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欣赏写作-体悟真情之我的至爱亲朋(下)(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周占华

欣赏主题: 体悟·真情之我的至爱亲朋(下)

欣赏目标:

一、通过阅读,了解你周围的许多亲人对你的关爱。

二、思考、体悟文中“爱”的体现;

三、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舅舅、舅妈、叔伯、婶姨、姑父、姑妈等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爱的体现。

四、学会感受 “至爱亲朋的爱”、理解“至爱亲朋的爱”、欣赏“至爱亲朋的爱”、报答“至爱亲朋的爱”;

五、用文字表述自己对“至爱亲朋的爱”的理解和感悟。

欣赏文章一:

这段情只对你和我有意义

凉月满天

据说物质贫乏时代的人们憨厚又狡诈,大方又小气,貌似公允又十分偏心。这一点我十分相信。我婆家的奶奶经常会绘声绘色跟我们讲述一件事:

呼嗒呼嗒的风箱声停止,拿一瓢水把余火泼灭,揭开高梁篾编的笼屉,一股热气冲天而起。奶奶忙着用水把手蘸湿,把锅里的白面馍和黄面馍拾到干粮篮里。一边拾,一边暗中记数:“一、二、三……白馍,十六;黄馍;十七……”我一边听一边纳闷:“数干吗?一家人吃饭还要定量?”

谜底很快就揭开了。一锅薄粥,小葱拌黄瓜,一家人团团围坐,开吃。太爷爷——奶奶的公公,唱戏一样站起身来,像老生出台,咳嗽一声:“嗯,你们吃吧,我不饿,出去遛遛。”胳膊往身后一背,踱出门去,两只袖子鼓鼓的。我奶奶赶紧查数,“一、二、三……嗯,白馍,十五;黄馍十六。”她啪地把筷子一摔,对我爷爷说:“你爹这个老不死的又偷干粮给你兄弟!”

爷爷是个孝子,正低头喝粥呢,“咣”地把碗一摔:“你爹才是老不死的!”

“你爹是老不死的!你爹是老不死的!”

这下子重点转移了,不是公爹偷干粮给小叔子的问题了,开始争论谁的爹才是老而不死。争论到最后通常是诉诸武力,饭锅踹翻了,干粮洒了一地,我爷爷的胳膊被咬了好几个狼一样的尖牙印子,我奶奶半边脸通红——打的。

就这样隔三差五来一场。我就很奇怪,老人为什么不一碗水端平呢?非得要这样搞得两口子大打出手,伤害感情?但谁也没办法。就是如厕,小解就解到大儿子的厕所里,大解得跑到小儿子的厕所里,那是粪肥!

这样的做法的确伤感情。王熙凤说人和人之间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我爷爷和奶奶就这个样子。到最后两个人不光分房而睡,就连十亩庄稼地,也是各种五亩。这怎么种法始棉花打尖理杈是女人家干的事,给庄稼地拽长锄短锄,收夏收秋往房上扛粮食是男人干的事。这一分开,奶奶的五亩地杂草疯长,看不见地皮,爷爷的棉花长得一人高,全是绿油油的疯杈子。收回棉花来,我奶奶给几个孩子做棉衣裳,喧喧软软,任凭我爷爷布衾多年冷似铁;收回粮食,我爷爷端着升斗出去换大饼油条,和我太爷爷一起吃,任凭我奶奶粗茶淡饭,清汤寡水。

到后来,惹祸的太爷爷也老死,四个儿子都娶了媳妇,这么多年的惯性却无法停止。老两口还是过不成一家子,干脆把自己分给了四个儿子。爷爷跟大儿子和小儿子,奶奶跟二儿子和三儿子。不知道怎么分的,明显的不合理。

大儿子——也就是我公公,和小儿子都在外边工作,家里没地。一个老头子没有用武之地,天天呆街,和一帮子老头老太袖着手说东说西。越是闲着越有食欲,整天想着大饼油条和肉丸饺子。偏偏两个媳妇都爱素淡,素炒白菜都不肯多搁油,嫌腻,把老头子饿得七荤八索,脚下没根。

二儿子和三儿子都是农民,一年四季手脚不闲,我奶奶也闲不下来。快七十岁的老太太,头发都白完了,一只眼睛还是萝卜花—那是给儿子们去麦地里拔草时,一根麦芒扎成那样子的。心疼钱,也没治,就那样了。整天泥一身水一身,跟年轻人一样摸爬滚打。媳妇不疼婆婆,老嫌给自家干得少,偏心。春种、秋收,浇水、施肥,累得我奶奶一路往家走晃晃悠悠,痴痴呆呆,看见我爷爷连瞪一眼的力气都没有。我爷爷在街上坐着,一路目送,眼神复杂。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他跟我奶奶同时出现在二叔的地里。长长的一块玉米地,我奶奶在前边一个一个地掰棒子,我爷爷跟在后边扬着镢头刨秸秆。两个人都闷声不语,我爷爷的动作还有些僵硬不自然,我奶奶明显地神情欢快,脸上漾着水波一样的笑意,还时不时回头看一眼,擦擦眼睛嘟哝:“老倔驴……”

