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zhuxuw(路过)

【摘要】 副词修饰名词历来被认为是现代汉语词类的超常搭配,一直是现代汉语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有关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和论述已经相当完备,这里不作复述。本文试图另劈蹊径,通过详实的举证,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分析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并由此为“副词修饰名词”这种语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和运用的优越性提供些许佐证。

【关键词】 副词 名词 修辞效果

○ 导 论

广州有一家挂牌为“非常春天”的影楼,开业以来车水马龙,宾客如至,生意异常火暴。究其原因,除了经营者的主观因素外,笔者认为与它的招牌不无关系。“非常春天”作为招牌,它传达的信息量大,至少可以体会出以下几点:

♀ 拍照的布景给顾客带来春天的气息;

♀ 影楼的工作人员让顾客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 影楼自身是个新开照相馆,有进一步发展前途。

而且这“非常春天”四个字显示了表达上的简洁、明快、新奇、俏皮,很适合作招牌用语。“非常春天”的实际意义是“非常具有春天气息”,但如果用后面这些字作招牌,岂非可笑。

事实上,这个招牌的语法结构就是“副+名”。它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全赖于这种结构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它在客观上迎合了现今侧重于新鲜、时尚、抢眼的文化消费热。也正是缘于这个优势,所以在口语中,“副+名”颇为流行,相当一部分的文学作品也是频频出现,即便在公众媒体上也屡见不鲜。因此,笔者认为: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分析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作一粗浅的探讨,很有必要,并以此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1、从语法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讨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

1·1随意成句的修辞效果。

汉语的名词一般表示指称义,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表示陈述义。进入副名结构的名词,由于受副词修饰,便由表示指称义向表示陈述义转换,整个副名结构因而能进入述位。换句话说,副名结构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充当述谓成分。比较下列两组例子:

A B

稻田里杂草 稻田里||净杂草。

他比阿Q阿Q 他||比阿Q还阿Q。

身上花里胡哨的泥点点 身上花里胡哨的||净泥点点。

留学生呢,狗屁 还留学生呢,狗屁!(曹禺《北京人》)

由上面两组例子可看出,A组的名词独用,不带副词,如“杂草”、“阿Q”等名词仅表示指称义,不表示陈述义,因而便不能充当述谓成分,整个句子也不知所云,或者根本就不成其为句子;B组句子正是由于名词带有副词,受副词修饰,此时的名词由表示指称义转换为表示陈述义,从而自由地充当了述谓成分,构成一个语意明确的完整句子,前后两部分是陈述关系。句法分析如:他 ||[比 阿Q][ 还] 阿Q。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名词只要能够接受副词的修饰或限制,就可以自由地充当述谓成分,使得句子的表述变得自足。正是基于这一语法现象,笔者认为随意成句是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之一。

当然,这里必须明确一点:笔者并非由此而否定某些名词可以不带副词便能直接充当述谓成分的语法事实 。如:

A B

明天星期天。 明天又(才、已经、就……)星期天了。

王队长广东人。 王队长大概(或许、的确、肯定……)广东人。

由上例可以看出,A组句子由名词直接充当述谓成分,仅表示一种静态的判断,名词谓语指明主语的具体时点或属性。而B组句子与A组句子相比较,有两点不同:第一,加用副词,加进了当事人对命题的主观评价,表达一定的感情和态度[1];第二,B组的副词使用是灵活的(常见于时间副词和评注性副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如何。如:“ 明天又星期天了”表明当事人觉得时间过得快,带有某种惋惜感叹的意味;“ 明天才星期天”表明当事人觉得时间过得慢,带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很显然,副名结构充当述谓成分,信息的容量增大,成句的随意性更强,自由度更高,其修辞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1·2 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还在于:能够促使名词的功能发生转化,导致名词用如形容词,即:从语法功能来看,这里的名词已经类似于形容词,完全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从语义来看,这里的名词已经等同于相应的形容词。下面三组例子可以说明:

A B C

一斤油 这个人太油。 这个人太滑。

艺术 这棵树的样子挺艺术。 这棵树的样子很独特且美观。

本事 你还真挺本事的,愣把他给说服了。 你还挺厉害的,愣把他给说服了。

A、B两组中的“油、艺术、本事”词性相同,都是名词,但语义上有显著的差别。A组的名词表事物,用的是名词的指称义;B组通过表事物的名词来表示该事物的性质,用的是名词的性质义。再看B、C两组句中的加点词,它们的词性迥异,但语法功能相似,语义相同。很明显,原因就在于B组句中的名词受副词的修饰或限制,语法功能发生转变所致。因此,笔者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的名词词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可见,有些语法家简单地把这种用法定位为“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未免欠妥。

