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利弊刍议(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江小飞 ★提要: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常常诗人感到“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和困惑, “大语文”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要不要用多媒体?怎么用?本文即试图从多媒体本身特性和学生心理特征角度分析新的教学模式所具备的优势及其缺陷,以求改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观念。 ★关键词:多媒体 人文 大语文 优势 弊端 追本溯源,自1903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一直就有一个对语文定位的问题,语言、文学,孰重?教育部在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这已经点出了语文本质的一面,而今天的时代是多媒体、数字信息技术疯狂的时代,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不少的运用,是利?是弊?是否能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尤其是后者?基于此,结合自己一年来做课件的体会,做以下分析,乞作引玉之砖。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 语文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很多时候需要记住死的知识点,像一些名家名人名篇名作,用多媒体做出来可以省很多时间。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有助于助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 语文何为?我觉得它的一个终极应该就是审美,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在高中第三册所选文章,几乎都是诗歌,其实文学鉴赏包括诗歌鉴赏一直就是高考的考点、热点,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再现的,如果借助音乐、美术等多种手段则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例如,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可给学生放《十面埋伏》等琵琶音乐,再回头讲解文章对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字描写时就清楚多了;再比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么体现北国风光?下雪对于身在泉州的学生来讲该只是个遥远的传说,除了偶尔电视见见,其他也只是想象,结合课文提示,我通过网上搜寻等渠道剪辑了一组专门介绍北国冬景的图文,最后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情景教学” 在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象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应用,却不容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象学习戏剧单元经典作品《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完全可以把荧屏精彩对白用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也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不容忽视的几个弊端 1、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看电影《王子复仇记》,哪怕有百万个观众,也只是一个奥立弗。现在影视作品都时兴“新”,比如四大名著的重拍,新科技或许会令我们眼花缭乱,但新演员却很难代替一些形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比如黄日华的“郭靖”形象、周润发的“许文强”形象••••••同样,电脑毕竟是机器,,学生们也是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一如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处流一样,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老师思路走,别无选择,好比一颗果树还没有开花微已经结了果。能写出“我的笔在我的白纸上蹭痒”文字的学生毕竟是少而又少了,而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他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2、容易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电脑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我自己有时候在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是静如“死水”,鼠标点击的声音响得自己直发毛,回去总结一下,其实那堂课不用课件会比用的效果好。 3、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是做课件的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像我有时候特意在课件里穿插一些动画,如一只小鸟在屏幕下角不停地拍着翅膀,一个问题答对了,不但给予一阵掌声,还给来一个摇头换脑,眉开眼笑的小人头••••••这些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结果往往是使得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音乐和动画上面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把握。 小结:美国教育学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明日黄花,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何况还有“辅助”二字限定,另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是“大”语文,老师是“配镜师”,或者说是引路人,去年学校已经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套电脑设备,着实振奋人心!这是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的契机。怎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好路,体现大语文的性质特点?只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且行且思了。但在以注重学生文化积累,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人格为中心的语文“人文”教学为中心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具有传统教学所无与比拟的优越性!怎样使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达到最完美的融合,将是我今后继续探索的课题。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媒介则为中介,要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教育创新,与时俱进”,路尚长。 作者邮箱: jxfsonny@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