后来,我爷爷和奶奶就角色互换了,奶奶整天呆在街上,爷爷像风车—样在儿子家乱转。转来转去,两老人不干了,开始造反。

夕阳衔山,该做饭了,两个老人没有各回各家——各儿子家,而是一前一后相跟着回到了厮守这么多年、打吵这么多年,生分这么多年的自己的“家”里——三间孤零零的草泥抹墙的破房子和蒙满灰尘、缺胳膊断腿的破家具。

我爸爸找到这里,我爷爷很坚决:“你们回去吧,我和你娘就在这儿了。”我二婶也来了,一脸想找茬的神气:“娘,这么晚了,不做饭,跑这破房子来干吗?” “你说什么?”我爷爷平生头一次叉起腰来教训儿媳妇,给自己的媳妇出气:“做饭?那么大一块地,你让你娘一个人掰棒子,她都七十多了,干起活来,不像是你婆婆,倒像是你媳妇!还要她回去做饭?牛马累一天还知道吃口现成的!你们走吧,我跟你娘就住这……”二婶气得一扭身骂骂咧咧出去了。

后来,我不止一次目睹这老两口像新婚夫妻一样同做同吃。一个拉风箱烧火,一个围着围裙切菜;一个剥葱,一个剥蒜,我爷爷不会包饺子,就帮着放案板,然后抽着旱烟袋笑眯眯看着老伴忙碌。饺子出锅,他一顿能吃三大碗,一嘴一个肉丸,香着呢,越吃越爱吃……

所以说看起来凡事都不应绝望,总有一天满天乌云散,明月升上来。

只是,这月亮升上来太晚,乌云散开又太迟。

我奶奶明显地越来越吃不动了。本来就是一头银发,黄净面皮,现在脸更黄,头发枯涩没有光彩。走一步喘两喘,还在挣扎着给老伴烙饼、擀面、炸回头、包饺子。吃饭了,暮色苍茫中,挨着家里那棵几十年的老椿树,一钩新月早早挂在树梢。放下油漆斑驳的小饭桌,两人对坐,我奶奶还是多年的老规矩,随时伺候着给我爷爷盛饭。我爷爷也是多少年的老规矩,吹毛求疵:太满了;太浅了;别给我那么多米粒,你不知道我不爱吃米?我奶奶就恼:“别不知足,老头子。什么时候等我死了,你就知道难过了。”

我坚信人都有一种对死亡的预感。我的小孩子才六个月,谁抱她都可以,冲人家甜甜地笑,就我奶奶抱她,吓得她一边乱挣一边哭得要背过气去,软软的头发都要竖起来。“唉,小娃娃看见什么了?吓得她那样。”我奶奶一边把孩子还我,一边尴尬地喃喃自语:“莫不是我要死了?”

“瞎说什么!”我爷爷厉声呵斥,吓我一跳,威风依稀当年。

但是这根本不是瞎说。不出半个月,我奶奶就病倒了,神志一天天昏迷。我看着爷爷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心焦如焚,拄着拐棍子橐橐地敲地面,命令我奶奶:“你起来!给我起来,下地,跑!”没人理他,孙男娣女围着奶奶默默垂泪。

他开始运用他那一点可怜的堪舆知识,狂乱地搜索房屋四周和整个院子。一眼瞅见了什么,居然迈着被半身不遂搞得僵硬无比的腿,自己钻到了破旧的厢房,找到一把遗弃多年的锯子,颤颤巍巍拎出来,对着那棵他们在底下吃过多少年饭的大椿树开始锯。爸爸跑出来:“爹,你干吗?”

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手头不准,一边上上下下地乱锯,一边发脾气:“都是这棵树!正对房门,把你娘妨倒了,把它锯了,你娘就能醒过来……”我爸爸接过家当:“爹,你起开,我来锯。”

大椿树被轰隆隆放倒,一树绿叶渐渐枯萎,忧伤而委屈。我奶奶却始终没能站起来,一个月后去世。她在最后的几分钟里醒过来一次,眼睛发亮,颧骨发红,手颤着往上抬,一边声音微弱地叫:“他爹……”我婆婆赶紧溜下炕去叫我爷爷,等他两脚想快却快不了地扑进来时,我奶奶早闭了眼,媳妇们正忙乱着给她拢头穿寿衣。爷爷把她冰凉的手攥在他的手里,贴在脸上,满脸是泪,无声地张着粉红色没有牙的大嘴。

三个月后,爷爷去世。活着时也不说想念,也不说悲哀,只是摩挲着奶奶的遗像发呆,饭吃得越来越少。婆婆特意给他包了肉丸饺子,他只吃了一个,就哽在喉咙里,咽不下吐不出,泪汪汪的,看得人心碎。他走的时候也很安静,一味沉睡,好像梦里喃喃自语了一句,语气焦急:“怎么还赶不上!”——也是,伊人先自离开,路上烟尘飞扬,老是追赶不上,真着急。

“纷乱人世间,除了你;一切繁华都是背景,这场戏用生命演下去,付出的难得有这番约定,这段情只对你和我有意义。”茫茫人世·,谁会记得一段古旧的情爱,这段情也许真如歌里唱的,只对他和她有意义。到了另一世界,他们想必也是一人做饭,一人烧水;一人种田,一人浇地。在这个喧闹纷扰的世界里,光这样想想,都让人觉得安慰。

——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欣赏反思:

1、馍蒸好后,奶奶为什么要数数?太爷爷出去后奶奶为什么又要数一遍?太爷爷为什么不吃饭就出去了?

