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高考作文时事新闻必读(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手机版


佛山高明纪念中学 高勇

四年等一回!2006年世界杯将于6月9日在德国慕尼黑市的阿利安兹竞技场举行揭幕,最后的决赛将于7月9日在德国首都柏林奥林匹克球场进行。这个夏天将是火热的季节。2005年高考作文“铭记与忘记”话题一位考生的文章《远去的明星》这样写道:贝隆的妙传传给了谁”“西蒙尼的中场分球组织得怎样成功……这纯技术的细节我早已忘记”“而远去的剑客”荷兰足球名星巴斯腾拄着拐仗出现在圣西罗体育场与球迷招手的经典场面,2002世界杯带领阿根廷队向大力神杯发起运动生涯中最后一次冲击却招失败的巴蒂像个孩子般地痛苦的情景,我“永远铭记”——铭记是那执着和献身的精神。

世界杯:滚动的激情和魅力

全世界约有近80亿人次在收看世界杯足球赛,由此看见足球的吸引力的确非同一般。 至于足球的魅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圆圆的足球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只有到了最后一秒才能分出胜负;有人说足球是团结的象征,是集体精神的体现。这些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是,足球的魅力还在于它永远充满滚动的激情,给人一种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启迪。为了实现“胜利”这一共同的目标,个队都要倾力拼杀较量,这种较量不仅是体力和技术的较量,更是精神和意志的较量。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君不见,1998年世界杯上,队伍老化的“日耳曼战车”德国队在0:2落后的不利情况下,依靠超乎寻常的顽强意志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在南斯拉夫队即将为胜利庆贺的最后时刻,连入两球,逼平了对手,创造了足球史上又一个神话。那一刻,圆圆的足球滚动着的不仅仅是激情,还有民族的尊严,国家的荣誉。

正当1998年的酷夏难耐之际,法兰西之夏的世界杯足球赛,为我们刮来一股消暑的旋风,法兰西之夏的旋风左右了几乎整个地球——巴西政府为了一场巴西队的比赛,竟放假九十分钟;意大利工会以世界杯的赛程调整了工作时间;英国首相布莱尔利用午餐时间也要看半场比赛;法国的希拉克总统为看球赛将餐桌搬到了屏幕前边边吃边看……这不剩枚举的世界杯花絮,让人在不可思议之中感受到了足球的影响力。还有南美、欧洲那些万人空巷的城市和那些不远万里比朝拜的教徒还虔诚的球迷,从四面八方涌向法兰西,就连我们这个没有一个像样的足球队的泱泱大国,无数球迷也“颠倒黑白”地为它欢乐为它愁,等等,这些也足以让你惊叹它的魅力了。

世界杯,它的魅力在于,无论你身份高贵与低下,地位显赫与卑微;无论你富可敌国还是一贫如洗;无论你贵为国家元首,还是普通老百姓,面对绿茵场,大家都是平等的,有钱你可以坐包厢,钱上可以去大看台,地位高你去贵宾席,地位低你可以与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即使你无缘去法兰西,你也可以坐在家里的电视屏幕前。总之你都得“亲自”看,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其中的乐趣。

它的魅力还在于,不管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能同场竞技,不管你的肤色是黄是白,眼睛是蓝是黑都能同队奋斗,一切的差异歧视都无影无踪,民族的平等,个性的张扬在这里可以尽情展现。他的魅力也在于你根本无法预料胜败。纵然你是专家,也不能在一场球的胜败上料事如神。当人们把蓝色军团意大利作为冠军候选队时,它却被智利队逼得手忙脚乱,仅靠老道的罗伯特巴乔用脑子踢出一个点球勉强求和;来自足球王国的巴西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冠军,然而却败给了挪威队;提起西班牙队,球迷们总能联想起斗牛士的神勇与潇洒,事实上它的足球也以斗牛士的风格特点,成为该届杯赛的种子队之一,然而首场就被尼日利亚队拉下马来,使球迷们看到一场非洲雄鹰拖垮斗牛士的精彩场面。这种无法预料的结局,赛前可以给你无限的遐想,赛中可以让你神魂颠倒,无时不让你牵肠挂肚,让你看惯了现实中不公平竞争的心得意平衡。

它的魅力更在于能消除人们的冷漠与隔阂。战火连年的地球因世界杯而少了许多枪声,美国与伊朗二十多年的对抗在世界杯上露出了缓和的迹象。也许是过去的中美关系解冻的“乒乓外交”使美伊两国都得到了启示,克林顿总统就此专门发表讲话,伊朗队即表示了和好的行动,与美国队赛前突破了交换队旗的惯例,还送给美国队不少礼品,球赛的胜败倒放在了其次。伊朗队战胜了美国队,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跑出来表示祝贺,这难道仅仅为了祝贺一场球赛的胜利吗?

2006世界杯即将来临,如此具有魅力的运动,你应该看一看,不论你因天气炎热而烦躁,还是为生计奔忙,你都可以在夜深人静之时坐在电视机前,看世界足球强者之间的撕杀,看大牌球星的尽情表演,看球迷的如痴如醉的狂叫……

报道称,2004年国家队在进行的世界杯预选赛,也可以称得是虚假辉煌,亚洲杯上,尽管借东道主的优势最终获得亚军,但并非完全靠实力,亚洲杯之后,在两场可以称得上是非常糟糕的比赛之后,这一场比赛也是中国队在2004年的最后一场比赛,最终无缘世界杯。作为中国球迷,我们为世界杯上没有中国队的身影而感到遗憾。只能用“假如”和无奈来抚慰失衡的心。反过来讲,这并不一定全是坏事,我们在欣赏世界级水平的足球赛之余,更应该抓住机遇,寻找差距,卧薪尝胆,积极进取。毕竟,我们还不能丧失激情,不能丧失进取心,对足球如此,对生活如此,对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

--------------------------------------------------------------------------------------------------------------------------------

世界杯,我们又见面了!

世界杯又要与我们见面了,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足球赛,让我们欣赏到了当今足球运动最富有创新的一面。

1966年,世界足球曾被赋有强悍身体能力的英格兰人所替代;1970年,巴西队又以娴熟的个人技巧和配合让世人折服;1974年荷兰人又以全攻全守的足球新理念让人们倾倒。几次赋有创新的足球改革为世界足球带来了新的生命。而今天的世界足球仅仅凭着身体的优势是不具备取胜的全部条件的;仅有娴熟的技巧也无法击败所有球队;全攻全守已经成为每一支世界杯球队所拥有的追求的打法;今天的足球世界杯,他所要体现的是富有更加新颖创意的足球能力。随着足球运动身体训练只是的普及,各个国家足球队体能训练的重视,广泛的国际足球交流,使世界足球在身体、技术甚至打法上日趋靠近,突破在于创新。

我们欣赏有特点的球员,他能给技术带来更深的含意;我们也欣赏有球星的球队,他们会带来更具有欣赏价值的比赛;我们更欣赏具有民族风格的球队,他们使世界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足球的突破在于与众不同的球员个人能力特长;球队突出的打法风格和特点;和更加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特点的国家队球队。像巴西,德国,阿根廷,法国,意大利,他们呢不仅是世界冠军,他们给足球带来了民族的风格;像荷兰,韩国,西班牙等,他们虽不是世界冠军,但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给足球留下了世人不可忘怀的印象。

世界杯给我们不光带来了欣赏,也给我们带来反思。在世界足球的舞台上,巴西人带来了桑巴足球;德国人给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阿根廷表现出了技术与凶悍;非洲足球的协调与速度;韩国人一往无前的比赛精神,他们在世界足球历史上都会有光辉的一页。而中国足球让我们通过世界杯得到反思,我们如何将中国人的弥足风格和特点体现在世界足球比赛当中,可能是中国足球未来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吧!

--------------------------------------------------------------------------------------------------------------------------------

再见,时代的大师们!

天涯、咫尺,已在梦中。如今,马拉多纳早已远去,卡尼吉亚也随风而逝了,荷兰“三剑客”,德国“三驾马车”已永远留在了人门的记忆中。然而这个夏季,足坛再次弥漫了淡淡的离别得哀愁。在德国世界杯日渐走近的时刻,这种哀愁被放大成伤痛。希勒,博格坎普,齐达内,基恩,内德维德……不同的面孔,相同的离别。当哀愁像潮水一样袭来的时候,我们只能回忆并寻找,回忆曾经的辉煌,寻找已经萌发的希望。其实,每天我们都将面临离别,因为离别得瞬间最容易成为永恒。但是,我们仍然会用自己的回忆慢慢的追逐,追逐那狂野而轻盈的风。人世间,有梦就好,让真实的酸甜苦辣在风与云的交融中结合,让潇洒和轻盈永远与记忆相伴。一个时代也许将就此结束,随着这个时代标志人物的告别,但另一个新的时代也将来临。再见,时代的大师们!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老的一代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生的力量又及时的补充上来。他们带着的是对胜利的无限渴望。时光流逝,匆匆而来的2006,我们还会再次的失败吗?不,不会的。我们决不会再次被命运所击倒了。倒下了,我们会再次的站立起来,这种精神是另人难以抗拒的,不是吗?

