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语文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语文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就是说语文练习的内容要反映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即练习的内容对课文的重点起理解、巩固、引申的作用,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起补充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诸如字词的注音释义、文学常识、语法修辞、预习提示的教学都很重要,而学生往往理解掌握不准确,致使在运用中常出现差错。所以,语文练习可以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设计和练习,深化和巩固基础知识。在复习这类基础知识时,要多设计一些“活”的练习,变换角度出题,题型也要有所变化,不只从正面反复讲,提醒学生应该注意什么;要经过一两次测试信息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评讲。提出学生思维的毛病,告诉学生正确的解题途径、方法和步骤。也可用类似题组来巩固,使学生对命题的认识深化,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 如:请指出下边文段的修辞方法: “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就不是一首更新的诗? A、引用 反问 夸张 B、引用 比喻 反问 C、反问 比喻 借代 D、借代 比喻 引用 答案应是B。因为引用老杜的诗句作为起头,应是引用,C、D可否定。A、B比较,文中没有夸张成分,文未以“一畦菜”是一首更新的诗的暗喻方法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所以。“B”为标准答案。 这类题目,将正确答案和非正确答案混在一起要求判断选择,题目内容真假难辨,干扰性强,覆盖面大,需要不断地进行比较、排除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如:找出加点虚词的含义或作用相同的句子。()句中“之”与()句中“之”相同。 A、举似佩玉,以示之者三。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臣请入,与之同命。 D、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A句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他”;B句中的“之”是动词,“往……”“到……”;C句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他”;D句中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所以A句中“之”C与句中“之”相同。 语文练习的设计和运用要具有针对性,也要全面训练,防止顾此失彼。就是要使练习的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增加学生的负担。通过练习,使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更妤地结合。如l989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九章算术》有一道题:“竹原来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许?”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正确的的一幅是( )(题图略)。这题综合性很强,既考查了文言文有关字、词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迁移性,涉及了直角三角形及其“勾股定律”,还考察了对图的观察力。本题貌似考察数学,而实际上是考语文,关键在于对题中的“本”“末”“去”三个字怎么理解。这三个字是中学课文常见的。 “本”和“末”,属于“指事”字,它们的本义即是树的“根”和树的“梢”,“去”古代作“离开”,“距离”讲。“本”、“末”二字从文字构成角度分析一下,就会弄清本义,可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运用。 这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弄清楚了,再仔细观察,答案就不难得出。 又如199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虽属于给材料作文,但又不同于往届的给材料作文。这道试题要求“一料三作”,对写作能力进行分解式的考查。有文句、文段、文篇写作能力的考查,有记叙、描写、议论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写作能力考查的多样性;而不论文句、文段、还是文篇,都要求语言通顺、连贯,准确得体,突出了语言训练的实用性,这既针对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又针对学生写作知识水平,针对写作教学的实际,抓住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的关键。这道作文试题对我们平时写作训练无疑是有所启示的,提醒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按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记叙、说明、议论,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能力全面训练,在训练中要防止顾此失彼,以议论文一体代替其它文体的训练。所以,语文练习的设计和运用要具有针对性,又要全面训练,防止顾此失彼,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各种技能,适应高考题目的千变万化。 通过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知识灵活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适应高考的要求,达到了老提出的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1991年6月刊发在 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学通讯》 第53-54页上 1993年6月刊发在 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第31页上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