2、爷爷和奶奶为什么要分开住?分开后两人的生活各是什么样?再后来呢?为什么变成这样?

3、爷爷为什么要锯掉门口的大椿树?结果如他所愿了吗?为什么?奶奶去世后,爷爷的生活是怎样的?三个月年爷爷为什么也去世了?

4、现实生活中你的爷爷、奶奶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并举例说明。

5、你和你爷爷、奶奶之间有没有什么难以忘怀的事,请举例说明。

6、回家时向你妈妈、爸爸或大伯、小叔、姑姑打听一下有关你爷爷、奶奶的事,或直接向你的爷爷、奶奶打听,体味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亲人的情感。

欣赏文章二:

六姑妈

王开林

六姑妈有不少名言,我们后辈常在口头来回传递,比如这一句:“做人就好比坐升降机,总是有上有下,有起有落。”六姑妈大起大落的一生可以粗略地划分为3个时期:23岁之前,她坐升降机向上;23岁到57岁,她坐升降机向下;57岁到78岁,她给别人开升降机。

六姑妈出身于官宦家庭,我爷爷晚清时做过湖南布政使,民国初年担任湖南禁烟督办,两个官职都是肥差,挣下偌大一份家业,并不奇怪。六姑妈少女时代锦衣玉食,17岁那年由大伯母作伐,与汪姑爹共结连理。汪姑爹风流倜傥,毕业于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是前后校友,口才和文才均相当不俗,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民国外交界的青年才俊,不到30岁就担任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六姑妈很依恋汪姑爹,挚爱之中另有仰慕的成分。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日本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汪姑爹忧愤成疾,32岁病逝于日本横滨。那年,六姑妈满打满算才不过23岁。

“我大病一场,有心随他驾鹤西归,可你奶奶不许,她最疼爱的子女就是我和你爸爸,她要我好生想一想孝道,我一想,就勉强活下来了。”六姑妈是典型的孝女,她不忍伤了母亲的心,让她白发人送青发人。

抗战时期,六姑妈为了逃难路上少受些拖累,将十几箱贵重的衣物和字画寄放在一位好友家中,这位好友还是汪姑爹的亲戚,想来是可以信托的。可是到了战后,对方借口说衣物和字画全被日本兵掳走了,一股脑儿赖得干干净净。此前数年,大火将长沙焚为赤土,我家的大宗祖业付之一炬,连块砖瓦也没捡回。家道式微之后,六姑妈洗净铅华,做些湘绣帮补家用。其间也常有人上门提亲,她总是甩出一句直顶喉咙的硬话将媒婆打发出门:“母亲在,我就一门心思做个孝女,是不会嫁人的。”再后来,长沙解放了,湘绣由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六姑妈的作品渐渐没了销路,她就帮我大伯打理家务,闲时她还是忍不住技痒,刺绣些手帕、枕套之类,作为礼物送给亲友,没有人不欢喜,没有人不夸她针功神奇,她报之一笑,并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得意和快意。

“文革”开始后不久,我大伯,畏罪“自杀”了,六姑妈处变不惊,没怎么落泪,她极有见地,对我父亲说:“死者已得到解脱,活着的人还要吃不少苦头,就把眼泪水留给自己用吧。”到了1958年,不知何方神圣令箭一挥,我们全家就得下放华容县东山公社,六姑妈也在其列,她近乎赌气地说:“我都快六十岁的人了,不想去农村养猪种菜,要死就死在长沙。”她急中生智,想出一个留城的绝妙办法,辗转托人物色到湘运公司一位姓王的党委书记,愿去他家当保姆。我父亲对六姑妈认矮服低的做法十分生气,他跺着脚又叫又吼:“我们王家再穷再背,也没有屈身去当下人的先例。六姐,你去华容养猪种菜比当下人强一百倍!”六姑妈神色不变,口气却略微有些伤感地说:“先前,我们家有钱有势,没少使唤下人。平心而论,都是父母所生,凭什么我们就只能做主子,别人就只能做下人?再说,今时不比往日,王家已经‘水落三丘’,我去当别人的保姆,也算是还一还宿债吧。”