---------------------------------------------------------------------------------------------------------------------------------

总有一个名字让你无法忘记

巴蒂斯图塔(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向来是球星的发源地,1969年2月巴蒂斯图塔出生在一个名为阿贝加内达的阿根廷乡下。巴蒂出身贫寒,少年时崇拜马拉多纳父亲在农场和屠宰场打工,母亲为一点微薄的薪水每天工作长达十个小时。这也使成名之后的巴蒂更懂得珍惜自己的财富、名誉、身体,在球星绯闻和丑闻满天飞的年代,基本上没产生什么对之不利的新闻,以至于球迷把巴蒂看成了完美的代名词,更是许多女球迷心目中的好男人。他坚信紫百合会在信念的执着里开放,充满了爱才会充满力量。

巴蒂的一生似乎只属于三种颜色,紫色、红色和蓝白色。佛罗伦萨的紫色是巴蒂的成长,罗马的红色是巴蒂的归宿,阿根廷国家队的蓝白色就是巴蒂的信仰,蓝白色已经融进了巴蒂的血液,一生都不会改变。巴蒂斯图塔曾三次流泪:2000年5月14日,佛罗伦萨对威尼斯的比赛,巴蒂上演了帽子戏法。打进最后一个进球后,巴蒂倒在了球网中,从进球的狂喜到离别的悲伤,从仰天长吼到掩面痛哭。在佛罗伦萨的最后一场比赛和最后一个进球,让全世界的球迷心痛。 2000年11月26日,罗马对佛罗伦萨,巴蒂第一次对阵老东家。83分钟时,他打进了全场唯一的进球,他没有庆祝,比赛后,他流下了忠诚的眼泪。 2002年6月12日,阿根廷对瑞典,最后一届世界杯,最后一次穿上蓝白球衣,巴蒂没能为阿根廷人民以及他自己带来一座世界杯,又一次洒下了英雄泪。

巴蒂斯图塔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射手之一,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踢球九年,是公认的天才,他的左右脚都能大力射门,头球也非常出色,任意球更是以速度快、角度刁而著称。在比赛中,他总是冲锋在前,长发美鬃夺路劈风,抛下一骑绝尘的呼啸,他骁勇善战,用有力的奔突蹂躏强敌的神经。他的雄性的声音淹没绿茵,他的大力射门、雷霆一击令后卫战栗、令门将胆寒,球迷亲切地称他的进球为“BATIGOAL”巴蒂式进球。

有人说,做巴蒂的球迷是最快乐的也是最痛苦的,幸福是因为他完美的外形、完美的进球和完美的人格,痛苦是因为冠军总是与他无缘,佛罗伦萨消失了,阿根廷队屡屡出局,但是,不管怎样,中国球迷依然痛并快乐地爱着巴蒂,痴心不改。

--------------------------------------------------------------------------------------------------------------------------------

齐达内——最后的告别

在这届世界杯上,我们将目睹许多大师最后的精彩表演,也许输赢已不主要。法国足球的旗帜、西甲皇家马德里队的“盘球大师”齐达内(法国)已经宣布世界杯后退役,因此这场比赛是他在伯纳乌的最后一场比赛,8万多人将伯纳乌坐得满满的,无数人挥舞着带有齐达内头像的标语。比赛对于皇马球迷来说并不重要,比赛最终以皇马3比3战平比利亚雷亚尔告终。这场比赛有两个高潮,一是齐达内在第67分钟进球,看台上到处都欢声雷动;之后是第91分钟,齐达内被换下场,巨大而整齐的声音响起来,“不要走,不要走”。整个伯纳乌变得异常伤感,但齐达内紧咬着嘴唇挥挥手,随后和队友们挨个拥抱,离别的时刻充满了伤感。而8万名球迷不愿离去,他们仍然一遍又一遍地喊着“齐祖,齐祖,齐祖……”整个球场掌声雷动达5分钟。一位拥有极高品行的艺术大师离开了伯纳乌,很多媒体用各种语言来表达对齐达内的无比景仰之情,但只有皇马主帅卡罗的话最贴切,他说:“齐达内是一个他的走路姿势都值得学习的人。”齐达内就这样告别了伯纳乌!在德国世界杯上他将代表法国参赛,这也是全世界球迷一睹这位艺术大师球场风采的最后机会,今后那神奇的“马赛回旋”将只存在在我们的记忆中。“球队给他舞台,他给我们带来欢乐、胜利和冠军!” 弗洛伦蒂诺作为当年引进齐达内的皇马当家人如是说。

---------------------------------------------------------------------------------------------------------------------------------

怀念巴乔—忘记你,我做不到

剑已碎,梦已残,魂已远,青春已如流水般逝去。但只要心还在,一切就都在,也永不会泯灭!有些人,你注定无法忘记,就像张学友的那句歌唱的一样——“忘记你我做不到,不去天涯海角,在我身边就好,要是承诺不可靠,是什么让我们拥抱……”。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记忆,你永远不会淡忘!因为不会淡忘,所以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我知道,在他去年真的决定离开心爱的足球场时,他是多么的难舍和惆怅,很无奈,但却又 如此现实。 他就是罗.巴乔(意大利),一个不朽的神话!

很难说清自己是因为足球而喜欢了巴乔,还是因为巴乔而喜欢了足球,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正如人们所说,巴乔就是足球,体现着足球的本质。

巴乔的足球想诗一样美丽,而巴乔也如蝴蝶般自由而绚烂。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巴乔象蝴蝶穿梭于万花丛中一样,轻舞飞扬般将球射进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门,一时整个亚平宁半岛为之倾倒。那年,世界认识了巴乔和他灿烂的笑脸。然而,1994年的美国世界杯却是巴乔心中永远的痛。当那只足球带着巴乔绝望的眼神飞向玫瑰碗炽热的天空时,我仿佛看见那只蝴蝶于电闪雷鸣间在雨中折翅,虽奋力扇动着翅膀却再也飞不起来。于是,人们说,巴乔不行了。然而,巴乔却靠着不懈的努力,搭上了赶往法兰西的末班车。虽然意大利再次因点球告负而被淘汰出局,但巴乔却向世界证明了自己依然可以舞动轻盈的翅膀。

没有理由、没有预兆,莫名其妙便爱上了巴乔。那时,美利坚仲夏的晚风正吹得让人心烦,他低着头,落寞地站着。罗马里奥和贝贝托在一边摇着摇篮、塔法雷尔在球门之间仰天长笑;从英雄到罪人,从天堂到地狱,生死荣辱仅仅一线之间。于是,我记住了巴乔,记住了他的背影,记住了那条让人心碎的马尾辫以及那片凝固了的蓝色。

巴乔是不幸的,太多的伤痛让他只能以一条半腿在绿荫场上拼搏;巴乔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总能战胜唯一的敌人——他自己。古希腊悲剧般的命运总是纠缠着巴乔,但巴乔却依靠着对足球的无比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我心不死”般的信念,战胜了一次次命运的挑战。“他的荣耀在真正雄师般的巨大步伐中,在对所有最艰巨的考验、逆境、不理解和恶意的战胜和超越中。”

假如篡改不是罪的话,那么我要将巴乔和切•格瓦拉(拉丁美洲著名革命家,阿根廷人)相提并论: 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 /千年的黑夜今天要熔化 /也许光明会提前到来 /我们听见你的召唤:罗•巴乔 /是谁指给我闪亮的星斗/心灵战胜了虚荣的繁华 /在寻找家园的十字路口/我们看见你的身影:罗•巴乔/永远怀念巴乔。

--------------------------------------------------------------------------------------------------------------------------------------

世界杯歌曲选

2006年《我们生命中的时光》作为世界杯主题曲将会在6月9曰慕尼黑的世界杯开幕式上由“美声男伶”组合首演。届时全世界会有超过10亿名观众通过电视欣赏到这首主题歌。

德语,德意志,德国人,/肯定只有德国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说的是不会错的,打个赌好吗?”/非常感谢,我们过的非常愉快!/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顾客/我们谦虚并富有/我们有最好的运动员/德国的捐税世界闻名/欢迎来德国旅行和逗留/我们期待您的光临/只要高兴,谁都可以来德国住住/我们是世界上最友善的民族/德语,德意志,德国人

2006世界杯主题曲-之《生命之巅》

这里有一个梦想 /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里有一个梦想 /不停的向热情蔓延 /胸中充满烈火/  世界万物都拥有信念/一个愿望就是胜利/为了今天不会带给我们/一生难以忍受的悲伤和失望/我们将一直努力/感觉我们已经拥有了生命之颠/到处都是阳光和雨露 /让我们团结成为一体/因为感觉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拥有了生命之颠/我们在最后拥有的最高的荣誉/为了所有的人/为了所有的人/为了我们的生命之颠/就是这片刻/这是我们的机会/去做我们想做的事/那些我们希望的事/为了今天不会带给我们/一生难以忍受的悲伤和失望/我们将一直努力/感觉我们已经拥有了生命之颠/我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不会

《生命之杯》(The Cup Of Life)(1998)

  生命是纯粹的热情/应该盛满了爱/并藉以为生/心灵必须战斗才能得胜/好比该隐阿贝尔的故事/他是残酷的对手/你必须为理想而战/坚持荣耀赢得爱情圣杯/为生存奋斗下去/为它而战(是的!)/ 为它而斗(没错!)/你和我Alealeale/GoGoGo!Alealeale/向前迈进,世界就在我们脚下/GoGoGo!Alealeale/  生命有如一场竞赛/应该梦想成为冠军/生命之杯即是祝福/你将会得到它/GoGoGo!/你与生俱来的本能/胜人一筹/你应该为理想而战/支持荣耀赢得生命之杯/为生存战斗下去/为它而战(是的!)/为它而斗(没错!)

