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曹刿论战

                          《左传》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比较公平的政治,避开强敌的锐气,把握有利的反击和追击的时机。

2.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3.掌握常用实词和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子的含义。

二 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曹刿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吾视其辙乱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2.解释下面的词语的古今含义:

师  伐  肉食者  间  鄙  牺牲  加  信  孚  狱  属  败 绩  既克  夫   

二 导入新课

1.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        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   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3.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三 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完成练习(三)

四 朗读并记忆课文

五 总结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            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 分析课文

1.文中哪些事详写?哪些略写?还有什么没提到?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

2.(1)文章记叙了什么?(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2)说明了什么?(战争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

(3)表现了什么?(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 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1.曹刿的身分是什么?(从“其乡人曰”句中能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也可以看出曹刿自信心和对统治者的蔑视,下文庄公的“鄙”处处衬托出曹刿的“远谋”。)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从前两次对答中可以看出      庄公是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下,这正表现了他的“鄙”。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诚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这一部分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也就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中的“远谋”。

二 分析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在鲁国境内的长勺,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在“彼竭我盈”之时。)

4.这一部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战争开始,庄公“将鼓之”,齐军刚败,庄化“将驰之”,写出了他不懂战术,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突出了他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

5.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 分析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为什么 “公问其故”?

(这一个句子承上启下。庄公胜而不知原因,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再次点出了他的“鄙”,也说明他的诚实。同时引出下文的“论战”。)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这解释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 1.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及战胜齐国的原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