她这保姆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带大了王家的一个宝贝儿子,教他读书上进,教他尊重父母亲友,教他爱整洁……样样都教得极好,那男孩叫她奶奶也叫得极亲,男孩的父母则对六姑妈尊若高堂,这令六姑妈尤其感到欣慰。有一次,六姑妈对父亲说:“年轻时,有一个姓陈的算命瞎子算定我将来膝下荒凉,而且晚景凄苦。前面算他讲对了,我没生下一儿半女,后面就未必然。”从年轻时做参赞夫人到老年当保姆,按照常人的眼光看去,明摆着境遇一落千丈,陈瞎子说六姑妈晚景凄苦也不为错,但人性中还有善良,还有慈爱,还有彼此相濡以沫,还有其他美德,消解了窘境中苦楚的滋味,最终六姑妈“给别人开升降机”也同样获得了幸福,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有时我想,如果当初六姑妈随同我们全家下放到华容山区,说不定她跟母亲一样积劳成疾,早已客死异乡。她有她的主张,她选择了不同的路线和不同的活法,放下了自己曾是大家闺秀的尊严和高傲,去当保姆,反而曲径通幽。人生有许多波诡云谲,惟有智者能够拨开迷雾,见到久违的光明。

六姑妈说做人就跟坐升降机差不多,她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无论早年荣华还是晚年平淡,都活得实诚,她那二三十年代大家闺秀的天然素质从未丧失分毫,朴素、娴静、雍容、大方、明快、果断,富于同情心和理解力。这是我曾经认识的六姑妈。

(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4月28日)

欣赏反思:

1、六姑妈的一生可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2、“23岁之前,她坐升降机向上”是什么意思?“23岁到57岁,她坐升降机向下”怎么理解?“57岁到78岁,她给别人开升降机”又表明什么?

3、在作者眼里六姑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4、现实生活中你的姑姑(小姨)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并举例说明。

5、你和你姑姑(小姨)之间有没有什么难以忘怀的事,请举例说明。

6、回家时向你祖父(外祖父)、奶奶(外婆)或爸爸(妈妈)或大伯、小叔(舅舅)打听一下有关你姑姑(小姨)的事,或直接向你的爷爷、奶奶打听,体味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亲人的情感。

欣赏文章三:

还钱背后的深情

口述/陈 英 整理/舒祖共

我的叔叔名叫石志义,他是我爸爸的战友。1966年,我爸爸和石叔权一起参军入伍,在同一个连队当兵,参加了抗美援越。在一次战斗中,我爸爸和石叔叔并肩作战,英勇杀敌,都荣立了二等功,1976年,他俩同时从部队退伍,又分配在同一个工厂上班。为熟练掌握技术,他们既向老师傅学习,又互帮互学,工作任劳任怨,他俩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厂里的“先进个人”。几十年来,我爸爸跟石叔叔志趣相投,风雨同舟,情同手足。

1983年3月,石叔叔被一辆货车撞伤,住进了医院,而石婶婶体弱多病,又一直没有生育子女.我爸爸立即向厂长请了长假,在床前送饭喂药,晚上就睡在病房里,精心护理了一个多月,直到石叔叔伤好出院.我妈妈看见出院后的石叔叔身体虚弱,不惜将家里一只正下蛋的母鸡,送给石叔叔补身子。

我小时候,对石叔叔又敬又怕。石叔叔非常喜欢我,动不动就买好东西给我吃,节假日经常带我到公园里玩,然而在学习上,对我要求很严格.考试成绩差时,石叔叔就严肃批评我,考了好成绩,他就会用各种方式奖励我。

2000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禁笑逐颜开.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爸爸。妈妈,石叔叔和婶婶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了。这天中午,我爸爸特地在家里办了一桌酒席,石叔叔和婶婶也来了,石叔叔先向我祝贺,然后跟我说了很多掏心的话;“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读了一年书,后来在部队学习了一些文化,所以我非常羡慕文化水平高的人,我曾想等自己有了子女,一定尽全力培养,可是我偏偏是一个没有子女的命啊。”这时,石叔叔的眼睛潮湿了,场面有些尴尬。我爸爸急忙打圆场:“我的女儿是你的侄女,是你最喜欢的,也是你的女儿嘛!”石叔叔又喝了一杯酒,说:“是啊,我是把小英当女儿,她终于给咱们争了气,咱们的希望没落空.来,为小英考上大学,干杯!”石叔叔又举杯—饮而尽,平时很少喝酒的石权叔,这天竟喝了半斤老窖,喝得烂醉如泥.我扶他回家,他边走边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喝得再醉,都值!”

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秋,我妈妈因意外不幸去世,第二年的10月10日,我爸爸又患胃癌住院了。我从学校回家,准备请长假护理爸爸,石叔叔却拉着我的手说:“小英,你安心读书吧.我已经退休了,没有什么事,由我来护理吧。”我爸爸也说:“你还是听叔叔的话,万一我的病严重了,我会叫你来的。”我望着爸爸苍老而憔悴的面容,眼里含着泪,点点头。