“推开夜的天窗/对流星说愿望/给我一双翅膀/能够接近太阳/我学着一个人成长/爱给我能量/梦想是神奇的营养/催促我开放/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就算没人有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想唱就唱要唱的漂亮/就算这舞台多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当超女张含韵在舞台上用这段歌将这些女孩子的梦想展现出来时,《想唱就唱》就红遍了中国,“超级女声”也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新元素。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这些“超女”名字也走进了广大年青人的心中,“海选”、“PK”“粉丝”这些新词也多的出现在我们文化生活中。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宇春等“超女”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过了自身,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新偶像。” 时代变了,“新人类”多了?还是中国人就在变?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发展?

“超级女声”的影响

“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制作的电视娱乐节目,于2004年2月推出。根据当时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对全国31座城市进行的收视调查,“超级女声”的播出使湖南卫视的白天收视率从0.5%上升到4.6%,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0%,最高竟为49%;该节目在播出时,同时段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排名全国第二名。“超级女声”成为电视娱乐节目最亮丽的一景,每家有女初长成的,无不以参加此比赛而荣;而从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都仿佛已进入金灿灿的星光大道,成为了众多商家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从此富贵人生。如张含韵,这位还未成人的邻家女孩,幸运的夺得了2004年“超级女声”的年度季军,幸运的一夜成名,幸运的代言广告,拍电视剧,出新专辑,至今她已是国内多个知名品牌的代言人。对此现象,有人认为:“超级女声”为年轻女孩实现梦想和挑战自我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超级女声”利用观众发送短信来决定选手去留这一方式,吸引了大量忠实的观众追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释放完整人性的机会。也有人担心。不惜牺牲台上选手的尊重与脸面,也难免给人以 “低俗”之感;同时,“超级女声”客观上诱发了社会心理的浮躁,青少年对“超级女声”的迷狂,正是其对成名以及成名背后带来金钱渴望的反映,成群的女孩子不惜逃课奔赴充满酸涩甚至痛苦的“海选”秀场,她们这样唱道:“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长大!”“梦想总会有沙漠,梦想就是种快乐!”

现代社会中这类现象并不唯一,我们有理由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思考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 就算没人有为我鼓掌 至少我还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当超女张含韵在舞台上用这段歌将这些女孩子的梦想展现出来时,我们看到了她们的勇敢和坚强。毕竟在这个竟争剧烈的年代,她们展示自我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社会的不同目光,也许是赞赏,也许是不解,甚至是鄙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哪个女孩不幻想在展开梦想的翅膀在天空遨游。2005年的超级女声,像一阵飓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而到现在仍然是余温犹存。到底“超级女声”是一个展现自我,宣扬个性的平台,还是引起偶像崇拜之风盛行的罪魁祸首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许“超级女声”就是实现梦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

刘忠德批“超女”

今年新一届超女选拔已经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不过,对超女的当头棒喝也再次随之而来。日前,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兼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的刘忠德先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超女、超男都来了,说得不好,就是对艺术的玷污。”“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参加超女的被害了,看这个节目的也被害了,我就这么一个看法。”

------------------------------------------------------------------------------------

驳“刘忠德”

1、从人类历史来看,刘忠德先生的观点并不孤立。西方大哲柏拉图也有“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的观点。柏拉图在他设想的理想国中不欢迎诗人的理由如下,诗歌尤其是《荷马史诗》有对痛苦等等不良情感的渲染,这不利于培养理想国中青年的坚毅品格。说白了,就是如刘忠德所讲的容易导致心理扭曲。刘忠德先生是否也怀有柏拉图的远大志向,要建立一个没有超女的理想国,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一个没有诗人的理想国从来没有出现过。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欢乐,一个繁荣的文化市场需要不断地给大众提供欢乐。显然,苛刻的柏拉图式的文化独裁政策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正视和解决大众的文化需求需要文化宽容主义,需要我们以“兼容并包”的心态来看待超女带来的影响,这也当然需要对超女的批评,但是,我们不需要不留任何余地的封杀、棒杀,这是明显的不讲道理。固然超女是一种文化舶来品,但是,丰富多彩乃是世界的本原。和谐社会应该有超女的容身之地。

2、教育的本质,不是要学生“分秒必争”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通过教育,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让学生的人格更为健康和完善。对于过往强调知识记忆、书本背读的中国教育,人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他对健全人格的毁灭性破坏力,可是,只是因为单一的成功模式——考出好成绩,上到好学校,进入好大学——人们一直屈服于应试教育的淫威,老师和家长,在孩子面前扮演着“逼子成才”的角色——试问,超女出现之前的中国教育,让多少孩子还保存着对老师、对父母的温暖记忆?联系孩子与老师,与父母的,不再是师生情、亲情,而只是“分数情”——分数高就是乖孩子、好孩子。在我国某地某高中,学生们把学校称为监狱,因为学校四周有铁丝网,有学校招聘的保安24小时巡逻,校内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学生每周必须在学校里老老实实呆六天以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据说,家长对这样的学校很放心,争相把孩子送进去,还据说,当地政府对这所学校也很满意,因为如此管教出来的学生,高考成绩很是不错。可是,政府官员、校长们、老师们、家长们,你们知道孩子怎么说所学校吗?——监狱。你们知道从这里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如何,他们走进社会之后,又带着多少心灵的扭曲呢?

说实话,超女一夜成名的概率,甚至可能低于考一个地区的高考状元的几率。学生们喜欢超女节目,更多的是娱乐,或者说从中发泄自己枯燥学习带来的负面情绪。如果刘老到一些学生中去,看看他们从家长和老师的眼皮下溜走之后如何疯狂地唱歌、跳舞,就会知道,孩子的天性,是不可违背的。如果刘老再费心去考察一下当今国内著名大学具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和大学生中具有的自杀倾向,就会知道把孩子变为没有七情六欲的学习机器,是比让孩子看超女更为可怕、更具毒害意义的事。

真正破坏教育的,不是超女现象,而是我们一元的成才模式,以及一元成才模式对人性的约束和遏制。没有超女现象,中国的教育已经满目疮痍,值得深刻反思。如今,拥有人大“教科文卫体主任”头衔的刘老不反思“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破坏,而朝一个娱乐节目举起大棒,实在是令人不解。同时,也让我们对我们的教育回归教育本质,难以抱多大希望。

3、 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以及商品发展不应该按照经济和消费指标来发展吗?那么超级女生这样的新新而时尚的东西不没什么问题吗?同样的文化部门的前任部长王蒙不就不一样的观点!王蒙说道:“超级女声与梦想中国在方法上是一样的,需要说明的是,超级女声是通俗明星,她们比通俗歌手还要全面、还要通俗。但是,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是大家的青春偶像、精神导师、学习楷模。目前一些明星实质上就是消费符号,供大家取乐。” “超级女声是通俗明星,但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是精神导师、学习楷模。我们还是以比较平常的一种心态,努力发展自己认为最好的。也不用眼睛盯着自己不服气的东西,非得拉下马来不可。”

4、我们大部分80后的孩子们对超级女生的热迷可以用癫狂来形容,毕竟像更早点的人也热迷这些另一种文化娱乐现象。我觉得“超级”二字就是颠覆传统,大胆创新,新鲜表达,另类发扬!那么不难理解和体会到超级女生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颠覆或者严重点说是叛逆!我觉得是中国人的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心灵压抑许久的独白和冲动。

5、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论语今读》、《世纪新梦》、《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

记者:听说您也看过“超女”,还喜欢周笔畅。有人说这一两年是大众文化兴起的时期,而80年代的美学热已经渐行渐远。您长期生活在国外.对国内这种世俗化、庸俗化的文化状况能否评论一下?

