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内容“富”起来(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让内容“富”起来

当前初中生写作记叙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洞,叙事空泛,描写粗略,刻画粗糙 ,文章读起来犹如白开水无滋无味。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以下几点个人体会,广大师生也许能有所借鉴。

    一、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写出真情实感决不是简单的见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应该注意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所谓联想是指以生活中感知的一些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指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脑子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得到大量的写作材料。比如我们可以由李逵想到武松,想到鲁智深;由红花想到绿叶,想到松树;由电闪雷鸣想到赤日炎炎,想到月朗星稀;由冰想到冷,想到天寒地冻,大雪纷纷;由宇宙飞船可以想到建立空中城市,想到在其他星球上安家落户……这样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就不至于在写作文时发愁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就是大作家、大手笔他们也都是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的。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为了说明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他联想到了北平的风,伦敦的雾,热带的晴天和北中国的冬天。

    鲁彦在《听潮》中是这样描写夜晚平静的大海的: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吹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他又描写大海醒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仿佛也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以上段落写得那样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文字中充满了联想和想象。假使我们把其中的联想和想象的成分排除掉的话,以上段落大概只剩下干巴巴的几句话,一点文采也没有了。

    由此可见,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收到映衬形象,开拓意境、突出中心、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效果。

    二、充分调动不同感觉

    记叙文的写作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进行刻画,从不同感觉写来。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么一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都是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都是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鸟儿呼朋引伴”“唱出婉转的曲子”“牧童的短笛嘹亮的响着”是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作者从不同感觉写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这样写天气炎热的: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笛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结起来,接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象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从视觉上写热;“寂静”“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从听觉上写热;“烫手”从触觉上写热;三个“处处”的排比句进一步全面的写感觉,使人感到“热”无处不在,把“热”写得逼真形象。

    以上都是调动了各种不同的感官,从各种不同的感觉进行描写,使描写对象清完整,活灵活现,读来生动细腻,引人入胜,使文章内容丰富,意蕴深长。

    三、善于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动”与“静”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动”显示出活泼的一面;“静”则显示出凝练的一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动”和“静”是可以沟通,可以相互映衬。“静”如果有了“动”的气势,则“静”也就有了活泼的一面;“动”如果有了“静”的风度;则“动”也就有了凝练的一面。像“明月送间照,清泉石上流”“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都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读来新颖别致。

    初中语文课本中也不乏其例。比如《老山界》中“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是以动写静的典范,恰恰是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证明实在是静极了。这样以动写静,描写的形象丰富而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再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写道:“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这仍然是以动写静,反衬出“我”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雪白的飞泉高悬在碧峰之间”这一句,飞泉本来是动态的,因为泉流迅猛,视觉感到的却是雪白一片,动凝成了静,静态的选“悬”字乃是点睛之笔,使飞泉形象传神,水流量大迅猛不言而喻。

    四、巧妙地运用烘托

    烘托是从其他人物的客观反映或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征。《口技》中有这么几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几句话是侧面烘托,“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惟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微笑”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云还没有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是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这一段写出了风的急骤和猛烈,写出了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写出了闪电的气魄,借对暴风雨的描绘有力地烘托了祥子的痛苦生活。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