可是没过多久,爸爸的病情就加重了,我闻讯急忙赶回家,却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我失去了惟—的亲人,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在石叔叔的协助下,我总算处理完了爸爸的后事。这次爸爸生病。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存款,而且又向几位亲戚借了上万元钱,家里真是一贫如洗,而我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要5000多元,再也不好意思向亲戚借钱了,现在哪有钱上学呢?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最终决定退学去广东打工。我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石叔叔,他沉思了一会儿,慈祥地看着我:“小英,你不能退学,这事好办。我前几年生病时,曾向你爸借了两万元钱,你还要读3年书,那我把这钱分3年还清,你不就读完了大学吗?”我有几分疑惑,怎么从来没有听爸爸谈及此事呢?我看着石叔叔那诚恳的目光——石叔叔说话从来不撒谎,于是,我相信了他的话。但我给石叔叔细算了—下,石叔叔和婶婶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才1100元,石叔叔患肺病,要经常吃药,而婶婶更是离不开药罐,本来日子过得就紧,如果每年还我6000多元,意味着每月拿出500多元给我,剩下的仅仅够生活了,那石叔叔和婶婶还要不要治病?我于心不忍,还是准备退学。石叔叔一脸严肃地对我说:“这样做,对得起你死去的父母吗?对得起我对你的期望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就这么定了。”

我把悲痛埋在心底,努力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而石叔叔每个学期给我3000元学费,每月还按时给我寄来300元生活费。

为增加收入,我的暑假都是在做家教中度过的,只有到了寒假,我才来到石叔叔家过年。我担心的是石叔叔和婶婶有病无钱治疗,还好,我发现石叔叔和婶婶依然坚持吃药,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2003年,我在石叔叔家里过春节,发现石叔叔咳嗽得厉害,一脸病容,就说:“叔叔,你的肺病很厉害,我带你到大医院检查一下吧。”他摆摆手:“不用了,这是老病了,只有慢慢治疗。”

光阴荏苒,2004年7月,我大学毕业了,当然石叔叔所欠的两万元钱也还清了。我揣着大学毕业证书,来到爸爸和妈妈的坟前,点香烧纸,默立志哀,告慰爸爸和妈妈的在天之灵。

当我来到石叔叔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石叔叔又患重病在床,婶婶悄悄告诉我:“你叔叔得了肺癌,是晚期,唉,恐怕……”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床边护理石叔叔,石叔叔常让我把那本大学毕业证书拿给他看,他总是用那枯瘦的手抚摸着大学毕业证书,然后欣慰地笑。11月,在一个寒气袭人的黄昏,癌魔终于夺去了石叔叔的生命,我伏在石叔叔骨瘦如柴的身上,号啕大哭。

处理好了石叔叔的后事,我安慰婶婶,劝她不要悲伤过度,才想起来问她:“叔叔患有肺病,坚持吃药,怎么会转为肺癌呢?”她沉重地叹息了一声后,说:“为了拿钱支持你读书,哪有钱买药?在寒假里,你叔叔临时让我给他买了一些药吃,免得你担心。你叔叔如果坚持吃药,也可能不会死得这么早……”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我听了婶婶的话,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说:“早知这样,就不让叔叔还那两万元钱了!……”

婶婶擦干泪水顿了顿说:“你叔叔怕你不接钱,才说曾向你爸借过两万元钱,为的是让你读完大学。”

哦,原来石叔叔还钱是假,资助我读书是真。

想到这儿,我双腿一软,跪在石叔叔的遗像前,泪水滚滚而下……我凝视着石叔叔的遗像,他慈祥地微笑着,依然深情而亲切地注视着我,未来的路还有好长,这目光会一直陪着我走好每一步。

(摘自《辽宁青年》2005年第4期)

欣赏反思:

1、石叔叔在我眼里是怎样一个人?我对他是什么印象?

2、在我的家庭发生变故后,石叔叔对我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3、我对石叔叔对我家的“还债”的态度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做的?

4、大学毕业后我到石叔叔家去时发现了什么?原因中什么?

5、石叔叔“还债”是真是假?背后隐藏着什么?它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6、你对你叔叔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之间有没有难忘的事?请举例说明。

7、你从石叔叔身上学到了哪些东西?你从你叔叔那里又学到了什么品质?

欣赏文章四:

生命的礼物

贝蓓

从我没记事起,就在奶奶身边。

奶奶的白天和晚上是不同的。晚上她一边梳头,一边讲神奇的故事给我听。夜晚给她的声音镀上神秘的色彩,我几乎认为她被故事里的神仙施了法术,她要是长了翅膀飞了可怎么办?于是我就拼命钻进她怀里,把腿也架在她身上,生怕她离开。她就会搂住我钻进被窝里,每天晚上,我都在她坚实的臂弯里,幸福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她成了白天的奶奶,个子高,身板儿壮,穿得干净整齐,浓密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绾在脑后,我就觉得安全了。

奶奶没念过多少书,但是有学校里学不来的善良心地。她喜欢动物,最多的时候同时养着26只鸡、2条狗和3只猫。我就是数小动物才学会的数数。可她惟独不养猪,因为不忍心年底拉去杀了。

奶奶带给我生命里好多记忆,最清楚的,就是7岁生日那天,她送给我的礼物。

那天早上她利索地收拾好一切,在小炕桌上放好米粥、圆胖的馒头和蘸酱的青菜黄瓜。然后,她偷偷地走过来,掀掉我的被子,用温暖的大手抓住我的脚腕,猛地把我倒提起来,笑着说:“懒伢子,再睡就这样把你挂在门外边晒太阳。”我早就醒了,就等着她来提我,然后大笑着喊救命,奶奶也跟着大笑,我们都是快乐的孩子。