李泽厚:有人反对过情人节、圣诞节,只许过端午、春节.正如当年不许人穿牛仔裤、跳迪斯科一样,想用民族主义、中体西用、唐装、祭孔来抵挡西方文化。我看是挡不住韵。其实,让年轻人多几个快乐节目,有什么不好。难道中国过圣诞节的人都真的信基督教吗,我看未必。真正的儒家精神恰恰可以包容这些。

6、一位网友说,刘忠德对“超女”的讨伐,让他想起小时候的场景:一群居委会的大爷大妈,手握剪刀走上街头。警惕地搜寻小伙子们的长发和喇叭裤。 红网编发了署名张若渔的评论:消费时代来临了,一切价值被重估。高雅文化被请下神坛,取而代之的。是娱乐的、先锋的、寄托个人经验的大众文化。在品尝到了大众文化的甜头之后,公众也感受到了捍卫艺术主导权的必要性,人民需要自主选择和免于胁迫的艺术。

--------------------------------------------------------------------------------------

支持“刘忠德”

1、我支持刘忠德先生的观点,象超女这类节目应该停办才对,有关部门不应该给他们发批文的。我也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也喜欢文艺节目,对象韩红、沙宝量等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得到成功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艺人的文艺节目我是很喜欢的,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对超女这类哗众取宠的节目说实话我是很讨厌的。超女给年轻人灌输的是一夜成名,投机取巧,不要经过任何努力,就可以得以成名,对年轻人是一个很大的毒害。 我也不是说对一切文艺节目我们都应该持抵触的态度的,如一些内容比较健康的、比较能激励年轻人积极向上的节目我们还是要支持的。很多会把一些歌星和超女相比较,但那不是一概而论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一个访谈节目,就是那个15岁就得了个什么超女前三名的叫张含韵的,在和一个主持人做节目时,把“憧憬美好生活”说成了“撞憬美好生活”,在全国人民面前出了个大丑,你说说,连“憧憬”这两个字都弄不清楚的人,连这最基本的文化素质都不具备的人,却可以得到超女第三名,这不时误导年轻人是什么?这不是毒害年轻人是什么?长久这样下去,很多年轻人会以为有一个漂亮脸蛋就可以出名了,有一个好嗓子就出名了,那还有人努力吗?我们国家还有希望吗? 在此,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取消超女得举办权,不要让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再继续下去了!

2、超女现在还是一些小小孩子,一群刚走出社会的邹鹰,按目前来说他们都没有什么实力,但却能多次的出现在媒体面前,而有的竟然还去某大学开什么会,这简直是可笑。“超女”现在的消费都是一些不成熟的人去消费的,任何一个有知识的人都看不惯这样的事发生,比较中国不比外国。超女浸透了商业味道的所谓文化,说白了超女也是新研制而出的一个文化产品。这种产品不适合现在的这个社会。也许超女本身的发展是没有什么问题,可能问题出现在超女宣传上,如果超女想表达的单单是时尚,那么还能有谁有资格说超女的不是呢?象超女现在这样的情况让人很担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对于这个社会还不太了解,时尚就应该时尚不应该在去搞别的东西,这样来比如一下吧“你一个建筑人员在没有任何商量经济头脑的情况下,你去做商业集团,这样的效果那会是什么呢,那结果可想而知了”是的,在加上她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的样子,在通俗的人,按现在的社会的年轻人都会把超级女声当成偶象的。

今天就超级女生的现象谈谈对我们新新人类的影响,我们大部分80后的孩子们对超级女生的热迷可以用癫狂来形容,毕竟像更早点的人也热迷这些另一种文化娱乐现象。她的关键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心态的病态化的发展和欲望的心理。也可以是西方国家金钱主义和物欲横行的结果,反此总总就是一个人想出名,想有花不完的钱,包括参赛者和举办方一个心抱到一起去了!但是这样对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和破坏。

---------------------------------------------------------------------------------------

刘忠德对“超女”的讨伐引出了南京某高校学生高杰的一封网上公开信。以下是公开信的主要内容:

一封网上公开信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我绝对不承认自己是被“超女”毒害的青少年。我觉得您太低估了您的孙辈们的鉴别力与欣赏水平。我想即使没有“超女”的出现,“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心,理同样也会出现,并且不只出现在80、90年代的人身上。

我们并不抗拒您所说的高雅艺术,并且会有想听一场音乐会的冲动,然而我们的这些冲动却被高额的门票拒之门外。难道您不知道音乐会只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有,并且一张门票贵得等于我们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

我们为什么喜爱甚至追捧“超女’’?那是因为“超女”的低门槛。我只要想唱就可以唱,并且还有老师的免费点评。尽管某些老师的言论有点尖锐,但略带讽刺的点评恰巧打碎了我们许多人的明星梦,让我们安心学业,这有什么不好的吗?

听说您一手栽培的所谓中国剧《天鹅湖》将要上演,希望它的门票不要太贵。希望它不只是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上演,希望您以全国政协常委兼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身份向教育部提议加大对于中小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投入,希望您能够为寒门学子解决些实际问题……最后还希望您不再担任诸如“中国汽车形象大使选拔赛”、“全国房地产模特大赛”之类活动的评委了.因为这些活动在我眼中比“超女”更加低俗、更加有害青少年的成长、更加有辱艺术之名。

--------------------------------------------------------------------------------------

传统与时尚

归于大同,才是我们一路走下去的希冀。在时间的坐标上,文化本身并没有顾此失彼的冲突,它通常展示的是活生生的丰富的历史变迁。背靠繁华随处可见的现代,我们不应把思想凝频繁更替的时尚,也不应把思想流连在通体古拙的经典。

我们不应让眼睛老去,这只会让心灵荒芜;我们也不能让眼光浅陋,这只会让头脑呆滞。传统与时尚的圆满并非高不可攀,传统就是经典,我们就是传统。

可是,强势的流行文化已侵袭到寻常巷陌。人们在匆忙中从容地追求众星们的风采,并将自己只能望洋兴叹的梦想与激情寄望于他们令人血脉贲张的表演中。于是“超级女声”在“想唱就唱”的煽动中时髦地开场;它证实了梦想的巨大能量,但同时也在用烦嚣中的物欲名利潜移默化于我们的信仰。它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假象:我们有理由坚信,现在的流行优于传统。因此,大量年少轻狂的青年们打着流行的口号“玉米”、“饭盒”拥上生活前行的道路。

他们已不习惯百家争鸣的热闹、唐诗宋词的风韵、中国戏剧的古朴;他们开始遗忘,饕餮神兽、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我想,没有人愿意遗忘,只不过他们缺乏深入骨髓的诱惑。

当韩国人准备为我们的围棋申请文化遗产时,我们似乎无动于衷;当韩国人在追忆司马迁时,我们中的一个人却着日本侵华军军装哗众取宠。我坚信,我们不会这样迷茫下去。在联系传统与时尚这个方向上走一步是不需要勇气的。

可喜的是,沉沉思考的人们开始细细寻访、轻轻拣拾中华民族落满尘埃的精粹。“中法文化年”便是实证。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望的眼睛。”北岛如是说。

我想:我们应该让我们的眼光从远古辐射到未来。时代的悲哀是缺少什么寻找什么。我们不需要忄西忄西 惶惶地崇拜传统或时尚,但我们必得敬畏这两种文化的作用力。

面对传统与时尚的并驾齐驱,我们似乎无路可走。但,无路便是处处是路。我们必得身居斗室而神视九天。“我是流氓我怕谁”的荒唐不应再可笑又可怜地克隆下去。这样,对于传统与时尚的并存。

-------------------------------------------------------------------------------------------

选秀:国民性格发生变化?

2006成为“选秀年”,从选手看.是平民选秀:从观众看、是众人参与。一些含蓄的中国人开始追求和追捧张扬的个性.中国人的国rL,t~格是否已悄然发生变化? 国人开始爱秀

2006年被誉为“选秀大年”.电视台看好选秀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多家电视台的平民选秀节目,纷纷杀进电视荧屏。选手虽然没有了去年“超级女声”的“红衣教主”和“星空舞状元”的“菊花姐姐”这样被广为“传颂”的人物,然而总体上更加干奇百怪。这些选手的表演方式虽然光怪陆离,但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敢秀、爱秀!

一对老年夫妇参加“梦想中国”海选,精心装扮成庄稼汉和农妇,边舞边唱;一位看起来六十来岁的老人,穿花蝴蝶般转进“梦想中国”重庆海选现场.被淘汰之后又花蝴蝶般地转出来;一位男选手穿着一套比自己的尺寸小几号的西装,带上一个醒目的红领结在现场尽情耍宝,更表示要做“中国的憨豆”“中国第一小丑”……

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一直被认为是内敛的,讲求为人含蓄蕴藉、深沉内敛。但是从如今那些参与选秀的普通人身上。却完全展现出国人我展示、自我欣赏的一面。中国人,是内敛还是爱秀?秀自己是因为有梦。选手们出于什么目的参加比赛。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大三学生李同学参加了超女海选,虽然刚唱了一句。评委就按铃了,但在电视上看到那个片断时,她仍然很兴奋。李同学说“自己从小缺乏锻炼的机会,内心一直有种渴望,很想秀一下自己”。她说:“比赛给了很多普通人以勇气。” (据《国际先驱导报》关睢/文)

既要孔子,也要章子怡

  北大教授张颐武日前宣称一个章子怡胜过万本孔子。据称他的依据是章子怡等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孔子。诚然,从表面上来看,张教授所说的绝对是个事实,原因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章子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比被赋予了多种意义和承载了太多内涵的孔子的知名度要响亮得多,并且她创造的商业价值也是相当可观的。我们不否认张教授的说法有其符合逻辑的地方,但我却要说中国既需要孔子,也需要章子怡。