在实际语用中,这在以“很”为代表的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结构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譬如以“很”为修饰语的例子:

很青春、很淑女、很诗意、很传统、很生活、很理性、很文艺、很文学、很上海、很美国、很西方、很农村、很马列、很风度、很款式、很唯物主义、很异国情调……

对于这种用法,刁晏斌先生称之为“名词用如形容词”;储泽祥、刘街生称之为“词类功能的游移”[2];而胡性初先生的著作《实用修辞》则把它归入为“转品”辞格。且看下面几个例句:

⑴ 本人长得很丑,但本人长得很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北京青年报》,1991年3月3日)

⑵ 父亲很绅士地点点头,问我:“小姐,泳衣带了吗?”(冯敬兰《失却的伊甸园》,《语言研究》1998年、3第37页)

⑶ 你瞧线条多么维纳斯!(蒋晓云《随录》,转引《语文教学之友》1997、8第41页)

⑷ 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鲁迅《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转引《语文教学之友》1997、8第41页)

由于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些名词不再表示人物或事物的名称,而是表示与之相关联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名词的表义功能发生转变——指称功能性状化,从而获得一种性质义或性状义” 。第⑴句中的“中国”已经不是指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特征:多灾多难而忍辱负重,饱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也就是说“我”虽然长得粗俗、丑陋,但却显得刚毅、坚韧,富有民族特征。第⑵句中的“绅士”也不是具体指的某类人,在这里意思是“像绅士那样有教养、有礼貌,谦恭而不失高雅,殷勤而不显做作”。

另外,程度副词修饰专有名词是这种结构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在程度副词的规约下,它不再指哪个特定的人,而是表示某种人所共知的性质,像雷锋的助人为乐、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第⑶、⑷句,“维纳斯”是希腊神话的爱神,“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跳梁小丑,在句中分别指“具有维纳斯一样的美”,“像堂·吉诃德那样荒唐可笑”。这些名词在副词的规约下,具有了形容词的某种内蕴和功能,临时用如形容词。必须指出:并不是名词用如形容词才接受副词的修饰,而是由于副词的修饰导致了名词用如形容词。对此,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还不如赞同刁晏斌先生“名词用如形容词”的说法。

2、从语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

2·1对语义的表达有很好的补偿作用。

在我们的表达和交际中,经常会碰到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征无法由表示性质意义特征的形容词来表达。但是,这并不能难倒我们的使用语言的上帝们,他们聪明地引入“副+名”结构,用于“填补空缺”。如上文所提到的“我长得很中国”,中国人长的什么样子,用什么样的形容词能准确地表达?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很中国”可以表达这一点,虽然不具体,需要意会,但的确能表达这一点。这就是它所独特的修辞效果,其它用语则无法替代。来看下面四个例句:

⑸ 眼睛非常地双眼皮(陈云真《云》,转引《修辞学习》1995、2第14页)

⑹ 岑颤抖着静静的抬起脚,一阶一阶地走下去,一层一层地走下去,一直走到最底层(李岩炜《说完了的故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5第29页)

⑺ 学校位于村子最西边的水井旁,我家在村子的最东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台词)

⑻ ……芦柴棒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转引《语文建设》1997、3第26页)

上述第⑸句“非常地双眼皮”既具备了形容词的陈述功能,又准确地描述了眼睛的特征,这是形容词所不能企及的,换用“很漂亮”、“很与众不同”,都不能表现出眼睛的特征;第⑹⑺句是“程度副词+方位名词”的组合,“最底层”准确地表明了处所的位置,说明其深,但又不能用“最深”这个模糊概念的形容词来替代;“最西边”“最东边”我们无法找到相应的形容词去代替它。“最西边”“最东边”就可以表示出物体在空间距离量度上的差别,虽然表示的地点是不确定的,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但却能准确的表现出两者之间较大的空间位移,其潜台词则是说明“我的父亲”整日来回奔波于学校与家庭,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油然而生,为父亲因积劳成疾、遽然长逝而倍感痛心;第⑻句“非人的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非人的生活,没有人能用一个形容词准确地描述出来,因此用“非人”这一副名结构来“填补空缺”,补偿表义。