这时,外面传来了唢呐声,断断续续,凄凄惨惨,听得人害怕。我快速地穿好衣服,和奶奶出门去看。

门口的石阶上坐着一个脏乞丐,头发长得盖住了脸,穿着破烂的裤子,身上裹着一条破毯子。他身边卧着一条棕色的大狗,那条狗看上去已经不行了,老得连牙都掉光了。听到开门声,狗艰难地睁开眼睛看了我们一眼。

它一动,乞丐就爱怜地摸摸它的头,狗便安静了。

乞丐见出来了人,就轻轻地对奶奶说,“老姐姐,点个曲吧,我不要钱,就给狗换碗稀饭吃。”我吓得躲在奶奶身后。

“你等等。”奶奶说着,拉着我转身回了屋,用很快的速度,把一大块牛肉切得细碎,煮进了粥里。我知道这是奶奶给我生日准备的,说好晚上要为我做一碗长长的牛肉面来着。

看着翻滚在锅里的牛肉粥,奶奶摸着我的头说:“伢子乖,明天给你补上。”其实我一点都不生气,只要奶奶在身边,天天都是生日。

牛肉粥煮得香喷喷的,奶奶端了稠稠的两大碗出去。一碗给乞丐,一碗放在狗嘴边。乞丐惊讶地看着我们,头发后面的眼睛闪着奇怪的光。

“这饭我不能白吃,您还是点首曲吧。”奶奶想了想说,“你会吹《生日快乐》歌吗?伢子今天7岁了。”

乞丐看似有些为难,奶奶也不急,先自己哼了一遍给他听,只一遍,乞丐就记住了。

唢呐吹出的《生日快乐》歌怎么听都不是味儿,再看那奄奄一息的狗,连嘴边的粥都没力气去吃了,我忍不住掉了眼泪:“奶奶,大狗真可怜,它会不会死呀……”

“都会死的,不管是人还是树,房子也会塌。哭没有用,要趁它们还在的时候好好待它们,到时候土堆里面的外面的就都安心了。”我听不太明白,知道奶奶对我说的是对大人说的话,她把这话作为礼物送给了7岁的我,等我长成大人后就会明白。

一年后,我就被做生意的父母接回城里了。那天父母给我穿上簇新的衣服和皮鞋把我拖出了门。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两个陌生人走。我拼命扭着头使劲地哭着喊奶奶。可她只能倚着院墙站着,抹着眼泪,那高大的身体好像撑不住了似的。

城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温暖的大手,没有神奇的故事,也没有奶奶院子里的鸡鸭猫狗直到奶奶去世,我都没有机会再回那个山坳里的小村庄,只能在梦里看到橙色的黄昏中,奶奶站在院子里,边喊我边把和好的鸡食撒在她周围。接着,我跑进院子,扑在奶奶怀里,闻着她身上稻草燃尽后的味道,看着她围裙中间的大补丁上一朵朵火红的花,多么幸福啊!

多么快乐的梦境,可每次醒来时,枕头分明是湿的,我一直无法判断自己在奶奶生前待她够不够好,不知道土堆里的奶奶是否安心。

以后的所有生日,也都是在城里过的,虽然会收到大堆的礼物,可还是觉得索然无味。

怎么能比呢!再也找不到任何礼物有那样的分量了,那是奶奶送给我的生命的礼物!

——摘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欣赏反思:

1、为什么说奶奶的白天和夜晚是不同的?有什么不同?

2、在我七岁生日那天,奶奶准备送给了我什么礼物?我得到了吗?为什么?

3、奶奶对乞丐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这样?

4、最终奶奶拿什么作为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5、没有奶奶的日子我过的怎么样?

6、你的奶奶有没有给你过过生日?怎么过的?送给了你什么礼物?为什么送给你这个礼物?

欣赏文章五:

我奶奶

文/胡定核

她的姓名叫郑炎英,但极少有人知道。

上世纪初她出生在重庆江津乡下,因为重男轻女,出生后被遗弃在用边。数九寒天,几小时后已冻得发紫,哭不出声了,幸破吃斋念佛的大伯娘看见,捡了回来。

贫苦中她长到22岁,嫁给了一位青年农民,育下两儿一女。丈夫比她小两岁,夫妻恩爱,生活似乎有了温馨。不幸的是丈夫一天劳作全身大汗后淋了冷雨,发烧继而转为肺炎,很快离她而去。那时她还不满28岁,拖着3个小孩,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小儿子送给亲戚后,因穷病交加,3岁多就夭折了。不得已地又冒着烽火带着一儿一女从乡下到重庆觅生,女儿又在日寇重庆大轰炸的校场口惨案中丧生。

长子成了独子,成了她惟一的希望。怕儿子受气,所以她年轻守寡,到重庆利群银行汗协理家当佣人,抚育儿子长大。

熬到了日本投降,熬到了新中国成立。新生活在眼前展开。儿子当了工人,当了团支书,又当了公方代表。她也进扫盲班识字,白天在中药材公司当工人加工药材,晚上到街道纳鞋底支援抗美援朝。随后又是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是饥饿的1961、1962年。灾荒中她被辞退,回家当家庭妇女。1963年,我呱呱坠地,她很高兴,说:“长孙当幺儿。”对我疼爱有加。