  一提到孔子,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孔圣人”,心中顿时升腾起肃然起敬之情。为什么呢?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中华文明存续和发展的漫长时间里,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在丰富和扩展着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虽然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和体现中国文化本质的载体是很多的,但是从古到今,我们找不出任何一个人及其思想和学说能够比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更广、更深、更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已经成为儒家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象征和符号。研究、发现、挖掘孔子的价值和宣传孔子的形象,其实就是在发扬光大中国文化。同样,在今天的中国,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发展的进程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有家美国媒体曾把孔子评为人类千年文化人物的典型代表之一。这就是说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那么,向世界宣传孔子就是在宣传中国文化;向世界介绍孔子的思想就是在介绍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孔子就是在推广中国文化。君不见在中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协助和努力下,孔子学院在国外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既是世界发现中国、重视中国、研究中国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主动走向世界的体现。如此说来,科学、客观、恰到好处地宣传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振兴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人物。比如最近几年,“超女”运动如火如荼,“超女”们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人们对于超女们的关注也如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还曾被某外国媒体评为中国的“英雄”,而本文提到的章子怡等人也是屡次登上了西方重要媒体的头版头条。客观地说,超女、章子怡等人是中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与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正统文化相映成趣。在中国走向世界和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捍卫我们的传统文化以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纯粹性和民族性,我们也需要提倡、推广、普及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以凸现中华民族的活力和张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是枝叶;根深才能保证枝繁叶茂,枝叶充分伸展才能吸收充足的阳光和雨水以保证根部的给养。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时时刻刻把握好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发展,中国文化就会停滞乃至失去活力;没有创新,中国文化就会失去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文化的根基将不再牢固。继承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创新,创新才能永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继承性、发展性、创新性、大众性、流行性和时代性,中国文化才能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永远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的行列,中华民族才能自豪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自信和豪情。

  清代有位诗人说过:“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它绝不是主张抛弃过去的、传统的而一味迎合现代的和流行的;相反它告诉了人们一个真理,那就是文化的发展永不停息,历史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唯有正确对待传统的、正统的文化和大众的、流行的文化,我们才不至于在发展的征途中迷失方向。

2006年3月,网站上一组变态残忍杀猫的图片被各网站广泛转载,引起网民愤怒。一名时髦中年妇女微笑地怀抱可爱的小猫,场面温馨,接着该妇女将小猫放到地上轻柔抚摩,接着她用尖尖的高跟凉鞋鞋跟踩进小猫的嘴巴和眼睛,小猫吃惊绝望地回头,最后是小猫脑袋被踩碎死去,然后中年妇女若有所思地眺望远方。对这位女士这种虐待、伤害动物的行为,网络上几乎是一片讨伐之声。有人将其称呼为“女魔”、“摧猫狂花”、“人渣”等等。也有人认为某些网友的言论过激,比虐猫者更残忍!

反思:中国人的动物观在进化

如此众多的人关心几只猫的命运,似乎无关宏旨,在某些网友看来,还稍微有些伪善,众所周知,在某些地区,还有一小部分人饱暖不足。但是大家也同样明白:爱护动物与爱护人本身并无矛盾,正如某位专家所言:“社会道德体系应该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不能想象一个对弱小的动物的生命毫无同情心和责任感,甚至残暴地对待动物的人,能够去关爱宽容他人。同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等到所有的国民都脱困或是成为富翁之后再去提保护动物。”

北京西城区四根柏小学六(1)班全体同学: 我们在此向全市的小学生发出倡议,从我们每个喜欢去动物园的同学们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头儿爱护身边的动物,不随意投喂、恐吓动物,不伤害动物,不遗弃自己养的动物,永远做动物的忠实朋友。

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芦荻教授: 我今年已经73岁了,也许等不到我国的禁止虐待动物法出台的那一天了。我对儿子说过,不是有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吗,假如中国的禁止虐待动物法案颁布的那一天妈妈不在人世了,你一定到妈妈的坟墓上去……告诉……妈妈一声……

——————————————————————————————————————————----

为了所有的动物都不受虐待

2002年刘海洋用硫酸伤害北京动物园黑熊事件激起了人们的愤慨。许多人从法律的道德的和心理的以及教育的角度发表评论,同时表达了对动物受到伤害的痛惜之情。这的确让人欣慰,因为这是良知的表现。只是,透过刘海洋伤害动物案反观我们社会对待动物的态度时,所看到的却不只是这些事情了。我们的社会对动物的实际做法仍然有许多令人痛心的地方,我们的道德关切仍然没有扩展到人类的朋友动物身上。也许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爱的教育,也缺乏爱护动物的教育。

“一个文明的国家应该为保护动物不受虐待而设立人道的法律”任意折磨有感觉能力的动物(无论是野生动物还是家养动物),让它处于疼痛难忍的状态,慢慢死亡,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应该是一种违法行为。这不仅仅是为了人的情感和良心不受到伤害,而是人没有权力这样对待动物。但在现实中,要想依据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来惩处这种行为是不可能的,不仅因为这部法律的保护对象中没有普通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还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动物的基本利益,比如不被虐待的权利等。而依据“毁坏国家财产罪”来惩处伤害动物的罪行也是不恰当的,动物不是普通的所谓“财物”,它们有感觉能力。伤害它们比毁坏一般的财物要严重得多。所以,要保障动物不受虐待,并且在人的管理下能够得享一般的生活,就应该制定“反对残酷虐待动物法”。这个法律所关涉的对象,应该既包括野生动物,也包括那些同样有感觉能力的家养动物。

在近代,是英国人最先把同情的眼光投向动物,并在法律实践中解决这个道德议题。1809年,一位英国勋爵在国会提出一项提案,要求禁止虐待马、猪、牛、羊等动物。这项提案在当时遭到了人们的嘲笑,结果,虽然在上院获得通过,但在下院被否决。

这并不奇怪,因为许多人的心智还不能包容动物的利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对动物的偏见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他认为动物不会思考因而不会感到痛苦。不过,伟大的伦理学家边沁认为,笛卡尔的错误在于把会思考和会感觉苦乐混为一谈了。边沁说,“问题不在于动物是否能思索,是否能说话,而在于它们是否能感到苦乐”。边沁坚持把人道主义关怀运用到动物身上,他坚决认为,皮肤的颜色不是一个人遭受暴君任意折磨的理由;同样,“腿的数量、皮肤上的绒毛或脊骨终点的位置,也不是使有感觉能力的存在物遭受同样折磨的理由”。因而,在判断人的行为善恶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到了1822年,英国人关于动物的思考已经相当成熟,所以,世界上第一个反对虐待动物的法律真正获得通过。它使虐待动物本身成为一种犯罪。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亚洲和拉美、非洲一些国家都制定了反对虐待动物的法律,动物福利协会和各种动物保护组织纷纷涌现。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为,一个文明的国家应该为保护动物不受虐待而设立人道的法律,更认为残害和毁灭生命是不正确的,爱护和促进生命才是人的基本责任。  中国也需要这样的法律。虽然立法并不能保证在这个时代就解决全部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但是,这样的法律将促使人们反省对待动物的方式,并妥善解决动物遭受虐待的现实问题。实际上,反虐待动物法只是期望一种最低的人道:即不能随意地把动物置于痛苦状态,不能以虐待动物取乐或者恶意地破坏野生动物的基本生存环境。

------------------------------------------------------------------------------------------

尊重动物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有人认为,关心动物不如去关心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关心动物与关心人是不矛盾的,而且应该是统一的。也就是说,連动物的悲惨命运都能感到流泪,那么我想,他对人就会更有同情心,更加会去关心人。相反,一个人、一 个民族如果对动物的肆意践踏,任意屠杀,那么对于人的生命他也就会敢于轻视。关心动物、尊重动物生命的意义,实质就在于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不要任意践踏人的生命。当然,如果当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产生严重矛 盾的时候,应该是人的生命最重要。动物与人是能够做到和谐统一,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非此即彼。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轻视人的生命行为,就是这些人連起码的尊重动物生命的道德底线都已经丧失了,何谈得上去 尊重人的生命呢?!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尊重动物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

“欣赏虐杀动物是一种暴力的、畸形的审美观,而用各种粗暴的语言去咒骂这种行为和审美观,获得的快感是否同样缘于暴力?”

“虐猫”的罪与罚:网络讨伐是否也缘于暴力?

