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改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浅谈语文课改中教学目标的确定 2006-4-13 12:57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湘潭县第六中学 汤立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现在全国各地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课改,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那么教学的目的性,教学目标的预设应在哪些方面体现课改的特色呢? 《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有这样一段表述:“初中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这个总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有所体现。然而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它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包罗万象。张建伟老师在他编著的《语文教学漫谈》一书中指出,语文教育目标由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仅就智育目标一方面来说,它包括知识发展目标,能力发展目标和智力发展目标三个方面。语文知识发展目标主要指语文教学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包含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要素。这方面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而能力发展目标集中体现在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所谓智力发展目标,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的培养。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所以老师在给每一堂课做准备工作时,都要给这一堂课预设目标。课后评价上课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现在,国家已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课程功能,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使语文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在很多方面不能体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育部又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和语文教育理念。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论述值得我们注意。《标准》认为语文教育目标不再完全是预设的,而应该显示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它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这样的目标,其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但也并不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目标,而是要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容。 《标准》制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它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每个阶段目标又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同时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首先简述一下总目标的内容。总目标共有10条,具体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方法的目标,同时还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目标。从总目标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内容作为课堂目标提出,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具体体现。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上,不能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凸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将这些目标很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标准》还将目标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7—9年级)相当于以前所指的初中阶段。它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识字和写字方面,要求学生能认能写常用字,学会临摹、欣赏书法作品;阅读方面,在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阅读范围、阅读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还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阅读体会;对写作和口语交际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写作强调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另外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练习,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而言,《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在操作上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而对教师而言,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将这些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必须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课改,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还要注意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中张扬。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人格的健全、智力的培养、基本素养的形成提供发展的平台。而正确地制定好教学目标,是成功地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 参考书目: 《教坛思絮》、《语文教学漫谈》、《语文课程新探》等。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