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三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第三课 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莲花的开落”也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致橡树》中橡树、木棉两个主体意象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两树各自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并肩而立的形象,象征着新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平等、高尚的爱情。木棉在这里是诗人的自我意象,所以在领会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深情真切地表白自己的爱情观时,也便理解了诗人的情感。此外,诗中还有其它众多的意象,如“攀援的凌霄花”等,也要注意其象征意义。 《面对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海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中也透露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诗中既有对幸福的憧憬,又有对俗世的逃避。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错误》一诗,承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写了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他盼望情人归来的缠绵之情。本文情景交融,“美丽的错误”是最让人欣赏的字眼,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致橡树》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以局外人的身份关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中先写作者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屏弃,后抒发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在形式上,这首诗有否定和肯定两相对应的结构,有穿插对偶和排比、长短错落的句式,有疏密相间的意象和韵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海子在诗中真诚地祝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教学设计: 1、抓住诵读; 2、以意象为突破口,反复涵咏。 学法指导: 抓住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表达特点。 教具使用: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郑愁予的《错误》流传甚广。评论家说它“轻巧隽永”、“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我们来看它何以博得如此评价。 二、作者: 课本注释1。 三、诗歌内容感知: 第一节: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写“我”对佳人的想象。 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所盼望的人尚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 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此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美丽的错误”。 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对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解读: 一种意见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少女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少女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过江南的“我”才是主动者。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因此,“我”极可能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骑马来了,对她而言这蹄声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过路而已,“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她自然会失望伤心。由此可见,“美丽的错误”不是诗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 全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四、鉴赏要点: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 “闺怨”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从前人所创造的意境里都可找到这首短诗的影子。 中国闺怨诗一向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 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都是传统的、中国的,“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甚至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中国读者心中亲切的联想。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是其创作特色之一。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这首诗通过鲜活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作者还运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帏”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五、课后练习第一题: 题旨: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叙事方式、艺术技巧、修辞方法等方面品味诗中的趣味。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你”是指那个等待归人的女子。 2、“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摹写了等待中的那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3、诗中多处用到比喻,如把女子凄清自闭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 因为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读不尽相同,所以对这些比喻的理解也可以可抒己见。 4、错误而谓之美丽,本不合常理。但达达的马蹄声在女子听来却以为是归人,这种感觉关乎一段美丽的感情故事、一些可想象的美丽的细节。可惜的是,偏偏“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就是错误之所在了,这个错误引来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显得尤为美丽。 六、小结: 这首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而且海外华人中“愁予风”长期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关系。 第二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 “朦胧派”的主将之一。(关于“朦胧派”见“单元说明”之“单元课文特点2”)“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二、介绍《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的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与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4月20日 三、诵读提示: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所以,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理智冷静的,既没有“教郎恣意怜”的诉求,也没有“我愿变作一只小羊”的矫情,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诵读时,应注意把握这种感情分寸。 四、内容: 《致橡树》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诗刊》上,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诊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全诗共36行。 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否定依附性和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 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 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护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前提:把“我”看成“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双方要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双方要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要在灵魂上互相依存:“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自我的价值。虽然诗歌情调温柔委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这也正是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的原因。 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五、鉴赏要点: 1、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哲理诗,树起了橡树和木棉这一组爱情诗中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让形象最大限度的包容了思想和感情,从而否定了“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旧的两性关系。 2、橡树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人性人格,她摒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3、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这是本诗让人感不到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的原因。 4、诗歌还可以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六、课后练习第二题: 题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主要意象的丰富含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1、第一问见上四,全诗内容总结; 第二问: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结合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2、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3、这首诗具有极强的节奏美;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第三课时 一、介绍海子: 课本第13页注释(1)。 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大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于河北的山海关自杀。他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自认为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的佳作。 二、诵读提示: 这首诗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做‘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燎原《扑向太阳之豹》)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我们仍旧分明感到在那份坦诚沉静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诵读时应注意体会。 三、内容: 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抱定这样的理想:“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他想要“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景仰着伟大的史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个诗歌理想,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的生活中,注定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王国中游走,于是他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诗人描绘了他想象中的尘世生活。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才会如此,那么今天呢?今天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所以这首诗初次读来常常给人清新欢快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有种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 从第二章开始,抒情主人公由个人的憧憬走出,迈出了更为广阔的群体领域。 他发誓要把那未知的尘世的幸福传达给“每一个亲人”,“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他的渴望别人分享他的幸福,在他传递幸福的同时,传递的是对世界的问候,对亲人的祝福。可见,单调、封闭与孤独并不是他理想的生存状态,他真诚地希望与世界有精神的沟通。所以,他愿意用饱蘸爱意的笔“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戴自然。在诗人的观念中,抒情诗人分两类:一类诗人只“热爱生命中的自我”,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的大生命的呼吸”。而作者的理想自然是后者。 最后,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的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这份遗世独立是逃避意识在作怪,还是不甘堕落、追求崇高的结果。诗人的孤独并不是由于他先于大众觉醒而导致的游离群体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在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个人的孤独,他的孤独感不是来自社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旷古的悲剧情结的体现。 四、鉴赏要点: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这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世人的真诚祝愿,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是在满溢着“幸福”的诗句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凉感。“从明天起”,恰恰意味着今天的暗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世俗中找到幸福生活。联想到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读者会为这首诗增添一份悲凉的情调。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示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五、课后练习第三题: 题旨: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一直是有争议的,所以对他的诗的理解也可以不同,建议让学生多找些海子的诗来读一读。 六、作业: 1、完成两本练习册上的本课部分; 2、预习第四课《外国诗三首》。 教后感: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