对这位女士这种虐待、伤害动物的行为,网络上几乎是一片讨伐之声。有人将其称呼为“女魔”、“摧猫狂花”、“人渣”等等。针对女士的粗暴、过激、甚至污秽的咒骂语言比比皆是,关于其姓名、居住地、职业、身份乃至国籍引起种种猜度和争论,有人还发出“网络通缉令”,悬赏查出这人的身份和住址,并对其予以惩处,呼应“通缉令”者的网友不在少数,并有人表示愿意就此捐款。

虐待、伤害动物的行为,在任何一种文化背景的文明社会里,都是应当予以谴责的,在有些国家已有针对虐杀动物进行惩处的法律。无论何种宗教、何种文化、何种法律都要求人们珍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远离针对人类乃至动物的暴力,但现实中这样的行为一直存在着,因为人性是复杂的。

由此笔者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我还是五六岁时,和伙伴们在一起常将青蛙捉住,扯断它两条腿看它能否再行走,或者爬上树将鸟巢里的鸟蛋摔烂在地上而有种莫名的快感。当然因此没少挨大人的训斥,等稍稍懂事后知道这是很不光彩的行为。我想许多人童年时大约也有我这样的经历,只是大多数人成年后,理智和情感更加趋于成熟,告别了血腥的审美。但我们必须承认,心中这类残忍的因子并非每个人都能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自然地摒除。

此前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将硫酸泼向黑熊,复旦大学的一位学生虐待流浪猫,如果就此断言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我以为失之简单。

笔者对女士杀猫更关注的不是动物福利和动物生存权———多数人已经谈到这些了。我认为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这类行为在网络时代能格外被放大?无论是杀猫的残忍行为,还是谴责这种罪恶的侠义情感。可以说,这次事件和“馒头血案”一样,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经典案例。但如果没有互联网,杀猫行为即使存在,也不可能如此迅速而广泛地被传播,以至于众人的唾沫汇成大海,大有要淹没杀猫女士的架势。

没有网络这个平台,人们也很难如此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的爱憎,而且可以如此怒不择言,用暴力的语言来谴责暴力的行为。这位女士现实生活的状况如何?是否有某种人生经历让她沉浸于暴力审美,现在不得而知。但可以说,相当多的网友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理智的人,对种种不公平、丑恶的现象不满、愤懑,我也相信许多人感觉个人力量微小无奈,多数人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会选择沉默。而在网络上则不一样,可以尽可能地痛骂自己憎恨的罪恶而少有风险,在咒骂中自己俨然电脑游戏中一位纵横天下、铲除不平的侠义之士,在虚拟的行侠中获得某种快感。而且一旦心中充溢着正义感,便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如此便可以不用顾忌现实生活中遵循的规则。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被裁定为违法犯罪,必须有证据,他受到何种处罚必须法有明文,无论他有何种行为,一些起码的权利如名誉权等必须得到尊重,现实生活的规则是不支持以暴易暴,哪怕是语言上的。(3月3日《新京报》)

----------------------------------------------------------------------------------------

我们为何因“虐猫”而愤怒

与其提问网络讨伐是否缘于暴力,不如省思:我们为何因“虐猫”而愤怒?

说到底,人们的愤怒是建于现代文明的大厦而非暴力之上。这是一种对生命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愤怒,也是对生命个体遭到随意剥夺的愤怒,更是对生命尊严遭到严重践踏的愤怒。尽管践踏的对象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同类,但在“生命”面前人与人、人与动物的壁垒消失,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他(它)的。即便是对一只猫的生命践踏,也像对自己生命的侮辱。

这种愤怒,对现代文明来说,正常而且必要。然而,切不要相信这样的愤怒自古就有。一张百年前的中国老照片即可印证:在一次习以为常的“凌迟”大刑中,从围观者的表情中看不出丝毫的害怕,更别说是愤怒。所以,还是在“猫的凌迟”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这百年来现代文明带来的切实进步。而从世界范围看更是如此,没有对希特勒工厂式杀人的清算,没有对人肉炸弹滥杀无辜的声讨,没有对日本细菌战的控诉,没有对打击恐怖主义坚定的信念,现代文明还是否会灿烂,生命的尊严还是否能够捍卫?因此,不必担心网络讨伐可能也缘于暴力,而更应张扬现代文明的人文价值。(《新京报》2006、3)

----------------------------------------------------------------------------------------

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曲曲弯弯的荒草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深知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摘自《食指文选》)

故事从一个承诺开始。穷女孩倾城遇上了一个尊贵的男孩,答应做他的奴隶来换取食物。但当女孩夺得食物后便逃走。路上,她遇上掌控命运的满神,满神问她:“你想成为世上最美的王妃,身披万千宠爱,享尽荣华富贵吗?代价是你永远无法得到真爱。女孩一口答应。这就是号称磅礴大气瑰丽雄美的视觉盛宴电影《无级》。

《无极》剧组破坏环境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5月16日通报了电影《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生态环境的调查情况:《无级》剧组拍摄活动中违背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

据了解,剧组在2004年10月份就已经拍摄完了,但当时并没有及时处理这些问题。2005年的夏天应该很快清理完,但却一直拖着。初步的调查结果显示,《无极》剧组的拍摄活动确实造成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当时,剧组修建“海棠金舍”,铺设了一条沙石路,数十平方米的高山杜鹃林被砍伐。此外,现场还残留着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垃圾,天池水底打了100多根桩,还修建一座木桥。

环保总局已责成云南省环保局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对剧组为拍摄活动修建的道路和建筑物造成生态破坏的行为进行处罚,限期责任单位恢复拍摄地的生态植被,强化环境管理,并及时向社会通报情况。

-------------------------------------------------------------------------------------

《无极》,美丽背后的代价

2006年对陈凯歌来说可谓多事之秋,一出颇受争议的《无极》刚刚走出了纠缠不清的馒头 风波.又因环境污染引起公愤成 为千夫所指。鉴于《无极》一剧在拍摄过程中对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国家环保总局已责令云南环保局依法对《无极》剧组进行处罚,限期恢复拍摄地生态植被。三亿元人民币打造的《无极》以漫天飞花漫天飞雪入梦似幻的仙境和凄美爱情让多少感性女子感动得泪流满面.而这美丽的背后却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为了屏幕上两个半小时的视觉享受而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灾难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虽然《无极》剧组声称碧沽天池的污染清理和环境恢复已在五一之前完成,但常年纤尘不染的圣湖碧水和遍布池畔的百年花海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恢复的。

一出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无极》给我们最后的圣地香格里拉带来的创痛是难以抚平的,在它给我们带来_场并不丰盛的精神餐宴的同时更给我们留下了一堆永久的精神垃圾。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伴而秉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工业发展、房地产发展导致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绿化破坏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最近发表的环境状况报告指出.全球经济的最快速增长发生在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最少的地区,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虽然经历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却也正经受着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危险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极》环保事件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在与日俱增,商业短期行为和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越来越遭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文化。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向子孙后代租借而来的,谁也没有破坏自然环境的特权。

当然.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凯歌同志固然犯下了破坏环境的大错.受到有关部门的严厉处罚是应该的.人们为此群起而攻之也无可厚非,但凯歌毕竞还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一位杰出导演,如果某些媒体借机炒作穷追猛打落井下石而把一位天才导演活活扼杀那也同样是令人惋惜的。

(<<佛山日报>>2006.5)

今年北京的沙尘暴的确景象恢弘,气势磅礴。如果是白天突发的,骤然间妖风卷地,楼宇潜形,一转眼暗无天日,漫天皆黄。此时背诵《千字文》最为得宜:“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或者如鲁迅所云:“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呐喊•狂人日记》)楼群的电灯渐次亮了,雄伟的长安街华灯齐放。千树鸟飞绝,公园人踪灭。几百万辆大小汽车在滚滚黄尘中起伏挣扎,小米粒大的沙子哗哗地冲洗着车窗和楼窗。街上的行人掩面奔逃如同侵略者攻破了城门,……

沙尘肆虐——全面体验

触觉:要擦一把脸么?细细的沙子又温柔地贴了过来,以全方位的方式。如蛆附骨,如影随形,吹得你睁不开眼。味觉:沙尘的苦涩不是飘在海边的沙滩上,而是浮动在北京的空气里,直飘进你的口腔和胸膛里。嗅觉:沙子先钻进你的鼻腔,躲避开你的鼻毛,再往里走,它就让你觉得嗓子眼冒烟了。视觉:黄色代表着我们的面孔和土地,黄色一旦传染给天空,无论向哪个方向看,都变成了恐怖的颜色。它演绎的恐怖,就是我们大家一块灰头土脸。脸脏了,天暗了,绿灯不绿了,红灯不红了。一切似乎都裹挟在了肮脏和含混不清的迷雾里。

沙尘暴——向我们袭来!