从小我就和她一个床睡,直到9岁左右。她摸着我的小脚丫说她小时缠脚的痛楚。我7岁上小学起她就鼓动我找女朋友,叫我把女同学带回家让她看。

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有严重的哮喘,入冬即发,夜里拉风箱似的不能入睡。我牵着她的手一起去拔火罐、刮背、针灸等等,还用了诸多偏方,如喝我小弟的童子尿、吃红茶菌等等。还清楚地记得7岁时陪她去远郊的一个部队医院看

病,要经过一座吊桥,第一次我不敢过,她牵着我,第二次我跑在前头,第三次我觉得好玩有意晃来晃去,她站不稳,抓着吊绳干着急。

家务事她全包了,每天早上6点就去公园和老太太们一起练甩手功,顺便捡些干树枝回家烧灶。有时一大早就去排队买菜买豆腐,记得一次她天没亮去排队买不要票证的肉骨头,到10点多钟,天降大雨,水漫过了街沿,父母又上班去了,我趴在二楼的窗口,看她穿着阴丹士林蓝的中式对襟衣服,在雨中一拐一拐地挪着小脚回家。

我们三兄弟经常惹她生气,也许听力不大好,她的呵斥声就很大,我就用刚从书上学的成语大惊小怪来形容她,她听了更火,说你们才是妖精妖怪。

三楼的大毛哥哥因患心脏病去世了,他的父母是“右派”,在农场劳改,家中没有大人,她张罗给逝者穿衣收拾。那时乡下穷,每年春节前后都有很多穷亲戚到我家里来寻求救济,一次妈妈因为捉襟见肘的无奈给了一个亲戚脸色看,亲戚要走,她哭着拉住不让走,我在旁边跟着哭。那时我家住在一个有十来户人家的大杂院里,收信收电费等极琐碎的事,她总是认真地揽下。

她识字很少,但表达却很精彩,看见我们小孩打闹跑热了脱衣服,她就说: “你们和唱戏的一样,一会儿穿了脱,脱了又穿。”形容我们偷懒,是“老者唱戏,光说不做”。冬天她给我们唱“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隔河望柳……”

她很精神,头发永远梳得光光,衣服、被单洗了都要用米汤浆得挺括,她很瘦,但眼睛明亮,顾盼生辉。

她笑起来时,皱纹一圈圈在、脸上波浪般展开,眯了双眼,极慈祥的样子。

有时我要小心眼,玩小花招被识破,或者与弟弟们争小利益斤斤计较互不相让时,她总是摸着我的头,看着我和蔼地说:“三贫三富活到老,做人还是忠厚老实一些好。”

我从小在父母面前没撒过娇,总是很累地按要求做两个弟弟的榜样。但在她面前却完全放松,上大学了,读研究生了,回家的第一件事也是找她撒娇。回家轻轻放下行李,偷偷从背后捂住她的眼睛,她很高兴:“我的大蛮回来了。”

小时犯了错挨父母打骂,她总是挺身护犊,不问缘由。又呵斥父亲,小时你干了几多错事,使父亲心虚气短,败下阵去。

她的眼睛明澈,对我真是无保留地信任,信我所干的,干我所信的。我的成绩先向她汇报,我的喜悦先与她分享。

她目光灼灼地看着我,最好的赞扬来自她口,最大的温暖来自她手。她的鼓励使我不敢懈怠,她的期盼使我自惭形秽。

由她我常想到我们的教育,父母之于子女,老师之于学生,上级之于下级,是不是该少一些苛责,多一些鼓励?冀可使后生少些许自卑,添几分自信?因为温暖来自宽容,:最大的动力和责任来自无保留的信任。正如民谚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初三时搬家到四楼,她就少下楼。后来我们三兄弟都上了大学,她更渐渐足不出户。每次寒假暑假回家,我们都搀扶她上街,去看电影,去照全家福,那是她最高兴的时刻。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她的眼睛不复清澈照人,她的牙掉了很多,嘴瘪了,只能吃稀软食物。

1984年我大学毕业,第一次领工资就给她做了——身新衣,第二月给她镶了一口新牙。有新牙她吃得多一些,身体也好一些了,白发甚至转青。

1990年我研究生毕业,辗转深圳、海口。每年只有春节回家十来天,而她冬天哮喘卧床的时候居多,但挺过冬天又能下床。

1991年春我写了第一本书《中国股票市场》,她看着书上我的照片高兴得合不拢嘴。

1992年春节前,我回到家里。她依旧卧病在床,一天下午3点多,我在书房看书,妈妈在忙过年的家务。

突然,妈妈惊慌地推门叫我说:“奶奶可能不行了,你快看住她,我去叫医生。”我放下书本,抱住她,她闭着眼睛,很安详但已没有气息。我呼唤,没有回音,我抚摸她的身躯,由温热逐渐到冰凉。

