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6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赤壁赋》 苏轼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品味作品的独特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概括作品书写的人生感悟。 2、学生能把握本板块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3、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止、舞、泣、危、东、举、卒、是、徒、觉、异、穷、志”等实词和“之、然、于、而、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大自然在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时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 课时安排:2课时 五、 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对照文中注释理解句子、疏通文义。有疑难的字句互相探讨解决,无法解决的在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学生熟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图片:赤壁实景、苏轼画像及其诗词书画作品。 (二)、《赤壁赋》写作背景。 宋代的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 10、酾酒( shī ) 2、桂棹( zhào ) 11、横槊( shuò )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妇(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 zàng ) 8、舳舻千里( zhúlú ) 17、狼籍 (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 jiè ) (四)、解释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1、分别请学生起来朗读并单独翻译各节。 2、师提示、纠正、补充、答疑、解释重点字词,疏理文意。 (五)、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5、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6、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六)、指出文句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见义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对偶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 (七)、句子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6、正襟危坐(使动用法)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9、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八)、解析文本 1、第一节:作者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秋江上“举酒属客”。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二、三节:“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四节: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 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 “不变”的二重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变者”观之还是自“不变者”观之。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4、全文景、情、理融于一体。 (九)、齐读全文,深入思考: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明确:A、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 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B、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明确:苏轼的这篇文章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三、课后作业 1、 背诵全文。 总结虚词“而、乎、其、且”的用法。四、 【巩固测评】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劝、寄 B.冯虚御风 冯:乘 御:架 C.倚歌而和之 倚:靠 D.盈虚者如彼 盈:满 2、下列句子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D.春风又绿江南岸 4、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予怀:我的心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C.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D.余音袅袅 袅袅:鸟高飞的样子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每月最后一天。 B.“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代常用来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逝者如斯”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的意思相同,“斯”指流水。 D.“窈窕之章”指《诗经》中的《关雎》,原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6、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作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托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7、《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危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赤壁赋》巧妙地化用了这首诗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了作者在个人情感上与恋人相似难遇,在政治上又空怀抱负,天高皇帝远,只好放任自流,仰慕村野渔樵闲散生活的心境。 B.反映了作者被贬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导致生活态度消极的心态;同时,文章意境开阔,议论风生,又表现出作者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胸襟。 C.反映了作者效忠朝廷,积极入仕,不畏艰难险途的探索追求精神。 D.反映了作者蔑视功名利禄,看破红尘世事,不受他人束缚的豁达乐观的心境。 参考答案:1——7:C A D D D B B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