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把握主旨。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尊重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学习以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命。 3、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感受本文的艺术性、思想性。 【教学重点】 1.了解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含义,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已经有同学反映这课不好理解,看不明白。一方面,可能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译文,其中一些欧化的长句给同学们的阅读带来了一些困难。另一方面,文中提到的一些观念可能是我们比较陌生的,比如:伦理、尊重生命等等,觉得作者写得比较深奥,那么我们下面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在预习之后,对课文已经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是一篇充满了善与爱的宣言,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有这样的情怀,才会发出这样的呼吁呢?在我们认识这位作者之前,先来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巴赫:《g小调幻想与赋格》) 这是一段用管风琴演奏的音乐。 Q:通常我们听到管风琴的声音,会联想到什么,或者说我们通常会在什么的场合、环境下听到这样的音乐? A:基督、教堂、宗教与神学。西方世界的哲学通常又是与神学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作者,他不仅对音乐、神学和哲学都十分精通,他还是一位名医,更重要的是,他在精神世界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爱因斯坦说过“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位作者。 (幻灯) [照片上的这位老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路易斯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小时候常为了一些小朋友们生活在非常穷困的环境中而感到同情与不安,因此从小就想要帮助受苦难的人。史怀哲觉得小时侯能和不同环境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对他颇有助益,使他后来能不抱偏见地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及做朋友。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这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他一生获得过三个博士学位,分别是哲学、神学和医学。在音乐领域,他对著名音乐家巴赫有很深的研究,是一位出色的管风琴演奏家。1954年,也就是在史怀哲79岁高龄的时候,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之所以可以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并不是由于建立在他的才艺之上的名誉,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及其热忱的献身精神,他把生命的大半部分奉献给了赤道非洲,献给了那里的医疗事业,身体力行地向世人证实着他“尊重生命”理念。他的行动和思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世界,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核战争。 他最为世人尊敬的事业是建立在非洲的,提到非洲,很多人只是想到迷人的热带雨林和各种稀有的动物。但当19世纪,史怀哲到达那里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无涯的原始林、毒烈的阳光、蚊蠅、土人的病痛和白人的余孳。 对他来说,最严重的不是当地人的病痛,而是他们慵懒、偷窃、浪费等各种习性。史怀哲不仅医治他们的身体,更以他的博爱关怀着他们的灵魂。他在赤道非洲的伦巴兰河畔利用一个鸡棚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丛林医院,条件虽然艰苦,但史怀哲和当地人一起努力着,直到90岁时安详地离开人世,他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留在了那里,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对我们理解课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通读全文 明确无字词障碍。 简单了解了史怀哲的生平之后,请同学们把全文通读一遍,试着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二、分析文章 第一段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读的时候请注意其中一些比较长的句子,要有适当的停顿。 Q:作者要呼吁的内容是什么呢? A:呼吁的内容:尊重生命的伦理(板书) 1、分析第一段: ① 全文的第一句话,开门见山,点题明旨。 ② Q:同学们,说到伦理我们常常会和什么联系在一起?(道德观念)。也许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像字典里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他们所理解的伦理,或者举例子说一说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认为是符合伦理的,或者说是符合我们通常都认同的道德标准的,什么样的行为又是不符合的呢? A: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几位同学他们理解的伦理或是举出的例子中,伦理的主体是谁——人,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伦理”。一般来说,伦理常被解释为人与人相处时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道德又怎么理解呢,道德是指个体在心性上对宇宙人生奥秘的领悟和把握及由此而形成的德行。我们注意到了,即使是学术界通用的概念,依然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而我们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高级动物,对吧?那也就是说,按这样的说法,伦理只是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我们接着往下看课文,看作者史怀哲所倡导的“伦理”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这种伦理……”(找同学读,)刚才 所读的正是史怀哲独特的伦理观,他所倡导的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伦理不仅仅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它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之间,是一种“绝对的伦理”。说到这儿,可能会有同学觉得,我们讲的又是伦理又是道德、生物体,感觉很抽象,好像和我们的距离很远,那我们来看一个作者自己举出的例子,看他是如何来用实例印证他提出的尊重生命的伦理观。我们看课后给出的材料中,最后一段,作者提到,农民在喂牛的时候可能会伤害到一千棵花,但他如果是为了消遣心情愉悦自己而毁掉一朵花,那都是一种对生命的犯罪,因为从他的绝对伦理的观点来看,人(农民)、牛、花和草都是平等的,都是应该要受到尊重的。 这么一来可能会有同学产生疑问,既然说都是平等的,应该受到的尊重的, 那为什么我们就可以把花和草割下来去别喂牛呢?那不同样也是犯罪吗?对这个问题,我们看看史怀哲是怎么说的。65页的倒数第二段。 