之后是悲伤,是守灵,是追悼,是送葬,似乎在她被推进烈火熊熊的焚炉的一刹那,我才明白她真的已离我远去,一去不回,背后再也没有她殷殷的目光。

1992年春节刚过,恰小平南方谈话后,海口是如火如荼的疯狂。办完丧事已订不上重庆直飞海口的机票,傍晚,飞广州的机舱外残阳如血。连夜乘卧铺车去海口。车上放着张行的歌:“你曾经轻轻牵着我的手,踏过草地走过山坡,你说那青山永远挺立,绿水它不会停留。人生需要努力和奋斗,不要向失败低头……为何你走得匆匆,来不及告诉我,来不及告诉我你就走。人生的道路永远无尽头,经得起失败的折磨,为何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牵不到你的手。”我一直排斥流行音乐,而此时此刻的歌曲却排山倒海地把我淹没,在随后的无声的深夜里,我泪流满面。

回想自己的童年,回想她的点点滴滴,黑暗中我任凭泪水纵横,却不抬手一揩。

以前从书报上电视上见过几多死亡,一些情节,一些数据,一些画面,似乎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直到此时,最疼我的人走了,当她的音容笑貌成为记忆,当再无处可以撒娇,当再无慈爱的眼光把我追随,我才痛人骨髓地切切实实地理解“死”的含义,才真正知道生命是多么脆弱。

我的人生观从此有了大的转变。

父母按她的生前愿望,把骨灰带到乡下与爷爷的墓合葬。1998年我从北京到重庆工作,春节携妻回乡扫墓,买了很多鲜花瓣洒在她的坟头上,又放了长长的爆竹以驱秽气,又用红漆仔细地描了墓碑上的字,以寄哀思。

前些年时常梦见她,梦中她和我说话,她影影绰绰地走动,她目光拳拳地看着我……仿佛她还陪伴着我现时的生活。

记得还在我十多岁时,每每冬天看到她喘得接不上气,就计划在她去世后一定写篇文字悼念她;我曾想过带她乘飞机去看大海;曾想过戴上博士帽让她坐在中间照全家合影;曾想过在她的葬礼上点一千支蜡烛,不放哀乐而重复放贝多芬《第三交响乐》第三乐章中激昂向上的一段……然而这些都没有实现。

最近翻看她年轻时的照片,我似乎第一次惊讶于她的光艳,在发黄的颜色中,散发着青春的光芒。如一首诗所说:“她镇定而坚决,像经过过滤的早晨,昂扬散发着芳香;像一湖水宁静而生动,我知道她曾是天上的一颗星,从春天开始,再到云飞烟灭。她的眼神中没有一丝惊慌,她已经永远不会再来,只是将声音留给了时光。她完成了一朵花的展现,一粒种子的过程,像一片云和一个精彩的梦。”

她好久没来人梦了,有时我想自己是不是被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了,是不是开始老了,甚至有了“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寂寥之感。

昨夜,我又梦见了她,梦见她在对我笑,我最熟悉她的慈祥的笑容,猛然醒来,看见窗外点点的繁星,整个天空都是她灼灼的目光在凝视着我。

“做人还是忠厚老实一些好。”耳边又轻轻响起她亲切的声音。她是我最亲爱的奶奶。

今天是正月初十,是她的百岁生日。

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因为丈夫姓胡排行第四,年轻时人们叫她胡四嫂,又叫胡四婶,又胡四婆,胡婆婆。为别人,为家庭她一生辛劳。她默默地奉献自己,从未希冀回报。她是旧时中国普通女性的一个缩影。然而,正是这千千万万个普通的母亲和奶奶,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她们永远不会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她们是平凡甚至是渺小的,渺小到几乎没人知道她们的姓名。但她们又是伟大的,因为她们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她们是我们漂泊心灵最后的归宿。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我的思绪能达到您的灵界吗,奶奶?人生能有多少路程,那些路程您牵着我走过;人生有多少日子,那些日子我曾依靠在您身旁。如今没有您在,我的伤痛由谁抚慰,我的辉煌有谁共享。

如果真有来世,我愿再做您的孙子,讨您更多的欢心,慰您更多的荣光。

安息吧,奶奶。

二○○五年正月初十

——摘自《读者》2005年15期

欣赏感悟:

有人说“三代情深”,又说“亲如一家人”。的确,血浓于水的真情永远不会被淡忘掉!走到天涯海角我们仍然会说:“我们是一家人。”

那就让我们把那埋藏于心底许久,想说却又没有说的饱含我们真情和深情的话说出来吧!

让我们共同对我们的至爱亲人说一句:“你是我的至爱亲人!我爱你!”

通过经上几篇文章的阅读与反思,你心中一定会对挚爱着我们的每一个亲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对至爱亲人对我们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我们该怎样去“爱”我们的至爱之人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说拿起手中的笔,围绕“至爱亲朋”或“亲情”写一篇文体自定,字数不限的文章,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迹工整,卷面清洁。

【作者:周占华 地址:砀山县果树职业高级中学(235317) QQ:365711527】 作者邮箱: 365711527@qq.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