这在某些特殊格式和口语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人不人,鬼不鬼”是哪副模样,“僧不僧,道不道”是何种身份,“不男不女”、“不伦不类”又是怎样的形象,我们都无法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准确的形容词来描述,但是这几个“不+名词”的副名结构却能“填补空缺”,而且非常贴切,说话人的态度也表现得鲜明强烈 ,可谓一举两得。

2·2 副词修饰名词使语义的表达具有了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和语言张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在语义的表达上具有灵活性、模糊美,能激发信息接收者的想象力。

由于名词具有丰富的蕴涵义,所以“副词+名词”结构表义不确定,创造了一种永远都模糊的意象。正是这种模糊构成了无穷的魅力与诱惑,激发信息接收者去体验、去领悟,更激发信息接收者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新的意象。如一提到“中国”、“男人”等名词,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多民族统一国家”、“男人——成年男性”。而其实“中国”可能更包含了“正宗、传统、历经沧桑或保守、土里土气……”蕴涵义;“男人”可能包含了“勇敢、成熟、沉稳、义气、大度……”蕴涵义。但事实上这些列举的蕴涵义并不能代表全部,因为无论是“很中国”、“很男人”,还是“很传统”、“很雷锋”,作为信息传达给信息接收者时,除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到底对“中国”采取“正宗、传统、历经沧桑”之义还是“保守、土里土气”之义,全凭信息接收者根据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个人性情、即时背景等等因素去作不同想象和填补,从而产生一个个主观的“很中国”印象。在这一点上,副词修饰名词天生具备了它的修辞效果。

⑼ 毕业时,她已经变得非常城市了。(转引《语文学习》1998年第6期38页)

⑽ 伊文斯夫人努努嘴,很精明、很市侩地说:“你们向中国国际保险公司做了保险吗?(《小说天地》1996年第6期)

⑾ 小上海急了,他还是挺汉子的,属于那种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的人。(阿城《空中的老费》,《十月》1996年第1期)

⑿ 我家祖上的女人包括我的母亲都是很传统的。(李红《往事回声》,《北京文学》1996年第5期)

上述几句中的“城市”、“市侩”、“汉子”、“传统”,都具有丰富的蕴涵义,使结构 “非常城市”“很市侩”“挺汉子”“很传统”营造的意象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美,给信息接收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想象、体味自己意识中的“城市”、“市侩”、“汉子”、“传统”。既可以将“城市”定位为“文化品位高、穿戴打扮前卫”,也可以认为“自私冷漠、爱慕虚荣”。同样,既可以说“市侩”是“小气、俗气”,也可以认为是“势利、惟利是图、贪图私利”;而“汉子”,有人把它等同于“讲义气、有正义感”,也有人理解为“宽容大度、知恩图报、不占小便宜”;对“传统”理解就更多样了,“保守落后”、“依附顺从”、“安于现状”抑或“安分勤快”、“任劳任怨”,全在于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2·2·2 在语义的表达上更显生动形象、新颖活泼。

一般说来,许多形容词、动词的语义表达比较抽象、概括、笼统,不如相关的名词生动形象,因为人们可以从名词所指称的具体物象上更容易联想到它们所具有的性质特征。先看下面两组例句:

A B

她的穿戴很时髦。 她的穿戴特香港。

你的言行举止挺高雅。 你还挺绅士的嘛。

别问他借钱,他这个人很吝啬。 别问他借钱,他这个人特葛朗台。

虽然A、B两组句子表义相近,但效果上却大相径庭。“时髦”是形容词,也能写出穿戴特点,较之“特香港”抽象过于,形象不足;一提到“绅士”,人们自然联想到那“风度翩翩、举止高雅”的令人敬佩的形象,而“高雅”这一单纯的形容词,则显得平淡呆板;再如“ 葛朗台”,这个出自巴尔扎克笔下的以生性吝啬、爱财如命而闻名的“眼里发出金子般光芒”的守财奴典型,他的名字早已成为形容词“吝啬、自私”同义语。但“很吝啬”终觉不如“特葛朗台”生动形象、新颖活泼。