2006年3月18日下午到21日上午,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西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以及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大范围沙尘天气。 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覆盖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影响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我国长江以北几乎所有的地区都不同程度遭受了沙尘天气的影响;在新疆西部和北部、内蒙古大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其中,甘肃鼎新、金昌等地还出现了罕见的特强沙尘暴天气。 这场沙尘暴席卷了我国北方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达1.5亿。据评估,这两天来,强沙尘暴天气已影响我国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140多个县的552万亩耕地和4100万公顷草地。它给有关地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给公共交通也带来了不便。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沙尘暴带来的细微粉尘极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沙尘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两个因素,一是地面上要有沙源,包括原来就有的沙漠和人为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沙化,而影响华北及北京地区的主要是后者。二是要有大风。沙尘暴频频发生,与植被破坏、沙化土地不断扩展有关。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沙漠面积广阔,极易出现沙暴天气,同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其植被极易破坏而难于恢复。加上还存在毁林毁草开荒、过度放牧、滥樵滥采等人为破坏活动,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这就为扬沙浮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沙尘物质。由于3、4月份正值农田春耕季节,大量表土翻耕,极易起尘。另外,目前华北和西北的城市建设中,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的保护设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于扬沙。

这次强沙尘暴天气,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生态警钟——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快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考虑进去,对重点沙源的产生地,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减缓和治理沙尘暴至关重要的技术措施是实施以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治沙工程,保护好现在沙区植被,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垦滥牧;大力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对已沙化的地区开展综合治理,扩大林草植被;对已形成的沙漠绿洲,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

----------------------------------------------------------------------------

北京的沙尘暴与《楼兰新娘》

北京,支撑着千年中华文明重要的一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个宏阔的舞台,崇高伟大与卑劣渺小的戏剧总是在这里上。追溯蜿蜒曲折的中国历史,这里总会是一个起点,因为这里号令往往开始改变历史长河的方向。今天,它正忍受着自然的蹂躏和践踏,凌厉的风,挟裹沙尘从天而降,不分高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统统抹上肮脏的印记。黄漫漫的天空让所有的人忧惧,无奈。而更可怕的是,不知不觉中,仅一天时间,北京降下沙尘三十万吨,也就让北京一天背上三十万吨的重量。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古国楼兰。楼兰,早已成为历史著作中的国家,人们只能从符号中感知它的存在。而历史学家面对一片慢慢沙漠,言之凿凿地说:那里曾是一片丰美的土地!大地,是芳草的大地;天空,是芳草的天空。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在这里存活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那里曾经牛肥马壮,养育着一个强壮的民族。但是,这已经成为了历史,漫无边际的黄沙掩埋了一切。大地,是黄沙的大地;天空,是黄沙的天空。曾经生动美丽的大地变得单调而又恐怖,曾经纯净的天空变得污浊而又凄厉。

然而,楼兰被黄沙埋葬了,生活那里的民族不知所踪了。留给后人的只是一具引起人们遐思迩想的不朽的少女干尸。一切都是黄沙惹的祸。今天,人们无法确切知道楼兰如何消失,无法确知黄沙怎样埋葬了楼兰,无法知道第一阵风沙如何出现,也无法知道最后一棵绿草如何枯萎。但是,黄沙却真真的埋葬了楼兰。人们不知道楼兰如何消亡,但是,却知道北京的沙尘暴是和人们的贪欲有关,正是人们尽情地纵欲,为了纵欲而尽情地掠夺大地的资源,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才一步步的逼近,才以沙尘暴的方式露出了一点狰狞的面目。也许数百年后……..,北京是否也像今天的楼兰一样掩埋在一片荒沙下呢?后人是否也会像今天咏唱《楼兰新娘》一样咏唱《北京新娘》呢?北京是否也会成为一种符号上的概念呢?…….这是令人恐怖的联想,但这确实是现实催生的联想,并不是杞人忧天!人们在吟咏爱情的旋律时总是不自觉地涉及生命延续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却一步步地破坏着承载生命的大地,当大地一片黄沙时,生命还能依附在哪里?

作为一名在深圳生活了十年、长期关注民生的深圳市民,直到今天,如果我要靠自己的工资收入,依然在这个城市买不起一套房子,在这个城市里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固定的安身之所,安居乐业依然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遥遥无期。 我们不能做一辈子的“房奴”……

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行动”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

致信人基本情况:

姓名:邹涛,性别:男。深圳市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资深民间公益志愿者,深圳扶弱助困网(www.szhelp.cn)常务总干事。

致全体市民:

2006年3月29日,据深圳市国土房产局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深圳商品住宅价格相比前两个月上涨了2.05%,每平方米均价达到8032元。那么,是什么导致深圳房价持续上涨,变得房价虚高呢?据南方都市报与奥一网开展的深圳房价网上调查结果表明,政府调控措施收效甚微、房地产商哄抬房价、深圳土地资源稀缺、炒家囤积房源哄抬房价、部分中介从中炒房及香港买房资金注入已成为房价持续上涨最主要原因。虽然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调控房价,但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更多实际的效果使房价下降。

作为一名在深圳生活了十年、长期关注民生的深圳市民,直到今天,如果我要靠自己的工资收入,依然在这个城市买不起一套房子,在这个城市里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固定的安身之所,安居乐业依然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遥遥无期。

我们不能做一辈子的“房奴”。假如我们现在买房,我们将要担负终身的债务。无论我们在深圳生活了十年还是二十年,直到今天,如果要靠自己的工资收入,即使我们再省吃俭用,依然在这个城市买不起一套房子。面对深圳如此高的房价,我们总不能把所有的收入都拿来买房。 我们要实现在深圳买房这样一个安居乐业的简单梦想,即使月收入达到7000元的,按揭购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以均价8000元计算,总价70万元,15年的按揭,我们每月就要负担3000多元的按揭支出,负债收入比率达到了 45.71%(通常国际上的标准合理上限为40%)。在15年的按揭期间中,家庭实际的利息支出将达到176000元,还没有考虑未来国家可能进一步提高按揭贷款利率等等其他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福利和年终奖的收入,则这样的负债水平还能有什么安全感可言?据媒体调查,目前我们的家庭整体负债率已经超过了欧美家庭。难道我们就这么悲哀一辈子,为个房子累死累活?而且有一些房子质量还不好,当你好不容易供完房子才发现,自己的房子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毛病,修修补补都把人累死。

如果我们现在买房,我们一辈子将为房子累死累活。当水费、电费、煤气费、物业管理费等等价格也在上涨,我们的生活成本日日升高,当我们把辛苦工作收入的大部分要用来供楼时,我们就注定了要悲哀一辈子,为房子而累死累活。 如果我们现在买房,我们将没有“幸福感”可言。除了房子,我们还要吃饭,要养家,要供养长辈,要供子女读书,还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想要吃得好、穿得好、把下一代抚育好,我们每天就只有象牛一样的为了还清房子的贷款而工作,我们将没有幸福感可言,银行随时都可能会因为不还款而收楼,供楼款象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我们的身上,这在相当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 因为,节节高升的房价已经成为了“卡”住我们幸福感的一道共同的门槛。 请政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控房价曾几何时,“居者有其屋”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而残酷的现实是,深圳的房价已经“涨疯了”, 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关注民生问题的缘故,我在日常做了大量的民生调研,在调研中我发现,为了买得起房子,有的市民不惜大举借贷度日;有的不惜忍辱负重,劳累成疾;因为房价太虚高,有的深圳急需的人才对深圳望而却步;因为房价太虚高,有很多的大龄青年因为没有房子到了30几岁了依然不敢结婚;很多家庭因为买不起房子即使结婚后也不敢要孩子;还有的,因为供不起楼而被银行收回,损失惨重;更有甚者,为了供楼款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而今天,我非常痛心的看到,这虚高的房价,已经成为影响深圳构建和谐社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居者有其屋变得遥遥无期,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饼,可望而不可及,让很多人对深圳失望,最后失去归属感。

由此,我呼吁我们广大市民应该清醒而理性地看到,深圳的楼市已经存在严重的哄抬因素,我希望广大市民理性认识,推迟买房时间,因为,大家晚一点出手就是对深圳楼市作贡献,大家推迟几年再买房,不但对房地产市场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更是为整个和谐社会作贡献!



礼!

发起人:深圳市民邹涛

二OO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

【相关链接】

“不买房运动”显然触及了隐藏在社会深处的某根敏感神经。“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么多人因为大家的共同利益而这么团结。”邹涛说,民众不能决定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而房地产企业有自己的经济逻辑,消费者没有办法,只好“用脚投票”。他相信,不买房运动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政府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肯定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呼吁在情绪方面的发泄重于实际价值”。“不管怎么样,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响应,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 邹涛说,“这次行动已经成功了一半。”

中国城市房价的诡异处,在于尽管中央政府三申五令要稳定房价,房价依然如同不受控制的怪兽般节节上涨。去年中央政府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八条”、“新八条”、“七部委新政”,都没有收到效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似,全国70个主要城市中,只有上海、杭州等几个城市的房价涨幅趋缓,大多数城市的房价仍然在上涨,其中以北京、广州、深圳最为突出。以北京市为例,市政府的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房价涨幅接近20%,而今年1—2月间,北京房价涨幅达17.3%。在一般民众眼中,高房价是社会贫富悬殊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中国社会的“不和谐”事件,不一定会爆发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它也可能出现城市里,出现在越来越多深受高房价之苦,不愿当“房奴”的城市居民群中。

高房价是中国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摇摆间,摸着石子过河的结果。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默许房价高涨以获取土地增值以及各种赋税增长的好处。因此有评论人称,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上,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部分土地主管部门才是真正的“利益相关者”。房价虚高在中国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如果听之任之,这一经济问题可能上升为社会问题,甚至演变成政治问题。

--------------------------------------------------------------------------------------

现代的古典江南

理智告诉我,经过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今日的江南早已是工业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的江南,然而,江南诗画的美丽不会消失,水乡的幽雅和清馨依然存在。

