险性 相对工资 

制胎工人 40 10 10 16 

掐丝工人 5 50 10 33 

点蓝工人 5 40 30 31 

烧蓝工人 10 10 40 16 

打磨工人 20 20 40 24 

电镀工人 20 10 40 18 

权重 0.2 0.6 0.2   

  这个表格很有科学性,对于这个学生的创造性的设计,我当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四、符合语文特点

  现在,素质教育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课堂教学要坚持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有些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活动性,认为只要是学生活动了就比不活动要强,这个观点不免失于偏颇和教条,如果学生活动只是一种外在的活跃,却没有和内在的语文思维紧密相连,又怎么能断定这个活动是成功的呢?

  实际上,活动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活动的对象性特征一方面表明,人的活动是一个对象化地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过程,是活动主体通过占有、改造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志和加强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明,面对对象世界,人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活动的对象性特点要求我们实施活动教学时,既要充分激励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在对对象的占有、改造过程中主动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活动的对象特点与对象内容,依据对象的规律和特点,如学科的特点、知识的

  属性、实物情景的变化等合理设计活动。”(《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作者田慧生)就语文学科而言,文体特点、读解规律、语言环境、修辞手法、语法规范、注音释义等方面的诸多要求就构成了语文活动的对象性特点,语文课堂活动要以这些要求为基础,要受到这些要求的制约,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所以,语文活动是“人我彀中,再展其能”(王寿沂老师语)。如果课堂活动不符合语文特点、语文规律,那么,无异于南辕北辙,自主性活动也就流于形式和花俏了,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对无法真正获得语文能力与素质的活动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语文活动的对象性特点是语文课堂自主性活动成功的保证。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要提供学生活动的情境、时间和空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语文特点引导学生,原则是以“讲得最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学习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是机械的灌输,更不是对学生学习的简单的代替,而是对学生学习愿望的呼应,学习问题的解答。这样使学生真正是自己在学,自己在问,效率和质量也就在这种自主性活动中体现出来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