2·2·3 在语义的表达上起到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修辞效果。

⒀ 我们成了铁哥们儿,至今仍然很“铁”。(蒋子龙《子午流注》,转引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

⒁ 况齐又长得太奶油了一些,这岑心目中的铮铮硬汉……相距甚远,岑实在不能够喜欢他。(李岩炜《说完了的故事》,转引《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第174页)

⒂ 拦网!周晓兰,绝对天安门城墙!(马中骏、贾鸿源《街上流行红裙子》,转引《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第177页)

关系本来是看不见的,例⒀句中“很铁”将无形的“关系”变成有形的“铁”,并且凸现了“关系”象“铁”般坚固。这样,“关系”就可见可感了。奶油与人自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例⒁句中“奶油”受程度副词“太”修饰,实际所表示的是:太缺乏阳刚之气了。用来形容这类型的人再适当不过了,化抽象为具体,整个句子显得别开生面,新颖别致;我们来看例⒂句,“周晓兰”是中国排球队员,在拦网技术上独步排坛,是中国排球队的领军人物;而“天安门城墙”是中国的象征,“绝对天安门城墙”这一副名结构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把“周晓兰”的特点和在国家队中的地位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2·4 在语义的表达上还注重强调、夸张,甚至产生含蓄幽默、轻松俏皮的修辞效果。

⒃ 到维也纳中央墓地参谒音乐家是埋在心中一直的愿望。(《维也纳随想曲》,《当代》1999、2)

⒄ 这位曾经的刘总摇摇手,假笑着,没说什么,倒背着手走了。(《人事》,《湖南文学》1999、12)

⒅ 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摸样也长得很广东。(转引-原新梅《试论“程度副词+N”》,1996年)

⒆ 她必哈哈笑我:“舒婷,你是太良民了。”(《南方周末》舒婷《无计可潇洒》,1999年8月20日)

⒇有些“腾飞”起来的人甚至搞起了自我神秘化。例如说话改用官腔,走路改用官步,举止改用官态,见人(指见了老百姓)先将两眼朝天,连出气儿也很“上层”。(《环球时报》1997年6月8日)

例⒃句中用表示时间的副词“一直”修饰名词“愿望”,整个句子的重音落在“一直”一词上,具有强调的意味,突出产生这一愿望的时间之久;例 ⒄ 句的副词“ 曾经”一词重读,作定语修饰名词“ 刘总”,“ 曾经”即:过去的、以前的,言外之意是说:顽固守旧的“ 刘总”在改革浪潮中被优胜劣汰后,仍然一副“ 刘总”官样,装腔作势、滑稽可笑。表达含蓄幽默却不乏辛辣的嘲讽;例⒅ 句中的“长得很广东”当然是指具有广东人的外貌特点,倘若直接用“个子不高、皮肤较黑、高颧骨、塌鼻梁”之类的词语来描写该学员的话,难免会引起被描述人心理上的不快。这里巧妙的让“广东”这一地域名词进入“很+名词”的结构中,非常自然地把读者带进一个轻松诙谐的语言氛围,既避免了尴尬,有增强了含蓄幽默的效果。例 ⒆ 句如果删去“良民”前的“太”字,就变成“你是良民”,意思完全变了,那种太善良太书生气太囿于樊篱的意味也就丧失殆尽,轻松俏皮的语气更是无从谈起。例 ⒇ 句“先将两眼朝天,连出气儿也很‘上层’”整句话有意夸张,显得很轻松、很俏皮,含蓄中透露出强烈的讽刺意味。如果把“上层”改成“有官样”,就显得平淡无奇。

3、从语用的层面,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也很明显,同样值得关注。

3·1 就语体归属看,笔者认为:“副词+名词”更多的凸现其口语色彩,书面语色彩趋弱。如“多淑女”、“很广东”表达的意思概括、含蓄,与之相对应的表达形式是“多有淑女气质”、“很有广东人的特点”。但后者是书面语,过于文绉绉的,前者口语性很强,比起后者来要经济简练得多。然而,这一语用结构浓厚的口语色彩却有别于某些地方的较为土气的地方方言,给人一种素而不俗、淡而有味的感觉。可见,副名结构广为流行于口语交际中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仅如此,只要稍稍留心些,便能发现“副词+名词”的组合形式在极为注重书面语色彩的文学作品中也是颇为时尚的。笔者有幸拜读过广东作家石娃小姐的一篇随笔——《时髦表情》,仅仅数千字,就用了高达二十多处的“很+名词”。其实,本文上述所引例句大都是出自文学作品。再看下面几个例句:

(21) 我要是把想的什么都说出来,那可就太流氓了。(陈建功《卷毛》,转引《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第173页)

(22)我觉得跟你特说得来,特知音。(王朔《顽主》,转引《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第176页)

(23)老教师们已经开过几门课,他们很快接过一些课目,……我也不能太露怯、太瘪三,我接受了自己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两个剧目。(马中行《我要属狼》,转引《语文学习》第36页)

“流氓”、“知音”、“瘪三”这三个词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像流氓那样耍赖、放刁,下流、无耻;两人意气相投,亲密无间;像瘪三那样贫穷、寒酸,可怜、落魄。三个名词前加上了“太”、“特”、“太”等副词后,仅仅三个字的副名结构便能表达如此丰富的意思,言简义丰,鲜活明快。虽然它们都出现于文学作品,但口语色彩却相对较浓。这又何尝不是副名结构如此时尚的理据?“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既流行于口语,又活跃于书面语。副名结构的这一优势,在现代汉语中也可算是一个特例,全赖于其自身在语用上的修辞效果。

3·2 探讨“副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效果,就不能不谈到它在辞格上的表现。

3·2·1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格。有下面几个例句:

(24)天青的目光从她脸上往下移,突然心就野马了,在他从未见过的地场上跑,收不拢缰。(阎连科《两程故事》,转引《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第177页)

(25)繁漪是《雷雨》中最雷雨的人物。(曹寓《〈雷雨〉人物谈》)

(26)中国必须毛泽东,台湾还再蒋介石,美国依然杜鲁门。(陈涵平老师授课笔录)

(27)第二天,陈奇带着印刷厂的厂长来找莫达。厂长姓宋名江,跟《水浒》上那个山大王一个名字。而且黑胖,给极讲义气的印象。让人感觉挺宋江的。(《羊城晚报》1997年8月8日)

这四个例句,(24)、(25)两句中的“就野马”、“最雷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这里的“野马”、“雷雨”不再指事物,而是用的一种比喻义,意思分别是:(心)像“野马”狂奔驰骋起来了、(繁漪)的性格像“雷雨”变幻莫测。上文例句(13)、(14)、(15)、(20)都是这种修辞格的运用。而(26)句“必须毛泽东”、“还再蒋介石”、“依然杜鲁门”用的都是借代的修辞格,这里的“毛泽东”、“蒋介石”、“杜鲁门”由于分别受“必须”、“还再”、“依然”这些副词的修饰,不再指具体的哪个人,而是以具体人名代抽象的“对台政策”。例(27)句“挺宋江的”也是借代修辞格的运用,用具体的人名代抽象的“讲义气的品质”。上文例句(3)、(4)也都是这种修辞格的运用。

3·2·1 其次要提到的是“转品”辞格。

在现代汉语语法界,“副词+名词”存在的合理性,特别是名词能否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们认为目前流行的“很+名词”的时尚用语存在的理据不够充分,此种结构的名词已经活用为形容词,在修辞上,他们把这种词类的临时活用称作“转品”(或称“转类”),是一种修辞格。这种结构的流行,只是 “转品” 辞格的高频使用所致,作用是“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如胡性初在《实用修辞》一书中、张涤华在《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一书中以及王巍在《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再认识》(转引自“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一文中给予了说明和举证。这种解释合理与否,这种观点准确与否,笔者在此不便罔下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转品” 辞格的提法和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还不能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同和接纳,现代汉语的大多数版本中都还没把它列入修辞格大家族中。看来,这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副词在句中修饰名词,在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修辞效果,它不但体现了汉语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而且也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和鲜明性,更是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当然,本文对“副词+名词”这一语用结构的修辞效果的探讨还停留在表层阶段。其自身所凸现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研讨和廓清,比如副词修饰名词所包孕的美学内涵就很值得挖掘和拓展。

注释:

[1]:雷杰珍,《现代汉语副名结构浅析》,《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

参考文献:

张宜生,《副词的超常搭配功能——修饰名词》,《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刁晏斌,《语义功能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新时期新语法现象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胡性初,《实用修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2版.

石娃,《时髦表情》,《上海文学》,1999年第2期.

作者邮箱: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