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还有岸边那青瓦阁楼,以及阁楼妆的江南少女站在窗口娴静地看着轻摇的乌篷船,水乡最美的风景如电影般展现在眼前。早晨,路过朱家角,如行于清丽的画卷之中,人在乌篷船上,船儿穿过弯弯的石拱桥.黄昏,漫步朱家角,似在一首空灵的古诗中。身处江南第一古镇,听隔岸烟里人语声,中午,任人流如织,置身街市,嘈杂声.买卖声交汇在一起,倒有别样的生机盎然。

撑着戴望舒的油纸伞,去心中的江南。雨巷中,诗人所希望相逢的丁香姑娘,却不再徘徊.忧郁,彷徨,哀怨。若遇上她,她性情飘然,也许会绽放一个美妙的微笑。或乘上骏马。到梦里的水乡,达达的马蹄声穿过青石板街来到现在,不当匆匆的过客.做一次诗意的栖居。没有城市喧嚣的压抑,也没有伤春悲秋的叹息。

我心中的江南。不全是古典的江南,我心中的水乡,不全是如梦的水乡。

当江南水乡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大都市里静守一隅,在桃红柳绿中焕发婉约而又迷人的魅力,至真至纯的面目不带一丝的粉饰,没有半点的矫掩。这时的江南水乡便勾起了人们心灵中那一份古典的情怀.寻梦的人们浸入其中。感受着水乡的浸润。探寻的目光从每一家珍藏的书中阅读沧桑。

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使都市人承载了太多的心理压力,江南水乡的灵性与美丽就成了人们神

驰向往的地方,只要步入水乡朱家角的画里,就会让心灵轻松地放假。让心灵自由自在地在水乡游弋,忘却烦恼。

悠远绵长的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不正是现代人寻觅的那种回归自然的祈望么?

(据《海上文坛》2006年第3期)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工作人员违章操作,反应堆失控了,燃起熊熊大火。4号机组中的“核魔”挣出了核反应堆这一“魔瓶”的“瓶口”,在周围地区造成了强烈的核辐射,继而被风刮到更远的地方。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今天,重返切尔诺贝利,找寻历史遗痕。直面大悲剧之后的荒凉和痛楚,不是为了悲伤,而是为了在理性的反省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蜡烛和康乃馨

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0周年纪念之际,许多乌克兰民众聚集在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0英里的小镇上举行悼念仪式。当天,乌克兰国会召开特别会议,总统尤先科先后参加了基辅和切尔诺贝利工厂附近举行的两场悼念仪式。 乌克兰首都基辅纪念仪式26日凌晨开始。数以百计的乌克兰人手持蜡烛和康乃馨走上街头。莫斯科时间1:23,人们开始默哀一分钟,20年前的这一刻,切尔诺贝利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今天是个非常悲惨的日子,但二十年来我们年年纪念这一天。”乌克兰人卡尔玛多诺娃•安娜告诉记者。人们拿着蜡烛和康乃馨,伴随着铃声和警笛,缓缓走过街道。 参加完基辅的悼念仪式后,尤先科亲往切尔诺贝利核工厂附近的纪念馆。纪念馆内,核电站工人听着军乐,互相致意。尤先科在纪念馆内发表讲话说:“经过了20年的伤痛和恐惧,这块土地一定要向前行进了。切尔诺贝利的伤痛和迷茫结束了,我们是勇敢而强壮的人民,我们一定要面向未来。” “20年过去了,也许很多孩子已经不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距离基辅多远,但我们没有办法忘怀。” “乌克兰还会继续和平使用原子能的道路,因为我们需要它。”

--------------------------------------------------------------------------------------

需要800年

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民用核电泄漏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1点23分钟后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许多细节,都通过媒体留在了世界各国许多人的集体记忆中。本月26日,世界将迎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20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不能忘记心头这一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受污染地区的居民就连吃饭、喝水这等平常事都要小心翼翼,甲状腺癌、白血病儿童以及新生儿生理残疾者数量也骤然增加。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核电虽然是目前最新式、最“干净”,且单位成本最低的一种电力资源,但由于可能的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核污染却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迄今为止,除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以外,英国北部的塞拉菲尔核电站、美国的布朗斯菲尔德核电站和三喱岛核电站都发生过核泄漏事故。除此之外,在世界海域还发生过多次核潜艇事故。这些散布在陆地、空中和沉睡在海底的核污染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远不是报道的数字能够划上句号的,因为核辐射的潜伏期长达几十年。

--------------------------------------------------------------------------------------

牢记历史教训 永远不再发生

4月26日晚,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二十周年之际,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大亚湾核电基地举办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作为核电企业,中国广东核电在2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充分吸取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教训,将安全视为生命线,增强责任心要求每一位广东核电员工强化安全意识,将安全视为一种责任,将自己看作安全工作的最后一道屏障,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确保核安全是核电企业的使命,也是核电企业的责任。今年年初,国务院制定了2005年至2020年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核电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此时,中广核集团举办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意义就在于牢记历史教训,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巩固安全屏障,规范安全行为,让“切尔诺贝利事故”永远不再发生。

今年4月22日和4月24日,在广东省某医院住院的两名重症肝炎病人先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一周后又出现多例相似病症病人,这引起医院重视,他们组织有关专家会诊,专家初步认定患者新近使用过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存在毒副作用,这可能是引起病证的主要原因,而这批药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

“国药准字"的信任危机

1、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是一家拥有300多名职工的药厂,并且在2002年就通过了国家的GMP质量认证,拿到了国家药监局和黑龙江省药监局发放的质量认证证书。药品决非一般的商品,因为它直接关涉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优质药品能够“治病救人”,劣质药品却是“致病杀人”,这是谁人尽知的粗浅道理。正因为如此,“齐二药事件”的恶劣程度和恐怖效果,要远远超出以往发生的其他质量安全事件,而必然引起社会舆论的勃然公愤。类似“丧尽天良”、“恐怖至极”这样的词汇弥漫了整个舆论空间,千夫所指的正是震惊国人的“齐二药事件”。

2、所谓“国药准字”,按照字面理解,也就是国家药监部门为证明该药品“合法性”而颁布的准许字号,它必然是符合国家药品注册条件,并且已经通过了规定注册程序的。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这就是国家权威部门对药品安全和质量提供的一种“政府担保”,等于是“可以放心服用”的另一种意思表述。老百姓不是医药专家,老百姓买药吃药只能认这个。 所以,“国药准字”号药品出了问题,应该负责的就不只是无良药厂,为其提供“政府担保”的政府部门同样难辞其咎。“国药准字”竟然蜕变成了“假药”,通过GMP认证的药厂竟然“生产环节存在明显漏洞”,这究竟是谁在审核、谁在监管、谁在批准、谁在把关呢? 单单一个“齐二药”,仅仅一个“亮菌甲素注射液”,其实并不可怕,这些都是“全国查封行动”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药监部门每年受理的新药申请达一万多种,六十七倍于美国FDA,谁又能让我们相信一定只有一个“齐二药”,只有一个“亮菌甲素注射液”呢?“齐二药事件”通过其固有扩大效应传达给公众的,实际上是对整个“国药准字”体系的信任危机。曾经不是问题的“国药准字可不可信”,开始成为问题。

3、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在临床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监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查封、扣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全部药品。药品决非一般的商品.因为它直接关涉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优质药品能够“治病救人”,劣质药品却是“致病杀人”,这是谁人尽知的粗浅道理。因此.“齐二药事件”,引起社会舆论的勃然公愤。 生产劣质药品的,是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大型正规企业;销售的药品,是通过合法渠道光明正大流通的“国药准字”号。 所谓“国药准字”,按照字面理解,也就是国家药监部门为证明该药品“合法性”而颁布的准许字号。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这就是国家权威部门对药品安全和质量提供的一种“政府担保”,“可以放心服用”。老百姓不是医药专家,老百姓买药吃药只能认这个。 所以,“国药准字”号药品出了问题,应该负责的就不只是无良药厂,为其提供“政府担保”的政府部门难辞其咎。“国药准字”竟然蜕变成了“假药”,通过GMP认证的药厂竟然“生产环节存在明显漏洞”,这究竟是谁在审核、谁在监管、谁在批准、谁在把关呢? “齐二药事件”,实际上带来了对“国药准字”体系的信任危机。 (据《海南日报》舒圣祥/文)

5月17日是第38届世界电信日,也是联合国大会刚刚确立的首届“世界信息社会日”。信息化的发展为电信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运营商构建面向信息社会的安全网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显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充分取其利而去其弊。

互联网——一把双刃剑

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互联网在中国就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繁荣的大发展。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当时中国互联网用户为62万,而在2006年1月17日,该中心第17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11亿,居世界第二位。

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思想道德观念也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响。互联网是一个通过开放式的网络进行信息获取、信息互换、信息发布而形成的方便快捷的庞大信息传播平台,它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充斥一些不负责任和不健康的内容。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网络安全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指出,“在管理、推动和保护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与其缔造者一样富有创新精神”,推进我国的网络安全工作,需要三管齐下: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和网络文明建设。

2004年9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宣布正式成立中国无线互联网行业“诚信自律同盟”。2006年4月9日,北京千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