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学习伦理以及史怀哲的伦理观,因为对一部分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之后,对我们学习下面的课文会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课文。 ③ 分析的句子“这种伦理……为出发点的。” ④ Q:“这种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A:必然产生一种后果……没有价值。 ⑤ 后半段阐释了呼吁的内容。 2、分析第二段 ① Q:“这时候”是指什么? A:认识到尊重生命的伦理。 ② 刚才我们在看作者简介的时候看到史怀哲为非洲人民所作的一切,是不是就是“善”的体现?那么我们看到了除了有善,还有恶,这样的恶也就是作者发出的原因所在。 3、分析呼吁的原因 Q:课文中说到了“恶就是……”,那么具体来说,作者发出呼吁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3到5自然段,然后回答。 A:总结——暴行、疫病、战争(板书) ① 针对暴行这一现象,我们要怎么去做?是以暴制暴吗?不是,因为“现世的暴力……对抗性暴力。”(解释) Q:作者在这里的观点是什么,他认为针对暴行,我们该怎么做?(对策) A:追求良善(板书) “我们常常不使用……移动重物。”(比喻,本体和喻体: 良善和暴力,这一比喻形象地突出了良善的作用以及平息暴力的途径。) “冒险”:是说在恶行泛滥的情况下“为善”需要拿出勇气,拿出勇气实践可以看作是“冒险”吧? ② 针对疫病,史怀哲又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互助防治(板书) “富有将来性的政策” ③ Q:针对战争,史怀哲人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A:和平共存(板书) 第六段还是在写和平相处的问题,作者宣扬的是人道主义,“战争到底是非人道的”,反复强调着“伦理”,“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 最后一段,作者以国家领袖承接上文。从个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民族之间,进而呼吁,“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并且发挥作用”。使全文的思想得到升华。 4、结合板书,明确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并点出演讲稿的特点:针对性、条理性、逻辑性、思想性 本文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第1节阐释“尊重生命的伦理”。 第2节讲建立在这种伦理基础上的善恶观。 第3节写良善与暴力的对比。 第4节强调人类应互助 第5节讲对战争与和平的选择 第6节阐明我们的目标:维持和平、用谈判取代战争 第7节呼吁领袖:尊重生命、实行人道 由以上概括可大致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是: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由普遍到个体,前两节的理论阐述是后文的基础和前提。这就很清楚地体现出了“条理性和逻辑性”特点。再来看我们黑板上的结构脉络,看看针对性是怎么体现的? 1.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针对全世界的人民,提倡呼吁真理、友爱、善良等道德原则; 2.呼吁人们远离暴行.去恶从善.防治疫病,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针对施行暴力的人,呼吁他们去恶从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针对全人类,呼吁更多的人从事平凡而伟大的献身事业。 3.呼吁人类放弃原子武器,避免战争, 和平共处. 针对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不要再进行毫无意义的核竞赛,避免战争,运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谈到的都是演讲稿在结构方面的特点,那么在语言方面呢?之前孙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过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这些演讲稿的语言一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鼓动性,表现:排比等形式。)一般来说,演讲稿的语言都是富有鼓动性的,演讲讲求语言委婉,以便听众接受你的观点,本文又是一篇获奖感言,是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但本文运用了许多“应当”“必须”等“生硬”词语,如“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我们应该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们必须选择后者”“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必定能以谈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确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一般但也未必尽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如本文作者史怀哲他是哲学家、神学家,他在非洲丛林行医一生,救死扶伤、推行人道,以年近八旬的高龄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这样一个颁奖典礼上,他用这些毋庸置疑,不容商量的坚决与肯定的词语是有特定前提的:他高深的哲学修养,悲天悯人的基督情怀,80年的人生感悟,泾渭分明的善恶邪正,所有这一切都让他执著与自信。同时从这些用词中也可看出他是一个坦诚直率的人、态度鲜明的人。 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是作者在自己亲身感受和深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和宣传。诺贝尔奖授奖仪式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此,在这次演讲中,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呼吁人们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进行思考和实践。文章的逻辑层次非常严密,充分做到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细细品味。 三、结束语 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去试着理解作者反复呼吁的“尊重生命”理念,体会这位哲人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只有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恐慌之后,我们才发现人类的残忍;然而尽管常常站在死亡的边缘,但我们依然坚信地球上更多人们会承载着爱的风帆驶向灾难的每一个角落,那时候生命会由脆弱变得坚强,由坚强而变得自信。让我们期待着人类的觉醒,让我们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捍卫世界的和平,抚平地球的创伤。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去阻止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和灾难,但我们却可以用爱与善来与周围的人相处,这也是在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类世界而努力。希望学习过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的心中能多一份爱,一份广博的爱。即使这个世界仍有太阳无法照耀到的黑暗角落,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今后怀着博爱与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倒映在我们眼中的,依然会是明亮与美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