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最后一讲——古代诗歌鉴赏(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梁万年

诗歌的感情与形象

  “诗言志”,实际就是“诗言情”。诗总是要表达感情的。人的感情是主观的,抽象的,直接抒发易失之空乏直露,读者只有依附于一定的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才会感到诗意浓郁,令人回味。

1.古典诗歌中常见的5种主要情感

①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基本分类如下: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③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④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侯馆梅残》。

⑤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出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以下几种: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

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答 题

诗歌考查中,主要的设问角度及答题形式有哪几类呢?

一、理解内容类——从诗歌内容角度设问,解决问题应主要放在读懂内容这一步

(一)理解重点意象

常见设问举例

例1.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回答。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例2.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回答问题。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明白景和情的关系是以乐景写哀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例3。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回答问题。

问:本诗清幽绝俗的意境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答:竹林、孤琴、长啸、明月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二)品味关键词句

这一部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常见设问举例

1.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达作用主要是词语的含义及表

例1.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回答问题。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例2.阅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回答问题。

问:“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2.炼意——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主要问句子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例3.仍然是阅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回答问题。

问:“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人们常用来赞美什么?

答:这句诗常被人们引用来赞美年轻人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崭露头角,前程远大。

例4.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回答问题。

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例5.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回答问题。

问:“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第三、四句是如何体现作者对朋友的深情的?

答:“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息。第三、四句写临江送别,帆影望尽,故人远去,仍久久伫立远眺,挚爱之情蕴含无穷。

二、语言特色类——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常见设问举例

例1.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回答问题。

问: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全诗清丽自然,意境开阔,蕴含无穷。

例2.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人寻味。

三、评价主旨类——设问角度主要是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塑造的艺术形象

(一)诗歌中心思想——对诗人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主旨的评价,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1.对诗人所抒感情的理解

例1.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回答问题。

问:“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不须归”是不回到官场,流露出对混浊官场的鄙视,及作者归隐山林的志向。(情感5类中的“人生志向类”之“归隐山林”。)

例2.读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回答问题。

问:诗人对劳动人民,对统治制度是什么态度?

答:“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本应过上富裕生活,而现实却是“农夫犹饿死”。诗人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情感5类中的“忧国伤时类”之“反映百姓离苦”。)

2.对诗歌主旨的评价

例3.读《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回答问题。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人生也有盛袁,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老年时徒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情感5类中的“人生感受类”之“人生短暂,青春易逝”。)

例4.读韩愈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回答问题。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

答:这是一首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第三句。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

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在这里,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情感5类中的“忧国伤财”之“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3.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例5.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回答问题。

问: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托物言志,借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情感5类中的“人生志向类”之“不与当权者合作”。)

例6.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回答问题。

问:本诗明写对项羽的赞扬,暗写了什么?

答:讽刺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么贪生怕死,懦弱无能。(情感5类中的“忧国伤时类”之“借古讽今的情怀”。)

例7.读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回答问题。

问:“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答: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情感5类中的“忧国伤时类”之“边塞征战的壮烈”。)

(二)认知理解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常见设问举例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8.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9.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例10.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例11.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回答问题。

问:竹林、孤琴、长啸、明月这些普通景物能构成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为什么能构成这样的一个境界?

答:①四种普通景物构成了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 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净,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②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互融合。

附:常用“评价主旨类”方面术语集释

①深化意境。②深化主旨。③意境深远。④意境优美。⑤意味深长。⑥耐人寻味。⑦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言有尽而意无穷。⑧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⑨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⑩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⑩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四、分析手法类——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一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诗歌的某一句或某几句之间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格,常见的如比喻、借代、夸张、比拟、铺陈等各种修辞格。

二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诗歌的某一部分作者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表达的。主要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四种。在诗歌中,“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几乎不用。

三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抒怀言志方式,即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5种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即:不借外物——直抒胸臆;借物——托物言志;借事——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借景——情景交融;借古迹——借古讽今。另外,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象征等表现手法。

设问角度举例

1。修辞手法——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1.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2.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了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表达方式——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3.读孟郊的《游子吟》(见上),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4.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5.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6.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7.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象。

例8.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回答问题。

问:本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的?

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9.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写景又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

敬仰羡慕之情。

例10.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自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五、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附:2005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